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结构分析
2016-02-13胡晓
胡 晓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 0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结构分析
胡晓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 0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向受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具备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与结构。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结构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元素构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种分析可以在提高传播者素质、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媒介、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效果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研究基础和创新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个元素构成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备这五个传播学要素。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基本要素是比较新颖的视角,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它可以在提高传播者素质、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媒介、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效果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研究基础和创新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
传播者,也可称为信源,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同时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因此,传播者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了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向和流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构成非常复杂,既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也包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机构。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大到党和国家机关,小到普通群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在传播学的理论中,可划分为大众传播者、组织传播者、个体传播者三类。
社会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因此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传播者就是个体传播者。个体传播者又可以分为专业型传播者和非专业型传播者。专业型的个体传播者是指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中共党员、知识分子,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毛泽东、胡适、陈独秀等,还有当今各高校、党校、社科院所、社科学会、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的专家教授和工作人员等。这些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引导和控制马克思主义传播,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把关人”①的作用。非专业型的个体传播者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非系统的了解,但也偶然参加了传播活动的人。他们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多是通过无意识的信息接触学习到的,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关,而且他们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传播方式的限制,比较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的角色,只是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下意识的语言交流而传播的,是在不经意中传递了生活化的信息。这种传播因为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传播对象多样化。尽管如此,这种传播所造成的影响与专业传播者所造成的影响同样重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传播者是指有领导、有目标、有制度的群体传播者,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级部门。个体传播者也可以替代组织传播者去完成传播活动,但必须坚持组织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不能以个人意志为主,这也是组织传播者最重要的特点。因此,组织传播者较之个体传播者更有权威,更具主导作用,传播效果也更好。
大众传播者拥有最专业的技术和传播队伍,是全社会信息的“把关人”,他们一般传播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而且其部分信息资源是国家所有的。因此可以说,大众传播者拥有部分“特权”,具有个体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所没有的传播优势,他们比其他传播者的信息更全面、更稀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传播者是指代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机构,是各级各类新闻机构和各级各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它们引导人们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周围,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也可称为讯息,是指一系列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所组成的符号系统,用来表达特定的信息,是连接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一种介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接收到的信息与传播者给出的信息不一定对等,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大众传播中“编码—译码”理论加以应对,传播者先把讯息转化为符合某个传播媒介特点和目标受众的代码,通过改编后再进行传播,而这个“编码”过程就是传播者“制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语言系统的转化,形成受众能听得懂、感兴趣的内容。在传播中,传播者把要传播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直接编入传播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把握目标受众,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作用力。
本文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分为两类: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
就显性内容而言,它首先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途径。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晦涩难懂,不是普通受众易于接受的,只适合部分专业人士学习研究。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对这些经典著作有所选择,并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曾指出学习马列相关的著作“可以挑选一些,不然书那么多,读起来也是困难”[1]13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显性内容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是当前的重点传播内容。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重点在不同历史阶段应有所不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系统地宣传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保持其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隐性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首先包括关于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2]38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至今都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隐性内容还指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如三大作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毫无疑问,它们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隐性内容。在当今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性内容可能要比显性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因为隐性内容更接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它们以生动事例为载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通俗易懂,传播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而言,我们不仅要注重原著的文本学习、传播,更要注重学习、传播理论背后传统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既包括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也包括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3]14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有显性的方式,也有隐性的方式,其功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目标受众。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传播的目的,传播媒介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媒介的选择是由传播者决定的,传播者根据自己对目标受众的期许和要求选择、运用合适的载体。当然,怎么选择,还取决于传播者特定的传播方向和准则。传播者的特定传播方向和准则,一方面体现了组织传播的性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传播者对于此次传播活动的特殊定位。
