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玛、安娜、娜拉之比较
——女性自我救赎之路再探

2016-02-13谢昆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包法利娜拉爱玛

谢昆邑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爱玛、安娜、娜拉之比较
——女性自我救赎之路再探

谢昆邑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本篇文章通过比较《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这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来揭示女性在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抗精神以及这种反抗精神的进步性、局限性,并以此来探求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独立意义。

女性;反抗;独立

文学作品中,一直不乏女性要求自由、独立的呼声,并且越来越强烈。早在19世纪,欧美文学中就涌现出一大批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比如包法利夫人爱玛、安娜·卡列尼娜、娜拉,她们都是女性打破传统婚姻束缚的典范。她们在冲破传统道德观念、追求个人爱情与幸福时,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

一、社会环境和家庭情况

从生活时代看:爱玛生活在法国外省的农村小镇,安娜生活在俄国彼得堡人人羡慕的上流社会,娜拉出生于挪威的一个不愁吃穿的小康之家。虽然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是都处在19世纪中叶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彼时,资产阶级自由思想正在盛行,顽固的封建思想与之对抗,自由解放与专治统治之间存在着一触即发的战争。从婚姻家庭看:爱玛天生丽质、生性浪漫、风姿卓越,她满脑子充满幻想、富于激情,她嫁给包法利后,表面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实际上,婚姻生活并不和谐。安娜18岁便由姑母做主,嫁给了官僚卡列宁,虽然这个男人比她大20岁,但她恪守妇道、相夫教子,成为上流社会女子的典范。漂亮细腻的安娜与官僚机器卡列宁的婚姻生活,逐渐地走上了不和谐,导致她见异思迁。娜拉虽然没有背叛丈夫,但她的婚姻生活一样不像表面看来的那么幸福美满。娜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可爱女子,她爱家、爱丈夫、爱孩子,可谓贤妻良母。十年的婚姻生活到头来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丈夫手中的一个玩偶,于是她毫无留恋、离家出走。这种表面似乎幸福、安详,而内部却充满矛盾的婚姻,从社会层面上分析,归结于女性的爱情权利和个性自由受到封建男权思想的沉重压制。

从社会环境来看:爱玛所处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相对稳定而平庸的时代,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尔虞我诈,人际关系充满金、银、铜臭,同时,消糜颓废的浪漫主义盛行,一些看似平静的家庭却隐藏着危机,妇女很容易滑入腐化、堕落的歧途,爱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安娜生活在变更动荡的俄罗斯这样一个西方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旧的封建贵族思想依然顽固地坚守阵地,妇女呼吁自由要求解放成了热点的问题。一些女性开始进行与众不同的爱情和精神追求,安娜就是其中的代表。娜拉与安娜处于同一时代,所不同是,娜拉处在北欧小国挪威,那时妇女运动在欧洲各国展开,挪威也深受影响,娜拉的命运同当时挪威的命运一样正在觉醒。她是勇于追求新生活积极进取的新女性。因此,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她们对社会的反抗力度的不同。爱玛只能在幻想狂妄中生活,最后堕落服毒自杀。安娜虽然勇敢反抗并去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的爱情,但在追求幸福中却迷失了自我,最终也难逃一死。只有娜拉勇敢地撕破资产阶级男权社会用甜言蜜语编织的网,毅然走出家门,并且对未来的人生充满期盼和信心。

从家庭地位来看:爱玛出生在外省的农村小镇,她是地主的女儿,了解农村生活,与安娜所处的上流社会有天壤之别,没有美丽的城堡、漂亮的家具,也没有缠绵的舞会和华丽的衣裳,但她的丈夫却很爱她,不让她劳累,甚至为了帮她解除烦闷而从多斯特搬到永维市镇,但她毫不满足,在幻想和激情的驱使下,背叛了丈夫,投向了情人。娜拉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不愁吃、穿,是父亲的“玩偶”,一切都听信父亲的;结婚后,又成为丈夫的“玩偶”。娜拉没有自己的意志和好恶,家里一切都听丈夫的安排,“借据事件”发生后,使她觉醒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家庭地位的高低与女性个人幸福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女性不应该是家庭地位的附庸,必须亲自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对爱情的态度

1.她们对理想爱情都有强烈的渴求。与包法利医生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使得爱玛失望透顶,于是她开始大胆地追求所谓的“爱情”,甚至走上了“婚外情”的私奔之路。安娜与弗隆斯基一见倾心后,也无法忍受与卡列宁虚伪无爱的婚姻生活,变身一个勇于追求自我的女性,狂热地、大胆地与弗隆斯基相爱。娜拉是一个真诚的、有爱心的、热爱生活的人,当发现海尔茂的真面目,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虚假生活中时,选择离家出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她们都有着对自认为“理想”爱情的强烈渴望,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不计代价的共同特征。

