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性实践研究
2016-02-13张媛
张 媛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高师音乐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性实践研究
张媛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文章从培养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合格中小学教师的视角出发,探索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多元化文化特点,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教学。构成音乐学专业课程一盘棋的总规划和总布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多元化、知识的不断更新都对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中小学艺术启蒙教育的重任。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当前大的社会环境下,教育部对艺术人才新的要求不仅给高校音乐学专业带来新的压力与困惑,同时也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责任。万事万物所谓不破不立,改革滞后的课程框架,建构新的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也是音乐学专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音乐学专业如何能在社会飞速发展、网络发达的今天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今中小学学生对音乐的需求,无疑给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时代的迅速发展赋予我们新的使命与责任,改革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校音乐学专业在人才定位上受音乐专业院校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多采用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偏向专业化、系统化,过于强调某一专业能力而疏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多元化、多样性的知识结构,办学特色不明显。偏离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更倾向于往高端的音乐专业方向培养,造成培养目标的错位。
2.缺少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过于强调每一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各课程各自为政,师范专业的特点没有显现出来。如∶钢琴教学只强调曲目的弹奏效果和专业技术的指导,不注重对学生钢伴能力的培养。“和声教学”与“即兴钢伴”等课程互不联系、互不合作,没有将课程资源更好地整合。
3.课堂教学内容与将来学生的就业没有很好地衔接,与新时期国家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够一致甚至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音乐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相比,专业水平不高,同时综合能力又不够全面,导致学生会唱不会弹、会弹不会教,不能很好地胜任新时期教育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
4.重理论轻舞台实践,重形式轻过程。学生学习大多是课上学习、课下自练,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
二、优化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措施
音乐是最能体现时代变化,充分展示时代节奏脉络的艺术。高校作为学术阵地应能把握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应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络,跟上时代要求。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内容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优秀规则,又要在课程设置中大胆创新,主动积极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知识、新理念,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新成果、新技术真正做到教学的新常态。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
1.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多元化”∶从注重传统课堂教学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拥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多元化,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多元化知识结构。融古今中外、本民族和多民族艺术以及新兴的艺术形式与音乐教学中,调整原有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新的课程框架,让学生掌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开设音乐MIDI制作、录音、音乐剧等新兴课程纳入选修课,将课程设置融入时代的音乐元素,以期适应新时期对音乐师资的需求。
2.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多样性”:在课程设置上,除安排传统音乐理论课和技能课外,突出课程的“多样性”,拓展课程内容,加大选修课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程,突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彰显个性的发挥。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建立有民族乐团;西洋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戏曲;歌剧社等多个艺术实践平台。学生可在完成自己主修课程的同时参加一些实践平台,另外选择其他专业课作为辅修,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并有一定的学分。“多样性”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地域性”:作为地方高校,更多的是为当地输送音乐艺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地域性”特点,将地方音乐、舞蹈、戏曲等特色课程纳入选修课。这也是教育部在《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的建设工作”的要求。在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地域音乐类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方文化,传播地方民间音乐,使本土音乐更好地得以发展。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了解本土音乐,使其更加热爱祖国,爱家乡,更好地传承、发展、创新本土音乐,使我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4.做好与基础教育工作的对接,首先要与中小学课程紧密结合,注重实用性。按照中小学所需求的合格音乐,教师为学生设置课程,让学生在课上学会基本的教育技能技法。如∶教法课可根据中小学课本设计讲课内容,学生在模拟课堂时进行演练,使学生提前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做好职前培训。
5.加大教育实践课的比重。音乐学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和讲课能力优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审美和好恶,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即专业和理论水平需双过硬。高校音乐学专业应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以开放音乐厅、排练厅,组织各种比赛和汇报演出等灵活便捷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重视音乐学专业学生说课、讲课等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进入校园,成为人们交流学习、通讯联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必备工具。可以说,社会的进步推动着高校的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范式油然而生“翻转课堂”。所谓“翻转”是指师生关系的互换和课堂主体的互换,就是将以“教师为主”的课上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作业为主”的课下活动互换。教师将提前录制好的教学内容传到网上,学生通过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提出问题、完成作业,课后调研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一言堂”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弹性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翻转学习,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意识。
2.课程之间的横向联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突出的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多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各课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使之相互联合、相互渗透。如:在和声教学中融入钢伴织体进行的讲解,在即兴钢伴课中融入和声分析、曲式分析等,构成音乐学专业课程一盘棋的总的规划和布局,最终达到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的。
三、创新实践活动的措施
实践是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一切技能、技巧课都离不开舞台实践检验,最终都要将技能、技巧转化为艺术作品并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以班为单位参与完成实践活动的设计、创作、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激发创作灵感,让学生分组讨论排练,拿出创作方案,最终呈现出一台完整的节目,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导,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全过程。教师只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创的平台和空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技艺,增强专业本领和编创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增进了感情和友谊,凝聚人心和战斗力。
2.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同校团委、学生处联合举办歌咏比赛、音乐沙龙、文艺演出等多方面校园音乐活动,推荐音乐学专业学生到各个院系进行专业辅导,从设计到排练演出均由学生完成。通过实践,转变学生由被动听课到主动自学习,转变由学到教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使他们真正掌握合唱指挥课的技术要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对事情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这次实践,使学生在专业上迅速成长,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业内本领,愉悦心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协作与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卡,庞梅.基于能力结构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1).
[2]瞿晓勇.对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11(8).
[3]毛洪涛,廖春华,曾双宝.着力教学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深彻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112- 02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3240041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