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抑或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纸媒生存思考
2016-02-13汪舒
□汪舒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出路抑或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纸媒生存思考
□汪舒
(昭通日报社,云南昭通657000)
在(《升级抑或转型》——互联网背景下纸媒生存思考)提到纸媒转型的方式之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纸媒定位就是做好内容供应商,这种期许来源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直白一点说,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平台不能再对纸媒实行拿来主义了,这本身对促进这些平台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让转载或使用新闻内容的平台付出代价,人人都是媒体的现状或许因为纸媒对新闻专业和思想的坚守而有所改变。
媒体人从未停止过对纸媒发展出路的思考,媒体也同样没有停止过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快速产生的传播平台,但是,10多年传媒业演变和发展使网络媒体(网站)无论是在内容采集、舆论监督和广告经营上都已经完全确立了主流媒体的地位。在采集内容方面,网络媒体在财经、娱乐和文体等领域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的主要加工厂;在舆论监督领域,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战场;在广告经营方面,网络媒体不断攻城略地。同时,最近几年新兴的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不断分食纸媒的读者市场和分流纸媒人才,这一次,真正的狼来了。
10年前,纸媒养大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平台,10年后,纸媒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对互联网传播平台实施“拿来主义”?
新闻源可以从互联网传播平台上拿来。网络媒体上大量的报料台、论坛、帖子、贴吧、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可以成为纸媒新闻源,并且可以利用其双向、互动等优势,展开新闻调查、积累新闻信息和驾驭舆论导向。近几年,大量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在传播途径上发生了变化:新闻发生后往往由受众(网民)在互联网上首先发布(片言只语),在互联网上短暂“发酵”后,纸媒开始介入向深度拓展,最终形成民间舆论、媒体和官方互动,不断逼近事实真相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从互联网传播平台上拿来。即便是目前,纸媒语言系统体现在新闻表达上,空洞无物,永远正确却百无一用,而互联网背景下新兴媒体的网络语言,根植民间、源于民间而被广泛接受,这种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可以拿来一用。
思路决定出路,对纸媒而言,内容和传播的分离暂时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不能变现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平台正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
首先,纸媒要转变新闻表达上的话语方式,熟悉、精准地掌握网络语言文字,并运用到纸媒的新闻信息表达中,最大限度地弥补新旧媒体之间的缝隙,改变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表达方式,提升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穿透力。同时,凭借本身所具有的洞察社会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传播别人所不具备的观点、理念和思想。
其次,由“厚度”向“精品”过渡,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不同的媒体对应不同的受众,网络媒体帮助草根群体超越障碍与社会对话,畅通了草根与社会的沟通渠道,与社会展开面对面交流,走出现实困境和思想误区。而纸媒尤其是党媒,读者定位上应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主攻高端市场,主要打造权威性,突出政经大报的特色。新闻价值取向上应突出重要性,传播价值取向上应彰显思想性,内容取向上应界定品位性,为精英阶层提供思想表达的平台。
人们往往对媒体的认识仅仅定义为传播信息,而且只要是传播事件性的信息,但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媒体传播思想和观点比简单地传播信息更重要,如果媒体能够把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的思想观点真实、有效、准确地传递给大众,使他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就可能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也是纸媒新闻理想的传承。这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及时、准确和丰富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更主要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可长久持续、多元并存的文化使命。这也是媒体界断言纸媒不会消失的原因,纸媒拥有厚重的文化元素。
第三,把报纸办到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传播平台上。纸媒不仅要把报纸办好,而且要把报纸的内容搬到各种平台上,不仅在纸上办报,甚至,在各种平台上办报。这需要对新闻内容的二次加工、多次生成,为微博、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分配适合内容,以“报网互动”的优势增强纸媒的品牌影响力,拉动报纸的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
其实,互联网背景下的纸媒有两条出路:一是把内容和传播分开,向其他传播渠道或平台兜售内容,但必须有高品位、高质量、大深度的新闻产品,而且深谙各个渠道和平台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把握好同一新闻原材料做出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的火候。另一条出路是把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平台利用起来,但得考虑各个平台的差异化存在,使平台之间互补却又个性鲜明。以笔者供职的媒体为例,可以申请“早安昭通”微信公众号,占领普通公众,内容上力求可亲与可近,报道内容则通过报道市民生活来满足市民需要,强调地域文化特色。而不是做成本地新闻的“文摘版”,更不是信息大杂烩的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