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社会: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6-02-13蒋述卓郑焕钊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063

探求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广东文化

□蒋述卓  郑焕钊(、、暨南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063)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社会: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蒋述卓1郑焕钊2(1、2、暨南大学 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但在市场主体、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产业融合与文化贸易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制约着广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广东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驱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整体转型和发展,要立足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加大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广度、完善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三个层次,形成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市场体系、业态创新、企业生态、文化贸易、制度环境等方面,推动广东文化产业从追求“高增长”向“做实总量、做优结构、做好要素、做高效率”转变。

文化产业;广东;创意社会;跨界融合;“十三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取得极大成绩。但离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同时,也面临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的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定位,加深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及未来趋势的认识,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整体带动效应,以及在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中的战略意义。

一、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广东省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内着力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文化产业紧跟市场步伐,以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重要的产业门类,形成了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以及工艺美术品、文化制造业等生产行业等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广东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依然领先

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经营性文化单位数、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等主要发展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达到3011亿元,比上年增加305亿元,增长11.3%。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百分之五,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按新口径核数,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另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广东省居首,排名第二到第十的省份依次为: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湖南、四川、安徽。报告显示,广东以83.72的指数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头名,尽管在重点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主体、文化市场体系三方面落后于北京,但在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均优于同处第一梯队的北京。在科技支撑下,广东省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业产值占全国的1/5,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值约占全国的1/3,网络音乐产值约占全国的1/2,游艺游戏设备产值约占全国的2/3。

(二)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在行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显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限额以上文化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有6782家。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单位最多,数量达到3471家,占51.17%;其次是文化服务业,单位有2235家,占32.95%;再次是文化批发零售业,单位有1076家,占15.86%。重点企业单位虽然数量较少,但技术水平较高、市场份额大,直接支撑和引领着所在行业的发展。2013年,这些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分别达到186.1万人、1.24万亿、1.22万亿和0.91万亿,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为55.7%、82.3%、82.2%和67.3%,创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二。

以腾讯公司、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资本兼并重组,整合文化资源,完善产业价值链条,不断做大做强,推动广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企业、互联网行业和网络游戏业的龙头企业,2014年腾讯公司总收入达789.32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31%,其中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收入均有大幅增长。作为广东唯一从第二届到第五届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的企业,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率先提出“文化科技产业”的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开发出特种影院、数字动漫、主题公园等高端文化产品,并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其原创动画片输送到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打入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40多个国家。

(三)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历来注重对各类社会资本的鼓励和吸收,民间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民营文化企业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从产业规模总量看,民营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占到全省总数的80%,占据半壁江山。在数字出版、网络音乐、动漫游戏、演出娱乐、影视节目制作、印刷复制、文化用品制造等行业所占比重超过80%。民营文化企业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得益于广东确立民营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市场地位。广东除了国家政策规定的频道、频率、刊号没有放开以外,其他文化领域均向民营企业全部开放,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秩序。

(四)小微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的小微文化企业近9万家,其中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动漫与游戏业和数字文化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所占比重较大,为45.55%;而传统的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业则占有28.80%的份额。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广东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3%。小微文化企业在活跃市场、激发活力、促进创新、丰富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微企业是最有活力、也是对市场环境最敏感的市场主体,在部分领域,这些企业初步呈现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在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领域,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五)深圳取代广州,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龙头

作为联合国设计之都,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增长,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视、高端印刷、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在全国领先并占全国较大份额,并培育了腾讯、华强文化科技、雅昌、A8音乐、雅图等一批文化领军企业。2014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553.6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7%,产业规模已位居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二位。此外,深圳还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本土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近5年,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26亿美元,超过全国的1/10,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基地。

(六)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单位主要指标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

在全省各地区中,珠三角地区不但在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吸纳人员就业、企业经营收入、资产总计等方面也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在吸纳人员就业方面,珠三角地区文化企业单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八成以上。2013年,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占全省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89.2%。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资产达到1.2万亿元,占全省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的91%。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两市,集中了全省最高水平的文化产业企业单位,文化产业极为发达,占据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2014年,广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6706.9亿元,占GDP比重已达到4.85%,对全市的经济贡献率超过了汽车产业,成为广州新的支柱性产业。另外,佛山、东莞等地的文化产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14年,佛山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8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1%;东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3.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2%。

二、广东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在市场主体、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产业融合与文化贸易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制约着广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行业龙头仍不够强大

