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2016-02-13福州市20岁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福州市20岁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林其昌,黄建钗,丁海波,等
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福州市20岁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林其昌,黄建钗,丁海波,等
摘要:目的:了解福州市20岁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情况,为该病防治及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线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福州市五区部分20岁以上常住居民5500名进行入户调查;随机抽取打鼾≥13级315名、打鼾2级100名被调查者,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呼吸监测,推算人群中OSAHS的患病率;并对OSAHS发生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实际完成调查人数4595名,应答率83.55%,有效问卷4286份,有效率93.28%;习惯性打鼾606名(14.14%),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加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9分为标准,推算人群中OSAHS患病率为4.7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吸烟量、打鼾家族史、颈围、腰围及上气道异常是OSAH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鼾症、OSAHS发生率高,应根据其在福州市流行特点制定相应防治策略,降低OSAHS发生中可变危险因素的作用,使其患病率及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鼾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性;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3): 193-197
入选年份:2014
不同病因慢性咳嗽临床特征的诊断价值
赖克方,陈如冲,林玲,等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病因慢性咳嗽患者的特征及伴随症状,探讨其对临床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按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对2003年6月至2007 年12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专科门诊的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对单一病因的患者按常见病因进行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单一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时相、性质、诱发因素等特征及相关伴随症状。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共入选196例单一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男108例,女88例;年龄14~72岁,平均(40±12)岁。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50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55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45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46例。不同病因组慢性咳嗽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VA患者以夜间为主的咳嗽发生率为26.0%(13/44),明显高于EB组[9.1%(5/55),χ2=5.272,P<0.05]、UACS组[2.2%(1/45),χ2=10.657,P<0.01] 及GERC组[0%(0/46),χ2=13.833,P<0.01],其诊断CVA的特异度为95.9%。GERC的进食相关咳嗽、反流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52.2%(24/46)和69.6% (32/46),均高于其他病因组(均P<0.05),诊断GERC的特异度分别为83.3%、80.0%。UACS的鼻后滴流感、鼻炎相关症状及鼻病史发生率为66.7%(30/45)、88.9%(40/45)及82.2%(37/45),均高于其他病因组(均P<0.05),诊断UACS的特异度分别为89.4%、65.6%及63.6%。结论:咳嗽的时相特征及部分伴随症状对单一病因慢性咳嗽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咳嗽;诊断;症状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6): 418-421
入选年份:2014
胸膜结核瘤83例临床和病理及影像学对照研究
唐神结,肖和平,陈刚,等
摘要: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经病理和(或)细菌学证实的83例胸膜结核瘤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和影像学等资料。结果:83例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7~85岁,平均37.8岁。患者以咳嗽、发热和胸痛为常见症状,无症状者(25例)也不少见;部分患者有阳性体征,如叩诊浊音和呼吸音减低等。83例中合并肺结核36例,80例有明确的结核性胸膜炎病史,3例无明确病史;胸膜炎治疗不及时者45例,抗结核治疗方案不规范者42例,未应用糖皮质激素者48例;59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24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其中经病理证实为结核性病变者62例。病理所见:肉芽肿性炎症、凝固性坏死或干酪样坏死、淋巴细胞、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炎症细胞、脓细胞、组织细胞和瘢痕组织等;15例穿刺物抗酸杆菌染色阳性,21例穿刺物MTB培养阳性。X线胸片示:病变呈单发者68例,多发者15例,以右下肺居多(46例),类圆形影最常见(63例)。胸部CT示:病灶密度均匀20例,不均匀40例,伴钙化9例,病灶中心密度较低6例。胸部CT强化扫描示:病灶密度均匀18例,不均匀65例,伴钙化9例,病灶中心密度较低34例,边缘强化者28例。结论:胸膜结核瘤是结核性胸膜炎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一个重要过程,掌握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结核瘤;胸膜;临床特征;病理学诊断;X线摄影;CT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4): 262-265
入选年份:2014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叶枫,张挪富,钟南山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k)检索1991年1月至2008年3月有关报道ABPA的文献,剔除重复累计报道病例,结合本院收治的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我国ABPA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ABPA中,男33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15)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51例,咳痰50例,喘息47例,气促44例,发热33例,咯血28例,咳痰栓史18例,胸痛13例,消瘦8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为(0.01~15.34)×109/L,中位值为2.46×109/L。外周血总IgE为349~13000 IU/mL。41例行肺功能检查,FEV1%为(64±25)%,FEV1/FVC%为(63±11)%。9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例组胺激发试验阴性。33例行胸部高分辨率(HR)CT检查,斑片状渗出影32例,中心性支气管扩张25例,树杈样或条状影12例,结节影11例,实变影8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3例,病变游走24例。结论:我国ABPA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血清IgE检测、曲霉皮肤试验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
关键词: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6): 434-438
入选年份:2014
腺苷脱氨酶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价值的再评价
