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016-02-13郭常斐
■郭常斐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路1263号 361008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是当下期刊革新的重要方面,而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占全国学术刊物的三分之一多,这其中包括依托某个重点学科的专业刊物、高校学报及教辅类刊物等,是学术期刊总目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部分。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1]。2012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也指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部分学术期刊种类较多的高校编辑部可申请整体转企改制[2]。随后,高校的学术期刊资源整合逐渐展开,部分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后运行良好。前人研究的角度大多集中于图书馆对期刊资源的整合,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期刊的管理、使用问题[3];也有学者提出科技期刊的资源整合模式,认为“期刊资源的整合要因刊而宜、因地而宜,适合于期刊自身的方式才利于期刊发展”[4];还有对国外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整合平台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期刊资源整合的优势和不足[5]。以上的研究成果均是有益的探索,但从我国期刊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其关注的层面却远远不够。随着当下期刊国际化、数字化出版的不断演进,“小、散、众、弱”的高校学术期刊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而,从期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扶持优势学科的刊物、走期刊专业化道路、与大型出版集团联合等方式是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1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尽管高校的学术期刊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专业期刊大行其道,加之以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学术刊物受到很大冲击,而特有的体制和政策使得高校的学术期刊办刊封闭、效益低下、千篇一律,读者萎缩的现象严重,极大影响了刊物的学术质量,无法与国际学术期刊形成竞争。因此,高校学术期刊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繁荣我国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期刊自身发展蜕变的需要。
1.1 增强学术竞争力
高校的学术期刊要突破办刊的局限性。首先要解决竞争的问题,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以政府财政拨款扶持为主,不存在刊物的盈利问题,故而竞争压力不大,这导致高校学术期刊不仅体现不了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还留下了“小、散、众、弱”的诟病。其次,大部分高校学术刊物施行内部保护措施,优先顾及本校教师学术成果的传播,高度和格局不够大,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兼容并蓄,往往会出现选题集中、同一作者反复发表的情况。最后,期刊出版的时效性不高,高校学术刊物由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数字化集成难以实现,传播广度受限,影响力自然就会下降。增强学术竞争力是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没有竞争就没有精品的产生。因而,将高校学术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推进期刊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学术传播的时效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最终使高校的学术期刊更易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可。
1.2 适应数字化出版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传播手段的革新,使得学术期刊出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便捷、容量更大的电子期刊不断挑战传统的纸质期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学术传播的速度加快,高校的学术期刊相比其他类型的刊物发展却相对滞后[6]。一方面,高校的学术期刊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无法全方面铺开数字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高校学术期刊的自身特色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单一性和特定性,所以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形成了非“双赢”的博弈。高校学术期刊整合并适应数字化发展,从内部来说,涉及到管理体制和人员的整合;外部则涉及到网络技术供应商、网络出版商等。这些整合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术期刊适应数字化潮流的需要,可以说是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经阶段。
1.3 期刊的自我发展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潮,高校的学术期刊不可能永远由政府财政扶持,也不可能瞬时就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导其生死存亡,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是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管理层面的体制整合打破的是资源均衡利益,高校内部的体制整合打破的是学术平台利益,而一线编辑人员则要转变思维,做出适合自我发展的选择。这个自我革新既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推进,又要有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积极配合。正如有学者指出:“对其进行大举措变革时,尤须思定而后行,毕竟良好的初衷不能代替充分的准备,误操作后修复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改革带来的收益”[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重在自我革新和整合,而外部只需提供适合暂时生长的环境,最终引导其变革。
2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困境分析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困境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内学术期刊资源和校外学术期刊资源的整合,前者是初级的整合,也最容易实现;后者则存在着学术权益的分配问题,如何解决学术权益和人事问题是其中的关节点。二是高校综合类学术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的整合,在不影响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取舍是问题的关键。三是高校学术期刊和外部网络出版商、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整合,版权的主导和保护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三种困境的存在阻碍了高校学术期刊整合变革的步伐,从某种意义来说,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绝不是简单的学术期刊整合能够解决的。