重点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对引领行业发展和经济贡献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尽管有腾讯、华强、长隆、奥飞等行业领头企业,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整体上仍存在企业主体不大不强的状况。2013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10.4万家,但上规模的文化产业单位少,大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上规模重点文化产业单位的平均从业人员为290人,营业收入1.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9亿元,资产总计1.43亿元。扣除几千家上规模的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外,在近10万家规模以下的文化产业单位中,单位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5人,营业收入271.9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69.1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6.1万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5.8万元,资产总计453.5万元,实收资本168.5万元,与上规模的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差距巨大。文化产业单位的“小、弱、散、乱”在文化服务业单位中的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在5.9万家规模以下的文化服务业单位中,每个单位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1人,营业收入16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63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5.5万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5.3万元,资产总计315.4万元,实收资本151.4万元。新闻出版作为广东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尽管多年总体经济规模居全国首位,但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分列2014年全国报刊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排名第5和8位,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着“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基本坍塌、报业广告的断崖式下滑和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1]在全国报刊出版集团平均资产总利润、图书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和发行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排名的前十位中,广东均无企业入选。

(二)核心内容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带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的竞争力一强一弱的“瘸腿”情形严重,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广东辅助文化产品和文化用品生产制造企业单位实力较强,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生产玩具、游戏机、电视机、印刷、包装产品的全国知名工业企业,这也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一的主要原因。而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娱乐等表现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一些行业,因为知名企业单位数量少、大部分企业单位实力不强等因素,使得这些行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也不强,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成为制约广东文化产业总体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国家新修订颁布实行的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广东省引以为骄傲的文化产品生产制造单位基本都被归入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中的文化辅助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的生产中,而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娱乐、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单位才属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单位。这一划分使得广东省原来大部分生产文化产品的单位变成了文化辅助产品和用品的生产单位,真正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很少,文化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三)区域布局仍不够合理,粤东西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仍较低,制约因素明显

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单位竞争力雄冠全省,而粤东西北文化产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主营收入还是单位资产占全省比重都较小,2013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企业主管业务收入只占全省的10.8%,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也只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的9%。以独特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粤西文化和粤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高,特色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程度不足,相应的特色文化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条块分割,集约与共生发展较弱;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等,都是粤东西北文化产业发展中明显的制约因素。像汕头澄海的玩具产业在向上游动漫产业的升级中,就存在动漫创意人才的匮乏而不得不将创意中心甚至企业总部迁往广州的情形。[2]

(四)文化与科技及相关产业融合不充分

广东通过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努力营造文化新业态发展的良好环境,催生出腾讯、网易、奥飞娱乐、中凯、华侨城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文化新业态的生力军。但从总体上,文化科技的融合主要集中于新兴文化科技公司,核心内容产业文化科技融合程度不高,传统行业和相关行业对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作用重视不够,文化融合发展格局仍未形成。广东文化产业存在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底端,大量中小微企业缺乏高科技研发能力;政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平台未建立,存在多头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意人才和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

(五)出口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输出模式单一

作为传统的贸易大省和出口强省,2013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文化产品出口却与广东省的贸易大省地位不符,只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的7%左右,且主要以玩具、游戏机等辅助文化产品和文化用品为主,对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以及岭南文化特色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产品等出口很少。据2012年海关目录产品统计,在全部476.5亿美元的文化产品出口中,照相及电影用品,印刷品和手稿、打字稿及设计图纸,乐器及其零件、附件,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等四类产品占全部文化出口产品的比重分别只有0.7%、4.6%、0.9%和0.1%,而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零附件等辅助文化产品和文化用品的出口额就接近400亿美元,占比超过85%。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广东在内容和版权产品出口方面较弱,文化输出模式较为单一,除了相应退税奖励和国外展览的支持外,对外文化贸易模式创新不够。与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上海、江苏等省市文化输出方面政府的推动作用相比,广东政府的作用应有更大发挥。