尉艳霞,童朝晖,龚娟妮,等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和血清中腺苷脱氨酶(ADA)对鉴别结核性胸膜炎及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经内科胸腔镜胸膜活检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组49例)和恶性胸腔积液(恶性组42例)患者的胸腔积液及血清中ADA活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ADA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结核组胸腔积液ADA活性和胸腔积液ADA与血清ADA比值分别为(46±26)U/L和4.1±4.0,明显高于恶性组的(16±8)U/L和1.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83和3.852,均P<0.01),结核组和恶性组的血清ADA活性分别为(13±5)U/L和(12±6)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2,P>0.05)。应用ROC曲线确定胸腔积液ADA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最佳临界值为28.7 U/L,灵敏度为75.5%,特异度为95.2%。结论:胸腔积液ADA活性可以作为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指标,对结核性胸膜炎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而血清ADA活性对鉴别两者无临床意义。
关键词:腺苷;脱氨酶;结核;胸腔积液;ROC曲线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4): 273-275
入选年份:20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分辨率CT分型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
顾淑一,李庆云,万欢英,等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评价COPD的方法,并依此判断COPD影像学分型及其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84例COPD稳定期患者,其中男59例,女25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67±11)岁,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根据高分辨率CT影像中肺气肿程度和支气管管壁增厚情况进行分型,并测定其中30例的呼出气冷凝液中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结果:根据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将COPD患者分为3种类型:1)A型(34例):无或轻微肺气肿,合并或不合并支气管管壁增厚;2)E型(23例):有肺气肿,无支气管管壁增厚;3)M型(27例):有肺气肿和支气管管壁增厚。A型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5.1±4.4)kg/m2,明显高于E型和M型[(22.5±4.1)和(21.3±3.4)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2,P<0.01)。A型中轻度呼吸困难者(15/34例)明显多于E型(2/23例)和M型(6/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7,P<0.05)。E型的中、重度咳痰者(均为0/23例)明显少于A型(2/34)和M型(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2,P<0.05)。A型患者的FEV1/FVC和FEV1占预计值%分别为(67±11)%和(72±24)%,明显高于E型[(53±14)%和(52±26)%]和M型[(53±14)%和(5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252和6.508,均P<0.01)。A型患者的深吸气量/肺总量为(41±17)%,明显高于E型和M型[(33±13)%和(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4,P<0.01)。A型患者的残气容积/肺总量为(37±9)%,明显低于E型和M型[(44±10)%和(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4,P<0.01)。M型患者的呼出气冷凝液中IL-6水平为(25.6±4.4)ng/L,明显高于A型和E型[(19.9±6.3)和(16.7±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9,P<0.01)。结论:COPD高分辨率CT3种分型的临床特征不同,且与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相关。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呼吸功能试验;白细胞介素6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4): 256-260
入选年份:2014
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对肺门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
顾晔,姜格宁,周晓,等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肺门纵隔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7例胸部CT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提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位于气管或支气管周围肿块的患者进行EBUS-TBNA检查。获取病理组织标本,同期进行有创检查或随访,得到最终结果,验证EBUSTBNA的准确性。结果:共穿刺淋巴结1631例次,平均1.95次/例,穿刺成功率100%,其中4R组与7组淋巴结分别占穿刺总数的43%和34%,肺癌诊断率为94.11%;其中鳞癌89例,占19.22%;腺癌150例,占32.40%;小细胞癌109例,占23.54%;非小细胞癌-织学类型不明确型44例,占9.50%;腺鳞癌35例,占7.56%;其他类型36例,占7.78%。结核病诊断率为85.50%;结节病诊断率为55.88%;经统计分析,得出EBUS-TBNA总体敏感度为94.02%,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1.91%,准确率94.56%。除穿刺部位少许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未见气胸、纵隔气肿、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BUS-TBNA作为一种微创,便利,低风险的操作,对于纵隔和肺门淋巴结以及肿块的穿刺诊断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针吸;腔内超声检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1): 22-26
入选年份:2014
局部应用紫杉醇抑制兔气管损伤后瘢痕组织形成的初步研究
王利换,张杰,陈楠,等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紫杉醇对兔气管机械损伤后的瘢痕形成发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安全性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盐水对照组,低浓度治疗组(0.4 mg/mL)及高浓度治疗组(1.0 mg/mL),4组均行气管切开,阴性对照组气管切开后直接采集气管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余3组气管切开后行机械磨损,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磨损后分别于磨损处局部应用0.4 mg/mL的紫杉醇和1.0 mg/mL的紫杉醇,作用3 min,盐水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作用3 min;术后21 d采集气管标本,进行组织学、管腔狭窄程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结果: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的管腔狭窄率均较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低浓度治疗组为(27±8)%,高浓度治疗组为(22±7)%,盐水对照组为(59±13)%;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数量均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均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透射电镜可见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器损害的超微结构表现。结论:局部应用紫杉醇对兔气管机械损伤后的瘢痕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局部给予紫杉醇在抑制气管瘢痕狭窄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紫杉醇;气管狭窄;瘢痕组织;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3): 202-206
入选年份:2014
编辑:张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