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条河流
——评孙卫卫《小小孩的春天》
2016-02-13谈凤霞
□文│谈凤霞
童年是一条河流
——评孙卫卫《小小孩的春天》
□文│谈凤霞
童年在许多作家笔下,往往会因为隔着时空距离的回望而被有意无意地诗意化。在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中,作家孙卫卫的童年忆旧无意于描绘那种碧波荡漾的美丽,而是以他家乡陕西土地坚实的气韵来讲述童年结结实实的生活与梦想。率真是他散文写作的突出姿态,阅读这种率真便成了一种涤荡和洗礼。
开篇之作《小时候的喜欢》道出了小时候种种喜欢,结尾延展到长大后的人生告白:“我要像小时候那样,要真,不要假,不要装。”孙卫卫的散文写作虽然多写童年稚事,但并不单调或单薄,而是相当丰富和饱满,因为内含着让人心动的“精神”和“情怀”。如《看戏》写儿时跟着爷爷去看戏,时或要遭遇场地混乱的危险,但看戏的收获却是实在的,不仅有爷爷买的麻花可吃,而且戏曲中朴素的善恶思想也植入心底。《小小农民》极写农忙的辛苦,但留在记忆中更为深刻的却是一家人的苦中“寻乐”。这种质朴单纯的生活态度和乐天旷达的情怀穿透时空,灼人心眼。
散文的真诚书写不仅是还原生活本相,还包括直面自我内心。孙卫卫的童年记事不仅写欢乐,也写心酸,还写自责,由此获得了沉甸甸的重量。《炸油饼》没有直陈对于“偷偷地在晚上炸油饼,以免邻居突然上门”这种自私做法的批判,而是表达了愧疚、理解和包容等更复杂和更重要的东西;童年有无知和懵懂,会犯下有意为之的过错,《妈妈的头发》和《当弟弟很小的时候》等文流露了作者真诚的忏悔之心;《抄歌本》中,作者悔恨当初跟着风气去抄毫无意义的简谱,并告诫自己:“这样的事,我会尽量少做直至不做。”作者用质朴之笔坦承儿时的种种“不堪”,深刻地剖视自己的心灵,敢于自省和修正,给貌似平淡的童年记事注入了刚性和力度。
“每次写散文,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感情的宣泄。写的时候,我笑过,我也流下过伤心和难过的泪水”。但在落笔成文之时,这些“宣泄”都变成了更为宝贵的“节制”,节制的艺术呈现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言近旨远”“羚羊挂角”则相当有讲究。《年是给小孩过的》表层在写孩子过年的欢天喜地,但真正着手成春的却是令人唏嘘的亲情,结尾忽然转折:“在前面骑车的爸爸还穿着去年的衣服和鞋子,我想起了奶奶说过的话,年是给小孩过的。”生活的心酸与无私的亲子之爱被“年是给小孩过的”这简单的一句给“收”住了,也“晕”开了。情感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在“说”与“不说”之间开合自如、纹理自然,多以留白构成余响。
作家朴素、干净而又熨帖的语言风格,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助文字本色地呈现和流露。写人记事大多用白描手法,洗练有致,且多取富有生活气息的“活语言”,用词淡而有味。《从家到学校的路》写儿时披星戴月去上学,在孩子的眼中,“月亮像奶奶的小脚,星星像妈妈的眼睛,她们都像亲人一样,一直和我们在一起。”这样白描式的比喻朴实而新鲜,不是抒情却胜似抒情。《坐火车》一文写自己幼时坐火车的经历,用简笔勾勒的手法速写种种场景,“呜——扑哧——扑哧——扑哧——呜……”将拟想中火车鸣笛和行进的声音活泼泼地留在读者的耳膜里,而这份质朴的渴望也真切切地激荡了读者的心旌。
《小小孩的春天》以“小小孩”的本色之心写出了对于快乐、温暖、自由、美好和踏实的生命“春天”的不懈追求。在孙卫卫的笔下,童年不是一口围栏的深井,而是一条河流,可以润泽成年的心田,使其厚实和葱茏。这种经过淬炼的本色书写具有了超越年龄的“跨界”欣赏的魅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