除此之外,媒介的选择还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并注意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选择不同性质的媒介产生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同时,所选媒介的特点也能体现出传播者的立场和身份。报偿的保证与费力程度的比值等于选择的或然率,这是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公式。这个公式表明,受众要选择某一个媒介的原因取决于:是否可以提高受众可能获得的报偿,是否能减少受众使用某种途径所耗费的精力。
大众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重视对传播媒介的运用,并且传播方式必须多种多样。不同的媒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常见的传播媒介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报纸是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媒介,它是视觉媒介,也是阅读媒介。报纸的优点是保存性强、读者拥有较大的选择权、适合传达深度信息。但是,报纸比较抽象,时效性较差。电视是语言要素最丰富的媒介,具有画面、声音和字幕同时出现的效果,表现手法更是变换多样。电视的优点是视听合一,时效性强,具有较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但是,电视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广播可以传递多种声音,包括人声和音乐等,是一种听觉媒体。广播时效性较强,影响面广,但是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网络是新媒体的一种,是多媒体媒介。网络媒介的时效性、保存性和选择性都很强,但是可控性差,容易疏于管理。
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出了挑战。不同的传播者,其目标受众不同,受众的期望与传播者的期望不一定能实现对等,相比较而言,受众的自主选择性更强一些。马克思认为,“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4]489。在现实生活中,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他们希望理论能够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传播媒介的使用,最好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满足他们的愿望,这可能是很多受众选择某种传播媒介的动因。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
传播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公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是指接受马克思主义信息的受传者,即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普通受众和专业受众。普通受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最广泛的目标群体,他们所处的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兴趣点不同,这决定了这个群体构成的复杂性。这个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具有选择接受性,他们的选择不是因为某种传播目的和传播方式做出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性进行的,他们接受某种传播内容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丰富自己的聊天话题。在当今社会,普通受众一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寻求信息、了解社会时事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专业传播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传播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受众是指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素养较高的党政工作人员,他们是作为一种信仰来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对国家时事具有同样的关注点,会运用共同的传播媒介去了解特定的传播内容,比如他们会按时收看新闻联播,阅读《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他们的兴趣集中在此,关注的内容和媒介也会基本相同。这个群体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多是为了把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比如政府官员是为了能更好地贯彻党中央的精神,学者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学生是为了掌握知识。
二是目标受众、实际受众和未来受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受众,是指传播者在计划传播过程之前就确定的传播受众。传播者会根据自己心中预想的目标受众的特点来选择和编辑信息,比如生活日报的记者在采集信息时会考虑到妇女和孩子的需求,时政要闻的记者会考虑学者和党员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受众,是指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与目标受众不同,实际受众是真正接受信息的群体,他们不参与信息的筛选和制作,但参与信息传播的扩大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受众,是指隐藏在传播活动过程中,并且在将来某个阶段会积聚成为实际受众的群体。他们在接收传播内容的时候,其所接收的信息可能与其目前的需求不符,或者其自身素养与当时的信息不匹配,但在后来某个适当的时候,他们会对之前接收到的信息再进行加工和理解,进而成了实际受众者。这部分受众具有不确定性,但同时具有可期待的潜力,所以往往成为传播者的寄托。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受众的社会认知、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变化[5]18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包括:一是认知,就是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程度;二是观念,即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怎样的价值观;三是行为(实践),即受众在对马克思主义熟悉的程度上,怎样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具体社会实践,并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上三个层次的效果可能是能感知到的,表现出来的,也可能只是受众心理的感知,无法表现出来。但这些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验证了传播的影响力,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传播效果,它是体现传播活动价值和成效的一个环节,关系着受众的思想是否获得了进步,并且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反馈机制,进而是否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反馈信息,只有充分了解了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认知程度,才能改进传播方式,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研究反馈信息不仅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也是传播者积累经验的过程。传播者可以通过多种反馈形式了解目标受众接收信息的过程和效果,比如通过问卷调查、热线电话、市长信箱、收视率等来获取反馈信息。传播者要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更新传播内容,把之前反响较好的内容留下来继续传播,逐渐改进效果较差的内容,并通过部门调查分析,调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进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加深了受众的反馈和传播者对受众的认知,因此在网络媒体背景下,传播者应运用网络媒体对传播过程进行及时调整,加强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
总之,传播者要不断通过反馈手段接收受众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调整工作思路,更新传播内容,完善传播形式,理顺和受众的关系,使受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更加具体化、感性化。同时,也给予受众充分的选择和理解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 “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传播学的先驱之一卢因于1947年提出的。“把关人”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可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详见邵培仁的《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1] 毛泽东文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 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 [美]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叶厚隽〕
D61
A
1006-5261(2016)04-0037-04
2016-01-17
胡晓(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