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引发的阅读变化与传统写稿人边缘化困境

2016-02-13潘小松

中国出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新媒介

□文|潘小松

新媒介引发的阅读变化与传统写稿人边缘化困境

□文|潘小松

[摘 要]阅读媒介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新媒介颠覆了人类的文本观念,颠覆了人类对文字的审美观念。网络和智能手机导致阅读变化,文本观念的革命因此发生。传统书写人面临职业生存危机。

[关键词]传统书写 新媒介 文本概念 文字审美

这个标题在“大数据”时代显得不“科学”,不“专业”。什么是“新媒介”?谁是“传统写稿人”?现代文科就这么让人觉得费劲。你有哲思文情,新人类说科学研究不需要个性的“思”,更不需要“情”;读者需要的是事实。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信息供给量无限,人的阅读视野却有限,容不得信息里与“事实”不相干的“思”和“情”。日记和书信之为文体可以休矣。日记书信文学因此成为文学史范畴内的事情,正如毛笔乃至硬笔的淡出书写舞台。有电话以后人不写信,有微信以后人不打电话,事实就这么简单。“谷歌”和“百度”的出现,让《大英百科》等权威工具书的出版人感觉纸本不再被需求。海量文献让人觉得阅读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是该有的智力活动。以消遣为目的的纸本阅读被宣告终结,电子文本更具有吸引力。纸本现代工艺的化学印刷特征和化学纸制特征如现代食品一样让人敬而远之。文本的速成加上去“思”灭“情”本身也缺乏吸引力。传统书写的文本因此式微。数百年来,赖此为生的文本书写人显得多余并且无用武之地。无用武之地的写稿人跟往日的排字工人一样,有被新技术筛汰的危机感。如果说激光照排代替人工排字还只是手段工具变化的话,媒介的变化则是革命性的。新媒介颠覆了人类的文本观念,也颠覆了人类对文字的审美观念。新媒介带来的不只是“电子文本”,虚拟的时空导致的是新人类的诞生。这一点是连研究中美关系的资深学者、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李侃如都敏感地意识到了的。新人类意味着新观念,新观念对文本的理解不同以往,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比利时传教士鲁日满400年前在中国常熟生活了两年,留下两年的生活账本。这账本在传统“文”的观念里,由于缺少“哲思”和“诗情”,不被算作“文本”,更无出版价值。400年后,人们觉得哲思诗情多余,鲁日满的账本显出非凡的“价值”,因为它里面充满当代人看中的细节“事实”。工具理性久而久之让人觉得“事实”以外的阅读都成负担,正如恋爱的过程逐渐成为婚姻结果的负担一样。工具阅读冷漠的特性决定工具以外的书写之多余。一纸佳笺被A4纸代替,文人的退出历史舞台“宁尚远乎”?

一、文本概念的变化

去中央美术馆看展览,无意中发现一个“手制书”艺术展。这个展览对我关于“书籍”的观念冲击很大。目前或者将来的人对书籍的理解如此立体并且前卫。现代人对书籍限于纸本的理解从何时开始我没有精确地考证过,不过书籍的主体由纸质构成大概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现代人对文字以及插图构成书籍的观念大概更少人质疑:没有文字或者图画,书何以称书?!然而,中央美院的“手制书”展览让我觉得新人类对书籍的观念并不如此:这里展示的所谓“书籍”除了略具书的方形外观,所用材质无所不包:它告诉你书籍未必由纸张和布帛书写,也未必每页都在平面上。这个手制书艺术展览还告诉人们:印刷未必是书籍的必由之路,直接的手书也是书籍。难道文本只由文字构成?实物贴到本子里是更直接的文本。新人类意识到关于鸟的羽毛和花卉的文字描述怎么也没有实物更精确。于是,羽毛和花卉直接成为文本的元素。动物的皮同样比人造革更富有封面的魅力。亚麻布不亚于纸莎草,矿物原料插图比彩笔更“原生态”。

你或许质问:这样的“书籍”能大批量生产上市吗?殊不知新人类需要的恰是这样的书籍,正如人们需求定制服装和手工饰品。工具阅读把现代人交给了电子读物和网络微信。在新人类看来假如书籍还剩一点“精神价值”,这价值一定不存在于年度以40余万计的眼下“出版物”里。人们对海量印刷品的餍足到了排斥的临界点,正如对其他领域的海量产品的感觉。这个时候,传统的“写稿人”不免迷茫。网络甚至电视出现以前起码二三百年,人类的许多精神享受多仰赖书写文字的人对文字的五彩斑斓的运用。运用文字的人也曾经如演员和魔术师一样把文字书写演绎到极致。运用文字到极致的人甚至用书写创造海市蜃楼,令读者如痴如醉。文字曾经比当下立体的网络空间更具魅惑力。文字的含蓄不直观比图像更能煽惑想象力。现在看来,电视摄像数码图文出现之前,世界几千年的文明竟是由文字文本储存延续的。成熟的文本起码有4000年的历史。文本的越发不经典居然是印刷技术进步的结果。印刷成本降低了,成本的降低决定文本的泛滥。文本泛滥导致文本读者对文本的排斥。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恰逢其时,于是阅读的革命发生了,文本观念的革命发生了。传统的写稿人此时发现玩弄于纸笔之间的文字显得乏力。一篇稿子通过电脑输入,其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如他原来写在稿纸上的朴素文本。

二、书籍和书写人曾经的光环

从结绳记事开始,人类发明书写是为了记事,为了表达并传递讯息;久之,文字被用来表达情绪和感受。从表达情绪和感受的功能出现开始,文本即有了工具阅读以外的意义。又经过了一段时间,人群里开始出现不用在一线生产而又衣食无忧到闲情无处安放的一类。我想文学作品的最初读者应该是这个人群。最早以文本书写为生的人是生产者。文本书写者“精神贵族”的产生与上流社会的“捧角”相关,后来则与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相关。文本的生产曾经需要一定的灵气和技能,因此文本生产者也曾经有过戏剧表演者那样的荣耀和待遇。电影电视的出现让舞台演员成为生产工序一道不起眼的风景,智能手机的出现同样让文本的书写者成为一道不起眼的风景。消费文本的人群发现智能手机的无所不包远比阅读文字来得快乐和迅捷,他们于是弃文人如敝履了。文本书写式微也有时代风尚的原因。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相互沟通直观的条件太发达,发达到了迅即能到现场,文字描述因此乏力。人们目迷五色、目不暇接,没有时间与心思进行心灵反刍,擅长沉思的文字也因此显得无用。此等现象在文字的生产场域尚且如此,况消费者乎?人类曾经出于寂寞而把玩文字,让文字结出了奇异之果。人类现在的麻烦是没有功夫寂寞并且应接不暇,安静的文字因此无安身处。生产文字文本的“写稿人”也越发显得边缘。

三、未来人的心灵处境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人的阅读习惯的被颠覆还只是这个过程不起眼的一个环节。按照技术革命的趋势,人类面临灵魂与精神世界“彻底告别”以往的情形。智能人造物的出现能把心灵的荒漠打造成太空飞行器一样的没有绿色和没有热血气息的一种“存在”。笔者实际上在眼下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人类未来的精神世界很可能冷漠到无视情感情绪,一如现代人嘲笑古人“听评书落泪”。这是比技术进步影响文本书写更甚的一个方面。技术进步是形而下的生活变化,人类理性的趋向冷漠是形而上的对情感表达的拔根摧毁力。正如眼下某些食品药品对人类繁衍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

猜你喜欢

新媒介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透视新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
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电视新闻的渐变趋势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网络病毒式传播及其特点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微信微刊等新媒介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
论新媒介视角下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