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研究
2016-02-13刘灵芝
刘灵芝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411)
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研究
刘灵芝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41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取得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与企业、市场和社会不相协调的问题。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赢,大力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使其不断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是方便有效的途径。本文从校企文化共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入手,探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的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共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一线技术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以就业为导向是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高职院校与就业的主体——企业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复杂紧密。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之间文化如何融合与共建,企业文化如何走入校园、与校园文化共同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高职在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管理者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目前业界研究重点主要在高职院校如何引入企业文化以及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等浅层表面的问题,对于两者共建的深入研究则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在校企深度合作这一环境下,研究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的共建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共建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日益重视与企业的关系,校企文化的共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普遍较晚,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广度及深度有限,校企文化涉及的领域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宏观上缺乏规范的理论指导。具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共建模式不成熟,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和平台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共建主要是集中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双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而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关注远远不够。企业逐利的本质,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主要为企业如何盈利服务,对员工的素养培养容易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很难同时得到校企双方的重视,相应的运行机制和平台建设更谈不上。政府作为地方公共管理部门,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能够起到较好的桥梁和沟通作用,校企文化共建力度不够与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关系。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政府没有充分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平台,没有专门的机构和运作机制,校企文化共建工作基本只停留在口号和校园局部层面。
(二)内容不全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企业文化要素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校企双方的认可,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方面做得还欠缺,或多或少存在与行业企业文化脱节或联系不紧密的状况。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虽然密切,但对企业文化的概括凝炼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存在错位,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鲜明、创新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但往往缺乏与地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娱乐性项目居多,难以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
(三)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校企文化共建成效有限
对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考核指标往往围绕组织领导、管理运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项目来进行。企业考核指标则主要围绕生产运营和盈利能力进行。校企文化共建工作作为一项软指标,容易被高职院校和企业所忽视,高职院校同样也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量化指标,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流于表面化,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文化共建工作成效不大。
二、高职校企文化共建的必要性
(一)政府层面是积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各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规划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负责协调区域社会各类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承担为地方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要求高职院校更侧重学生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进而使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由政府牵头,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全方位实行校企合作,借鉴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理念,实施校企文化共建,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层面是企业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保证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第一传播者和继承者,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力量和基础,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目前,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比较粗浅,对胜任企业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不明晰。因而,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联系,共建校企文化,使这些潜在的企业人才能在上岗之前就了解企业文化制度,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提升人力资源价值,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学校层面是促进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内在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校园文化应该既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企业文化的特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还应该体现在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支撑,充分彰显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要突出职业性特色,培养合格的“现代职业人”,具备就业岗位所需求的多方面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硬性指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素质方面的要求。要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有立足之地,高职院校就必须研究企业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学生层面是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职业价值观必要途径
在校企合作与共建校企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文化,领会现代企业精神,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用人企业的需求在学习期间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成才的自觉性,主动以“现代职业人”的标准武装自己,增强大学生奋斗的决心和创新的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校企深度合作中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路径
在校企深度合作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沿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这一问题上,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已取得共识。共建校企文化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等方面吸纳企业文化的精华,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让高职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发挥政府功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由政府牵头,坚持走政产学研合作道路,建立由多方组成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相关领导、专家、教师、员工等,共同协调、推进校企文化共建。通过校企领导小组,集聚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人才优势,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建立校企之间的互通机制,从理论和制度方面确保校企文化的建设方向。领导组织负责规划协调,处理校企合作、校企文化共建事宜,维护各组织成员利益,保证校企合作、文化共建等工作正常运行。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高职院校领导作为学院发展蓝图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过程中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使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全面促进的局面,助推共建校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具体的,又是整体的。高职院校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课程及专业设置中文化浸润功能较弱,更应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中,实现校园文化整体的推进。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把一些地方优秀企业文化的介绍、教育以宣传海报的形式贴在学校相关系部宣传廊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展现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加强对企业文化制度的理解和接纳。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专业设置及课堂教学中渗入企业文化
首先,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建设专业课程。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察本地区有特色、有前瞻性的行业,结合优势行业技术,按照实际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纳入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使优秀企业文化真正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此外,课堂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直接的感受与体会。结合校企合作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觉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从而逐渐对企业文化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企业培养潜在的人力资源。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管理模式,由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共同经营,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训,对未来工作状态和行业发展有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相对开放的企业文化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对高职院校相对封闭的文化会形成一定冲击,也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企业层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两种不同文化必然会有碰撞与融合,如何将两种文化的碰撞力转化为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和学生能力提高的持续动力,并让这种动力最大化,即实施校企文化共建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建过程中,企业应充分尊重高职院校的独立性,既要把企业文化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又要避免学校因迎合企业需求而丧失主体性。高职院校也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积极推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其次,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深化就业指导平台。企业作为学生就业的主体,应深入参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过程与平台建设,定期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嫁接到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并为其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学生也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反馈给企业,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和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趋向灵活化和多元化。再次,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这往往也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所急需的。因此,校企共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职院校塑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导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应不囿于师范类教育院校,工厂、企业以及培训机构等均可成为师资来源,形式也不必局限于全职,兼职、客座等都可以,只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相关实践经验和能力,均可进入教师行列。
(五)学生层面,提前转换学生角色,促进学生活动向企业转移
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应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始感受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将企业运作制度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即对班级实施企业化管理。高职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归属地是各类企业,企业员工原本多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员,他们的优秀行为对在校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校园行为,因此,企业也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班级模拟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师生分别担任公司的管理者和各级员工,公司领导与部门领导各司其职,承担相应责任,提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同样地,企业可以在具体工作中借鉴校园文化模式,对企业实施班级化管理。制定有特色的班风、班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员工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班级(企业)的管理中来。
[1]张麦秋.化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企共建的模式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5):77-79.
[2]康练.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克明,张华,郝源.校企合作文化对接企业调查报告[J].物流技术,2012,31(6):148-151.
[4]林洁,李建军.新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5):8-12.
[5]毛志芳.校企合作之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途径的探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3-76.
G718.5
A
1673-0046(2016)10-0008-03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审视与构建:校企深度合作中地方高校与企业文化力共建的研究”(编号:KT20112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