2.三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存在较大的差异。爱玛、安娜还有娜拉都渴望爱情,并为了爱情抛弃了很多,甚至有的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她们对爱情的理解有所不同。爱玛对待爱情更多的是把它与肉体需要、物质利益和腐朽糜烂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最后变成一个肉欲、物欲和虚荣心膨胀的女人。安娜对爱情的理解要纯洁得多,也更理想化。她厌恶枯燥的家庭生活,也厌恶虚伪的婚外偷情。她需要的不是发泄肉欲,而是不掺入任何杂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纯洁爱情,为此,她放弃她原有的一切,也正是对爱情的完美要求,她的嫉妒心十分强烈,甚至失去了自我,在爱情出现危机时,她便认为一切都完了。娜拉对爱情的要求就更高了,她希望在爱情中男女双方是平等的。因此,当她意识到长久以来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于是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大胆地去追求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的权利,找回了自我。

爱玛享受了几年她所认为的“美好生活”,一无所获,最终还死在了债务上。安娜勇敢打破与卡列宁的婚姻关系,离开丈夫和儿子,与弗隆斯基生活了一段时间并育有一女,似乎是找到了真爱,但终究还是被爱人所抛弃,情绝而命断。娜拉离家出走,后来如何,易卜生没有作回答,留给我们一大片想象的空间,但目的却很明确,就是找回自我,寻求理想人生。如果说娜拉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话,那么,爱玛、安娜的行为则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浓缩,其结果更具有生活的普遍性。

三、悲剧发生的原因

1.爱情幻灭是她们悲剧的直接原因。爱玛受虚幻的浪漫主义文学熏陶,从小就爱幻想,脱离实际。她嫁给包法利,以为能获得理想的爱情,然而,她的婚姻平淡得让她绝望,爱玛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偏偏包法利的平庸只能让她感到耻辱。她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追逐理想的爱情,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终于把她引向死亡。安娜没看出她所心仪的弗隆斯基其实是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在思想情感上两人没法达到共鸣,这个男人最终为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前途抛弃了安娜,安娜由此走上了不归路。娜拉与大多数年轻女子一样,生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和浪漫幻想中,然而,海尔茂在紧要关头不自觉地撕下了他的假面具,暴露了自己的真相,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由此可见,爱情的幻灭是导致她们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2.悲剧的深层原因有所不同。除了爱情的幻灭外,爱玛的悲剧更主要的起因于社会环境和物质因素。修道院的生活打击了她幼小的心灵,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引导她走上浪漫主义之路,淫靡的社会风气毒害了她的心灵,最终走上了奢靡堕落的道路。社会的局限和自身性格弱点直接导致了安娜悲剧的发生。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和旧的封建贵族思想意识激烈的斗争背景下,安娜抛弃世俗的享乐和荣誉,追求纯洁爱情,这一举动严重违背了上流社会的道德观念,遭到了整个社会的反对,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娜拉的婚姻悲剧,更多地取决于她的自身原因。娜拉虽然从小到大一直都扮演着“玩偶”的角色,但同时她又具自我关怀和自我独立的个体意识。因此,当她看清了海尔茂的卑劣面目,认识到原先爱情生活的虚妄性,便立刻要摆脱自己的“玩偶”地位。

四、进步性与局限性

女性解放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爱玛、安娜和娜拉三人来分析,三者所代表的是女性解放逐步进步的过程。爱玛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她敢于果敢地采取行动,具有坚定的性格,但是却没有意识到造成她如此的深刻原因。这决定了爱玛不可能真正了解她所面对的命运和世界,不可能寻找出也许有价值的出路。安娜的进步之所以优于爱玛,是因为爱玛一生所追求的“理想”,正是安娜为了爱情所抛弃的。安娜她抛弃了家庭、地位和名誉,一方面是向旧的封建礼教和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安娜的局限在于寻找“自我”的同时却又失去了自我,在迈出反抗之步的同时却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娜拉是三位女性中反抗最为彻底,也是最有进步意义的女性。她性格中最可贵的是要求平等独立。娜拉的出走足以给资产阶级传统道德以致命的打击,其意义深远。但是出走之后,她的出路在哪里,她能真的独立吗?这是她和那一时代所有妇女共同的局限所在。

爱玛她们的悲剧是社会现象的缩影,不分国度,不分地域,是对女性命运和女性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吁。直到今天,中国妇女虽然在经济和政治上与男人拥有了平等的权利,但是意识形态上仍然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因此,我们可以说,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是女性自身独立自主意识的崛起,并依赖于整个人类思想意识的进步。波伏娃说:“婚姻是要联合完整的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缩,不是一种逃避或一项弥补。易卜生的‘娜拉’明白这一点,她决定在做一个贤妻良母前,要先做一个完整的人。夫妻中的双方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可以独立发展的自由人;婚姻要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女性只有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去衡量,不仅在家庭中,还要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价值,自尊、自爱、自强,这样才能做到不依赖男人而生存于世,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人类文化日益趋于融合的现代社会,男女双方的特性或个性处于不断的转换、融合之中,有些特性必然是消失不了的,比如说生理方面,这导致男女在考虑问题和做事方式上的差异,这是无需也不可改变的事实。女性解放应该致力于女性自身优势和潜力的发展和挖掘上,然而现在社会上却充斥着变了味的“男女平等”,致使许多“男人婆”大行其道,这是对女性独立的一种错误解读。

[1]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5.

[3]夏爱元.安娜与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比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I106

A

1673-0046(2016)6-0206-02

猜你喜欢

包法利娜拉爱玛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保险起见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祖母失踪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