2.1 整而不合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校内学术期刊资源的整合来说,大部分学报编辑部顺应《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要求,对期刊社、编辑部进行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整合,而没有达到要求的编辑部仍然保持现状。经过兼并整合的期刊社虽然在行政组织机构上合署办公,但对外的交流方面仍然以个别编辑部的名义进行,比如参与各种评奖活动。表面上是一个经过组合的出版集团,实际上整而不“合”。此外,每所高校的学术期刊种类不同,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报外,还有专业学术期刊、教辅类期刊等,每种刊物的办刊层次不同,在整合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融合。从校际学术期刊的整合而言,除了联合征稿、互换稿源外,实质性的合并不多,联合应对挑战的意识不强。这主要受制于当下我国学术期刊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只见“并”而不见“撤”。对于高校而言,也不愿意将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嫁”给出版集团或者被其他院校的期刊社兼并[8]。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学术期刊资源整合举步维艰。
2.2 经营困惑
将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推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并且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长期以来维系公益性出版的高校学术期刊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高校的学术期刊大部分没有专业营销人员,现有编辑人员缺乏市场运作能力,况且读者面狭窄,广告业务无法大规模开展,收益微薄,很难维持期刊社日常的开支需要[9]。其次是人力资源的压力,高校的学术期刊依托高校现有编辑、审稿专家、印刷部门完成,推向市场后,大部分一线编辑人员仍然留在高校从事其他工作,正常的期刊出版尚不能完成,质量更难以保证。最后是数字化出版的压力,高校的学术期刊转型不等同于向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出版无疑是学术期刊提高出版效率、扩大影响力的很好途径。当下流行的微信、微博网络社交平台在高校学术期刊传播中的使用率并不高,这说明高校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进程中紧随前沿的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而开设官方微信、微博可以敦促期刊社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期刊编辑、作者和审稿专家间的合力性互动。[10]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的学术期刊一旦进入市场就意味着要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模式进行运作,必然有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费时又费力。因而,对于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而言,保持现状比进入市场增加压力更稳妥。
2.3 体制依赖
高校的学术期刊的从业者大多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从业编辑对自己期刊出版后的发行量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关注甚少,编辑人员已经习惯于审稿、编校、出版等的日常事务。此外,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没有经营权,或者经营权有限;编辑人员没有生存压力,不会刻意去拓展期刊的销路[11]。况且,从作者群来说,每年为了评职称和应对硕博毕业,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发表论文,数量较大,高校学术期刊吸收了相当比例的稿件,编辑人员不用积极挖掘优质的稿源,也能顺利维持期刊正常出版。因此,很多高校的学术期刊已经非常依赖目前这种墨守成规的日常性工作,而不愿意再通过合并重组来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这种不够积极作为的工作态度是体制依赖的最直接表现,同时也是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阻力所在。
2.4 区域受限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难以推进的原因还包括刊号分布问题,在国家“总量控制、不批新号”的政策导向下,刊号成为比较稀有的资源。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1998年前后对高校审批了大量刊号,高校学报数量由此而急剧膨胀,几乎一校一刊,而在各高校合并的同时,刊物也随之合并更名,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数量达十余种。在整合高校学术期刊的过程中,期刊数量众多的高校可以组成期刊社,形成集团化运作,而刊物少的高校变得无所适从,受制于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不可能跨区域整合,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学术资源整合到别的区域,这就导致了高校学术期刊“小、散、众、弱”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打破区域整合的限制就要实现刊号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个棘手的问题不是高校所能解决,而需要由国家来重新定制新规则[12]。因而,从长远来看,有些经营不善的期刊完全有可能被收回刊号,重新配置给其他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
3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策略
尽管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存在些许困境,在未来的几年内也不可能有较大改观,但是从高校学术期刊不断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力的角度,可以探索几种比较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意义的策略,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术期刊优化资源配置,改变“小、散、众、弱”的现状;也有利于期刊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高校自己的精品刊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品牌。
3.1 依托强势学科背景整合期刊
依托高校的学科背景来整合期刊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瓶颈是不管哪个层次的学术刊物都有可能发表同一个学科的成果,这些成果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某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搜集也变得费时费力[13]。可以以某高校的强势学科为背景,联合全国在该学科有影响力的高校,对这些院校的学术期刊进行资源整合,打破区域的限制,根据学科细分和市场细分的原则,举办细分方向专业学术刊物。例如公众比较陌生的化学专业领域,可以专门做“高分子化学系列学报”,而同样加盟的类似刊物,可以整合细分为“高分子化学理论研究”“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碳链聚合物”“杂链聚合物”“元素有机聚合物”“无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专刊,集中发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该系列学术研究刊物一旦形成品牌,将会站在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大大提升研究者搜索最新成果和读者阅读的便捷度,也只有这样的专刊才能进入国际期刊界形成竞争优势。
