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疗效
2016-02-13马卓孙仲萍钱起龙李爱菊张忠丽鸡西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马卓,孙仲萍,钱起龙,李爱菊,张忠丽鸡西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2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疗效
马卓,孙仲萍,钱起龙,李爱菊,张忠丽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目的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单独应用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明显的2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3个月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都明显降低(P<0.05),餐后2小时C肽明显升高,对血脂、体重指数不具有较大影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
甘精胰岛素;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
产生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及其病情发展不只是与血糖指标的持续升高关系有关,也与血糖指标波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研究结果显示,氧化应激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受血糖指标波动的影响高于持续性慢性高血糖,相对于持续性高浓度血糖而言,高血糖的波动更容易利用炎性细胞和黏附分子表达的提高而引发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对于血管损伤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临床治疗糖尿病不仅要注意控制高血糖,还要对血糖指标的波动进行控制。甘精胰岛素属于具有类似人胰岛素的一种长效药物,可对分泌人生理性基础胰岛素进行模拟[1]。在临床中,甘精胰岛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胰岛素,该研究收集单独应用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明显的2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并进行3个月的随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的20例糖尿病患者都与世卫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其中有13例男患者,7例女患者,患者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1.2±2.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3.5±1.2)年。患者都采取过口服一种降糖药物的治疗过程,能够良好控制饮食,空腹血糖不低于7.8 mmol/L,餐后2 h血糖指标不低于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不低于9.0%,患者不存在心肺等功能不全,合并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1.2方法
治疗前患者都采取抽血检查方法,对及C肽、餐后2小时血糖及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肝肾功能及胰岛素等进行测定,起始采用8~10 U剂量,结合患者血糖及尿糖指标对甘精胰岛素用量进行相应调整,直至控制血糖指标良好,空腹血糖不高于6.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高于8.0 mmol/L[2]。患者都进行3个月治疗观察,按照原食谱对饮食进行控制,每日采取相对固定的活动量。起初每3天进行1次复诊,血糖指标稳定后可一至两周主要对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1次复诊。3个月后对空腹血糖及C肽、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及C肽等指标进行抽血复查,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3评估血糖指标波动
结合患者血糖指标及有关计算可获得以下参数: 24小时监测患者血糖指标可使全天平均血糖及其测定值的离散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数值,该数值被称为平均血糖水平及标准差。对患者24小时血糖指标波动幅度超过1sD的进行波动,按照波动峰值与谷值方向对波动幅度进行计算,可获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3]。以上参数可用于评估患者血糖指标的波动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患者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都明显降低(P<0.05),餐后2小时C肽明显升高,对血脂、体重指数不具有较大影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甘精胰岛素8~18 U,平均为11.8 U。
3 讨论
血糖增高是临床糖尿病患者引发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具有慢性波动性及持续性高血糖的临床表现。波动性高血糖也被称为血糖指标波动或漂移,是血糖指标处于峰值和谷值之间的非稳定震荡状态。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反映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血糖指标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糖化血红蛋白[4]。即便具有患者具有相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产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具有显著差异,血糖指标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具有较大的风险产生慢性并发症,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作为长期监测血糖指标的控制难以使血糖指标漂移频率及幅度得到真实反映,血糖指标的波动对于产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其病情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一个引发因素就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患者,患者血糖指标具有较大波动将明显增加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常规抗氧化剂无法使此种黏附减少。对存在载脂蛋白缺陷的患者干预血糖指标的大幅波动,并对内皮巨噬细胞黏附及纤维动脉硬化损伤部位进行观测[5],结果显示,血糖指标的较大波动与胆固醇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加速的因素无关。相对于单纯高血糖患者,血糖波动幅度较大对于合成肾脏胶原与积聚细胞外基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比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与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导致的氧化应激,结果显示血糖指标波动引发丙二醛明显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降低,说明血糖指标波动对于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患者,更容易引起抗氧化能力降低。
随着近年来血糖指标波动评估技术的发展,对于产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程度备受医生的重视。血糖指标波动评估是目前公认对血糖指标波动进行评估的一个最有效方法[6],传统的监测血糖方法只能对患者静态、瞬时的血糖指标进行检测,对患者血糖指标的波动情况难以观测,该方法对72 h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可实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漂移情况的精确评估。
该研究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进行治疗对于患者血糖指标的降低具有显著作用,短时间内能够使患者血糖指标符合正常标准,对于患者代谢的改善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甘精胰岛素是采用人工合成方法产生的一种类似胰岛素的长效药物,药效可持续24 h发生,以澄清溶液形态存在于酸性环境下,患者皮下注射后可在中性环境下形成颗粒,由六聚体向二聚体、单聚体进行分解而缓慢吸收,进而具有24 h平稳、无峰值的效果。采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血糖指标波动幅度明显降低。而且,甘精胰岛素因只需要较少的使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使产生低血糖的情况明显降低,在血糖指标的长效控制方面,这与有关研究报道是一致的。另外,患者每日只需将甘精胰岛素注射一次,相对于口服降糖药更加便捷,使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不足之处只是在经济负担方面相对较高一些。
该研究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血糖指标控制效果良好,餐后分泌的C肽也显著增加,B细胞功能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产生低血糖的可能性较低,几乎不会影响患者的血脂、体重。糖尿病患者若采用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可及时采取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法,每日只需注射一次,便捷有效,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单独降糖药物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方法,降糖效果差别不大,血糖指标不具有明显波动,产生低血糖的可能性不高,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在临床中还应与患者病情实际相结合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才能明显提高疗效。
[1]刘方平.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5,3(11):87-89.
[2]王晶璞.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疗效[J].河北医药,2013,8(13):82-85.
[3]姚彩霞.甘精胰岛素在全科门诊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6(17):160-163.
[4]王雪玲,苏金刚,董治平.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的效果安全性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7(21): 206-210.
[5]陈琳瑛.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8(19):92-96.
[6]阮义生,王勇,鲁爱华,等.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7(13):79-81.
R587.1
A
1672-4062(2016)07(a)-0009-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3.009
马卓(1975.10-),女,黑龙江双城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