三、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的推动和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在新技术带动新业态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文化产业已日益超越一个产业本身,而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裂变聚合新的经济产业形态、构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广东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驱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整体转型和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升级版,使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转型产生实质性影响。广东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战略需要立足三个层次:其一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广东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二是加大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广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升级;其三是深化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使其位于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条的前端位置。基于此,“十三五”时期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质量和结构的调整,发展的总体思路从追求“高增长”向“做实总量、做优结构、做好要素、做高效率”转变,力争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的任务,并向第三个层次迈进。广东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就必须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和优势,进行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确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一)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扶持核心内容产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拉动社会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有效需求,形成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互动效应,重点发展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核心内容产业、推动文化制造业文化科技融合水平,提升文化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扶持思路,将重点放在文化市场失灵的领域,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完善服务机制,发挥杠杆作用,着力引导文化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竞争基础和关联作用较强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适应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挑战,改变文化产业分业管理和条块管理的现有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设立文化融合发展管理的机制和部门,实现制度管理和政府服务的创新。以创新创意为动力,支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推动现代科技成果向传统文化产业的转移与应用,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水平,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附加值,通过产业外延的拓展和全产业链的延伸,创新商业、管理、运营的模式和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创新和生态体系的发展。政府主导,政学研企合作搭建文化科技研发平台,提升文化制造业的创意含量和工业设计水平,使文化制造业尤其是文化装备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创新团队,提升广东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水平。

(二)完善要素市场,优化服务平台,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跨省流动,保持和增强文化市场的生机和活力,构建开放、多元的文化市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充分利用广州发展国际商务中心的契机,重点培育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网络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区壁垒的跨区域优势。完善“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创意跨界融合的行业主体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金融和贸易服务,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培育文化创客发展平台,依托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龙头文化企业,创造舒适的创业条件和创意扶持政策,着力打造跨界创新的创客文化,形成文化创意新业态的孵育空间,形成以若干龙头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为中心的一批文化创客联盟和文化创意跨界融合生态。规范文化资产管理和交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制度,加强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搭建文化中介组织发展平台,积极发展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担保拍卖、经纪代理、推介咨询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发挥集聚效应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三)区域错位协调发展,形成“一群一岛一带”的文化产业布局

“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智慧城市”、“互联网+”、“珠江两岸三带”等新的发展战略部署,对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等方面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定位,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构建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国际创意设计都市群、自贸区国际文化贸易岛和粤东西北特色文化产业带所构成的“一群一岛一带”格局,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集聚重点突出,区域错位发展,运营模式创新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方向,以及创新型城市和新兴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

珠三角城市群着力发展创意设计和现代文化服务业,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增长的引擎作用,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群,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优势,建成2—3个能够服务于整个珠三角的世界级的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基地,形成拉动全省、辐射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创意设计城市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广佛肇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圈”、“深莞惠新兴文化业态孵育圈”、“珠中江先进文化制造与旅游创新圈”三个城市创意圈,提升广州、深圳、珠海在创意圈中的引领聚合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区域一体化分工协作程度,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先进、集聚效应显著、生产效率较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自贸区依靠政策优势,加强粤港澳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形成国际文化贸易试验岛链,其中横琴打造为国际文化与商务旅游岛、前海打造为国际金融与版权交易岛、南沙打造为国际影视制作与文化传播岛、汕头华侨试验区打造为华侨文化经济岛。

粤东西北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工艺美术、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业文化四大产业类型,大力推动文化与工艺美术、旅游、农业、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深度融合;加强文化资源的整理,打造特色节庆民俗品牌,推动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和互联网新技术的结合,着力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的时尚设计水平,打造融自然风光、休闲养生、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业,发展将生态保护、节庆民俗、村落建筑与乡村建设结合的乡村文化,以及将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要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特色文化产业,鼓励引进专业运营机构进行资源整合运作,探索以股份合作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平衡;各地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产业亮点,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带,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创意乡村。

(四)促进业态创新,培育优质品牌,塑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广东精品

在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大环境下,以“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思路,引导文化产业更贴近市场,以内容和软件推动硬件设备的升级和转型,横向打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创新的带动作用,实现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

充分抓住三网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建筑业、休闲旅游业等的交融,培育更多文化新兴业态。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文化产品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传播力;重点加强与新兴文化业态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新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标准的建立,提升文化产品多媒体、多终端传播的制作能力。推动互联网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的发展,鼓励网络企业、IT企业和通信企业充分利用其通讯技术平台发展文化产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扩大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演艺、网络艺术品等在线和移动内容的生产和销售。推动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发展,以品牌运营的方式,整合各种碎片化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打造先进文化科技品牌、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一批产品、企业、区域、地域的品牌体系,最终推出一系列具有广东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变“广东制造”为“广东智造”。

(五)拓展文化贸易渠道,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提升广东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贯彻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和广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目标,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确立广东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充分利用广东动漫游戏等优势文化产业,以及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加快孵育一批真正为“一带一路”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文化尊重的基础上,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政府主导打造与丝路各国的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平台搭建、制度协调、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合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政府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贸易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模式,设立对外文化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工商、税务、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搭建对外文化的贸易平台,充分利用驻外机构和粤港澳文化合作的条件,积极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设道路。