3.2 行业企业参与主办、承办期刊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另一种途径就是与行业企业联合,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这种联合看似松散,却打破了体制依赖,实则最能体现其学术期刊的前沿性,行业企业往往掌握最新的技术,亟待通过传播渠道将前沿成果传播出去。行业一线的成果来之不易,最具使用价值,有些成果具有向全国推广的意义。例如,医学方面的技术经验分享,首都医科大学在此方面的尝试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经验,首都医科大学本部创办3种期刊,而其附属医院主办或者承办了24种专业性期刊,这是行业企业参与学术期刊出版的途径和方式,在这27种期刊中,其中的23种期刊于2011年正式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14]。联盟内的期刊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创刊最早的《国际眼科纵览》《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别发表国际眼科学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培养了大批的科研人员。在该期刊联盟中,20种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性期刊,5种为电子刊,18种为纸质刊,可以说该联盟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完美结合。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期刊社因为抱团成立联盟,扩大了学术影响力,使期刊推向市场后能够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3.3 整合期刊应用研究使其专业化
技术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是相对应的概念,在两千多种高校学术期刊中,大部分期刊主要刊载的还是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而基础研究的创新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高校学术期刊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15]这种整合阻力相对较小,可以避免整而不“合”现象的发生。那些在基础研究中无法获得更好社会效益的期刊,应该转向专业化期刊,或者直接转变为刊载应用研究的专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沿的科技成果的刊载可以不断提升期刊的使用价值,发表现实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将其传播开来,也不失为一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计算机类的一些刊物《电脑知识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应用》等。因此,将高校的学术期刊转型整合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专业化期刊是一种选择,这不仅可以避免高校学术期刊在同质化竞争中被淘汰的窘境,同时又可以将期刊做成专业性更强,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直接解决技术难题的实用性刊物。尽管这类期刊中可能涉及的选题较小,探讨的问题有可能微不足道,但至少避免了“炒冷饭”,起到了为科学技术添砖加瓦的作用。
3.4 重视与出版集团的强强联合
出版集团与高校学术期刊的整合是未来趋势之一,可以借助大型出版集团的资源和销售渠道,逐渐过渡到出版集团独立运作期刊出版,脱离现有的出版体制依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断奶”。浙江大学出版社是在此方面较早探索的出版集团,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成立了期刊中心,旗下包括《浙江大学学报》系列在内有11种学术期刊,其中5种为英文期刊。2014年,浙江大学出版社还提出了期刊与图书的协同运作。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成立了期刊中心,主办了包括《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纳米研究》等在内的13种中英文期刊[16]。这些高校学术期刊并入出版集团的做法符合了期刊出版市场化运作的转型思路,其意义非同凡响,这也是同国际接轨的需要。出版集团主办学术期刊是通行的做法,例如,剑桥和牛津大学出版社采取集约化运营方式,设立专门的期刊出版部,仅这两家出版社经营的期刊就有150种左右,因为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分工明细,所用的专职编辑人员只有30人左右。可见,出版集团融合高校学术期刊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可以与图书进行协同发展,营销的策略上也有所提升,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3.5 期刊网络平台主导参与出版
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涉及到高校资源的调配、优化和整合,更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结合国外的先进做法,利用好数字、网络平台的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顾及高校期刊的现实状况,稳步推进。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刊物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因而在策略上要大胆创新,在未来的期刊竞争中,高校的学术期刊必定能够破除体制、区域、学科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走出优质化、精品化的路子。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15-07-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8-03(002).
[3] 别立谦.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整合服务的挑战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0):71-73.
[4] 张淑娟.科技期刊资源整合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57-359.
[5] 陈蔚丽,陈如好.国内外三大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整合平台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64-67.
[6] 张维,孙守增,赵跃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传播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出版广角,2014(16):74-75.
[7] 鲁亚琳.学术期刊改革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兼议《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36-1043.
[8] 崔金贵,陈燕.对高校学报体制改革办法的困惑与诉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57-260.
[9] 黄小妹,陆学莉.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思考:兼评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状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1-74.
[10] 朱淼.科技期刊的微博应用调查与微博运营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13(12):81-84.
[11] 武晓耕.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中的“路径依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51-454.
[12] 司顺奇.高校学报体制创新中的利益博弈[J].编辑学报,2012,24(1):25-27.
[13] 谢昀.论期刊体制改革背景下非核心社科学报的生存与发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1):20-25.
[14] 张建军,张俊敏,王晓民.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介绍:新形式下的一种期刊联合[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6):865-869.
[15] 章敏,刘峰.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J].长沙大学学报,2014(6):158-160.
[16] 杜萍萍.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开拓新路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4-11(005).
[17] 刘志新.高校文科学报专业网刊的发展策略:以知网版“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6-109.
[18] 秦钠,翁春敏.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探析:以上海大学期刊社集约化建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