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6-02-13平延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平延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平延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积极心理学理论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将人类幸福感、创造力及智慧等作为研究基础,用于探索人类美德及深层次潜能,旨在促进人类获得幸福。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对于积极人格、积极情绪及社会关系变化的关注和研究,集中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引导,兼顾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大学生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观波动,缺乏自我意识,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暴躁及恐惧等负面情绪,恶性事件频发。尤其是大学新生,在面临着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发生强烈变化之时,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尤为必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几年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强调挖掘学生幸福感、快乐感等积极情绪的前提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科学性、人性化的提高。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
积极心理学理论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界,“积极”代名“潜在的”“实际的”,表示个人实际存在的潜在能力,其理论被定义为通过充分运用现今相对完善的实验、测量和评估方法,对于人类美德力量进行研究和探析。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对于人类积极情绪体验的关心和强调(如快乐感、忠诚度、满足感及幸福感),关注人类积极人格特征的变化(如三观、人际交往能力及创造力等),对于个人社会关系改变的关注(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社会责任感等)。
关于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相关理论较多,早在1998年B.L.Fredrick便认为,很多看似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如满足、喜悦、爱及兴趣等,能够对于人们瞬间知行能力的拓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即拓展——构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离散积极情绪在人类智力、体力及社会合作性、协调性等个人资源的构建和增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消极情绪可导致这一资源降低效果相反,同时对于消极情绪的排解非常有效。值得关注的是,积极情绪并非均相互分离,很多之间关联性较强。2000年Susan.E通过开展研究,选择7种积极情绪开始了长达98晚的追踪分析,得出了积极情绪间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同步关系的论断。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当主体体验到一种积极情绪,其他积极情绪也能够连带感受。另外,学者Dinner通过对于特定群体积极情绪(人格、气质等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了社会环境与幸福观的相互联系理论,指出文化、金钱观念、健康、信仰、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关于人类积极人格特征变化的相关理论也较多。1999年学者Marie与Hillson借助于问卷调查的形式,将积极、消极人格特征展开分类,并提出其各自所存在的独立维度:(1)正性利己特征,能够感受个人生活目标、意义及成功感,可以面对挑战;(2)同他人间的积极关系,拥有寻求周围帮助支持及向周围提供帮助支持的能力。可以说,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及变化对于主体有效构建应对措施,直面应对生活压力十分重要。按照方式的不同,压力应对策略有趋近型和回避型之分,前者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为显著。有研究者采用“大五”人格对于人格因素同应对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分析,发现与趋近型同尽责性、开放性及宜人性维度关联性较强,而回避型则与神经质维度关系密切。另有Deei与Ryand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指出,人类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并可以进行自我管理与导向,先天所掌握的学习、创造与好奇对于其自我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性综述指出(Simonton),逆境童年成长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后期迸发,以此对于后天人格特质的变化影响巨大。
关于个人社会关系改变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经验源于环境并体现于环境。当今社会与过去大不相同,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承受压力大幅提高,难免会产生各种微小情绪,如嫉妒、猜忌等,这些往往产生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另一方面,各种婚姻关系、职业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是产生幸福的源泉,个体需要在不断调整心理、个性的过程中迎接各种挑战。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论将科学实证研究作为基础,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通过对存在于心理学相关理论中的人格品质进行整合利用及进一步创新,并促进其他人性积极方面的发掘。当前积极心理学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对于以积极心理为核心的心理体验乃至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展开进一步拓展,研究探索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以积极心理学经典理论作为支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落实开展战略调整。
第一,以“拓展——构建”理论为基础,落实积极情绪对于个人行为的良好导向作用。在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时,相关体系包含自我观念教育、情绪教育以及挫折教育,这些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自我观念为个体在实践中对于自身的感受、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开展建立在学生科学自省、自我评价及对比基础上,从而明确自身心理特征、个性特点、情绪、爱好及特长等,权衡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构建科学自我观念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自省习惯。情绪教育在处于心理过渡关键时期的青年人指导中十分具有必要性,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控制、调节自我情感,形成平和心,避免出现消极情绪,充分认识自我非常重要。当代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度学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挫折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从而建立自信并磨练意志。这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使其尽快成长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积极情绪连带感受”为基础,营造积极心理学实践体系。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整体性工作,既包括理论教育,又必须体现为一定的实践教育。心理活动寓于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是参与者,并同时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扮演自我教育者。在积极心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对学校丰富的心理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与教学环节中,不单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形成“层次多、立体感强”的综合性实践模式。另外,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实践要同时以社会、家庭为载体,形成贯穿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之路,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全面发挥其情感导向优势。可以说,通过营造积极心理学实践体系,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充分体现出人文、学科关怀,引导大学新生在初入大学校门心理面临一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适应环境,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特别地,在实践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实践案例,协助学生逐步构建心理预防机制,在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从而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充分发掘。
第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关注个人社会关系改变理论为基础,构建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首先,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单纯局限于心理学教育课堂,可以渗透于各个学科间。教师可通过构建各学科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有利于促进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可以说,众学科尽管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各异,但均包含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从而实现间接施教。其次,有机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各自的侧重点。针对大学新生不同身心发展与思想发展特点,心理教学工作应从合适的切入点出发,着重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的是,心理教育更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活动变化,前后对比深入发现问题,在学生自我恢复及治愈能力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引导和支持。最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寓于校园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单纯局限于课堂、心理咨询讲堂,而更应在校园文化落实开展过程中凸显意义。校园文化情境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建筑、绿化、广播及张贴画等应本着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等原理进行构建与安置。通过形成积极向上、昂扬拼搏的良好气氛,大学新生能够受到不同程度的感召,这对于和谐、向上、文明、健康关系的形成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邹兵,崔道伟,韩慧,严发萍,谢杏利.高校大学生生命态度意义与目的积极心理学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
[2]叶绍灿,刘瑞平.论大学生网络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李怀玉.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基于积极品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及干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7]王浩,赵旭,周婧,陈刚,王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态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055- 02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序号:2016- zc- 144项目名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