优化对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服务业贸易发展,改变文化产品出口过分倚重辅助文化产品和文化用品的局面,推动广东省对外文化产业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文化贸易品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资源库,每两年发布广东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加强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文化科技领域的智能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文化企业在境外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渠道和平台建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国际文化营销网络,着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文化贸易体系。打造广东南方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支持文化企业到海外参加国际展会、进行商贸推介,借助区域文化合作等平台,支持文化企业按规定与国际著名文化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合作,在境外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鼓励企业对外兼并收购海外文化销售网络。

发挥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作用,在广东自贸区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区”,建设国际影视项目、国际版权基地、港澳国际文化贸易网络,使其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市场的中心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加强粤港澳合作中的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引进港澳优秀的创意运营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学习香港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融合港澳海外文化产业渠道,加强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广东省沿海、沿边,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海外侨胞众多、对外文化贸易发达的优势,先行先试,加快文化服务业贸易发展。

(六)鼓励大众创业,引导民间投资,构建共生发展的文化创意生态

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中小微文创企业的扶持,促进创意变成就业的机会和创业的资本,找到“双创”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大力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文化+”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鼓励政府、大型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共建创客园区,大型文化企业在技术、渠道等方面对微小企业进行帮扶发展,形成共生发展的创意生态链。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间文化资本资助和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文化资产的重组和经营,在国有资本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投资参股党报党刊等出版单位的发行、广告业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电影院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民间资本可利用社区内有线电视分配网,控股从事除广播电视节目集成、传送业务以外其他业务的企业;吸纳民间资本对文化交流的商业性投入,在参加相应政府奖评奖、向海外推销、政策扶持等方面,民企制作的影视节目享有与国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同等权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参与旅游重大项目开发、景区景点建设、旅游装备制造、旅游休闲产品研发等,并在旅游市场推介、申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七)培养复合人才,健全激励机制,扶持内容创意的人才

夯实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确立文化人才发展战略,以培养文化产业各类领军人才为目标,重点推进文化领域创新人才发展工程,建设高素质文化党政人才、高层次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立包括职业准入、职业评价、职业回报等在内的文化产业资格制度和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院校进行多层次合作,通过举办各类研修班和培训课程,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推动文化产业的官产学研的协作。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比照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和科技留学归国人才政策,加大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促进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就业和创业。创新国家化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产业先进国家文化内容优势学科的教育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意人才,加强海内外优势文化产业学科的交流合作。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综合运用事业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取向,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营造宽容的的创意环境和全社会创新的发展氛围,释放人才的创新潜力。

(八)优化制度环境,促进产业立法,提升制度竞争力优势

随着文化立法条件的成熟,在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将文化产业地方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出台国家文化法规的配套地方条例,创新地方文化立法,形成鼓励文化原创、文化融合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的文化法规,设立文化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明确文化产业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具体职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的处罚。利用国家自贸试验区开展文化制度创新试验,自贸区的金融监管体制、投资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将对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及具体的投资融资、开放准入、文化国际贸易等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培育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国际产业链。通过创造金融、人才、科技、出口等方面的机制环境的竞争优势,营造宽容的文化创新环境、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便利周到的服务机制、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广东文化产业在吸引人才、集聚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形成制度竞争力的优势。

[注释]

[1]广东出版界的数字化转型较早,数字出版在各环节交流合作与资源整合上一直处于领跑内地的地位,2013年全省总收入突破500亿元,连续6年占全国总量1/5。但广东报业却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规模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的报业集团受到的冲击越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媒体“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基本坍塌;二是人才大量流失,2014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202名员工离职,而2012年、2013年分别为141人、176人;三是体制僵化;四是人员负担沉重。2014年,报业实际广告额出现了25%以上的下滑。如在营业收入增长率方面,粤传媒出现了5.94%的下滑;在净利润增长率方面,粤传媒高速下滑48.44%。传统报业广告的断崖式下滑,且我国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所导致的传媒业碎片化现状,使得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与并购困难重重。

[2]奥飞动漫将总部从汕头迁往广州,而像小白龙等企业也都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澄海只成为玩具制造的工厂。

□责任编辑:温朝霞

G124

A

1003—8744(2016)03—0005—09

*本文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粤军”重大调研课题的成果。

2016—4—26

蒋述卓(1955—),男,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文化学和文化产业;郑焕钊(1984—),男,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行文化与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广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广东舆情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