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目标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军训创新发展研究
2016-02-13朱杰陈承红
朱杰,陈承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强军目标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军训创新发展研究
朱杰,陈承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军训是个重要的教育命题。当前,学校应围绕强军目标深化对军训的认识,以创新理念积极解决突出问题,领导与师生全员应重视军训工作,对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培训并发挥其作用,展开错峰训练,探索退役大学生士兵、士官生承训,提升军训工作德育价值,发挥部队政治建军优势,改革军训内容与模式。
强军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军训;创新发展
2015年是我国普通高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试点3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求我们高擎习近平主席改革强军战略思想这面“旗帜”,创新开展学生军训,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学生军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及有关活动,本文研究对象限于高职院校及其学生军事技能训练。
一、围绕强军目标深化对学生军训的新认识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学生军训质量的重要意义
要站在战略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学生军训质量,对于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中国梦、教育梦和强军目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做好学生军训工作,是抓好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提高兵员质量与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也是人才培养融合的典型示范。
2.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军训工作是高校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的具体任务
依据我国《兵役法》等规定,高校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军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做出了新的部署,抓好学生军训工作,应上升到法治层面来认识和对待。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来思考学生军训工作,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框架之下主动做好学生军训工作,高质量履行法律相应义务,承担起学校应有责任。
3.充分认识创新学生军训工作是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我们迫切需要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于学生军训工作领域,要对接时代发展与“95后”高职生特点的现实要求,将学生军训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实践育人要求、训练储备合格兵员有机结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军训工作水平,推进学生军训创新。
二、高职院校学生军训现存主要问题
1.学校及学生对军训重视、认同不够
许多领导认为,军训只是走过场而已,对军训的时间、科目、质量并不太在意。有的领导将军训只看作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拓展训练,弱化了国防观念的培养与国防教育的渗透。部分学校军训期间的管理模式,全部依靠承训部队,和学校管理形成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可以说,学生军训工作在学校的位置没能摆正,形式化倾向明显,形成短期教育行为。学生对军训的认同不够,对军训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有的看作是吃苦折磨,不能自觉主动地投身技能训练;有的是以应试教育的眼光和功利心理看待军训,认为军训就是为了换取学分。
2.教官数量与人员素质难以保障
目前,高校习惯于集中在8—9月份统一开展学生军训,该时间段正值部队演习、演练的关键时期。2013年起,征兵时间的调整,使新兵训练也安排在这一时段,进一步加大了帮训官兵的供需矛盾。教官的数量不能满足,人员素质下滑则不可避免。与本科院校相较而言,高职院校军训教官数量与素质情况更不容乐观。虽然自2012年国家启动依托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工作,将来可望士官生像本科院校国防生那样,成为军训承训力量的重要补充,但目前有士官生的学校数量太少,杯水车薪,尚不能指望士官生缓解帮训官兵供需压力。
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节薄弱
没有将军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国防教育有机融合,是现存普遍问题之一。由于军训一般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新生与班主任、辅导员比较陌生。军训期间,学生和教官共处时间最久,所以,学生较为认同教官,教官在军训思想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这同时说明,学校在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空间较大,亟待改进。有的学工人员并没做到严格跟训,自然谈不上从实践育人要求去认清军训期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之必要性及重要性。然而如上分析,军训期间对学生思想教育影响更大的教官,其素质却难以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路径研究——论“强军梦”在高校的引领”(项目编号2014SJB336)研究成果
4.军训科目内容与方式缺乏实用性、科学性
军训主要内容从中学到高职是陈旧的“老三样”,站军姿、走队列、叠被子,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性,使得部分学生表现出了逆反心理和怯训心理。以教育的本质而言,不必要把军训整作简单重复乃至惩罚性的纯体能训练,需要比以往更为关注军训科目的设置与模式的改革。目前的训练方式普遍缺乏互动,教官限于自身素质,在组训方法、程序与标准上有时套用新兵训练模式,个别奉行“大棒”与威权教育,要么就无原则放低要求,放纵学生。“95后”高职生民主观念高涨,主体意识强烈,在军训时,要充分考虑互联网信息时代高职生特质与诉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军训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
1.深化思想认识,师生全员重视军训工作。校领导、全体师生汇聚思想合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一是通过讲座、集体学习和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法规政策,认识到军训的重大意义与时代要求。二是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本校自身情况及远景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三是将考核结果和院(系)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直接关联,促使院(系)领导与辅导员、班主任扎实做好军训工作。对于参训学生,首先要提前对学生开展思想动员,举办主题班会、军训动员大会。提前动员是做好军训工作必不可少的序曲,通过各级领导及老师的号召与激励、我军英模事迹的学习宣讲,帮助学生明确军训的法定性与重要意义,为接下来军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基础与心理预期。
2.分层培训校内学工人员,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深度参与。一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培训。军训前,学校要组织新生班辅导员、班主任集中培训,其中,把军训工作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全体参训学工干部可在教官的组织下进行内务、纪律、队列等军训基本知识培训。二是军训期间,参训学工干部全程跟训。加强跟训管理,特别是要求班主任在没有课务时到军训现场跟训,加强和教官沟通,了解军训效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军训存在的问题。三是将军训打造成为学校、老师、教官、学生增进了解的重要平台。辅导员要做好军训期间的宣传员,善于充当教官与学生间的缓冲垫与沟通桥角色。在军训过程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军训团及时召开管理干部和教官会议,通报情况,研讨解决。
3.探索错峰训练和退役大学生士兵、直招士官生承训,提高教官综合素质。一是政府和军事机关统筹协调下,高职院校积极展开错峰训练。这是当前解决帮训官兵不足矛盾直接有效的办法。学校应主动与承训部队加强协调,进一步加强帮训官兵的选拔考核、思想教育、监督管理等工作。二是加强退役士兵和直招士官生队伍建设,发挥其朋辈引航作用。入伍的在校生、新生在退役复(入)学后,与士官生一起,可由学校整合力量资源,打造为军训教导队。学校要协调做好课务、人员调配,采用朋辈教育理念,使用这支新生力量,既缓解了教官紧缺问题,又锻炼提升了退役士兵和士官生的综合素质。“学长”的身份与亲切感,这是承训官兵无法超越的,即使军训结束,大家同在一个校园、同享一个梦想,这样的影响将有助于国防教育在学校的渗透,从而达到巩固军训成果的目的。
4.提升军训工作德育价值,发挥部队政治建军优势。一是在开展军训过程中,结合国防军事热点设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开展本校军训工作历史与成就图展、参观部队军营、红色电影展播、青春歌会、国防安全形势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军训德育效果。打造微博、微视频、微信、客户端“三微一端”网络舆论新阵地,实现两个舆论场同频共振、互动融合,传播军训正能量。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建军是我党我军的独特优势和命脉所在。在军训期间要重视发挥承训部队政工干部的作用,可请政工干部上党课、开讲座及与学生多交流。军训期间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地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军训团全体学生,向党看齐,听党指挥。
5.改革军训内容,丰富训练方式。一是拓展广度,新增技能型军训项目,提升军训内容的实用价值。将“老三样”逐渐退出军训项目“主力”位置。内容重心转向战场医疗救护、无线电测向、核生化防护等技能型军训项目以及轻武器模拟射击和战术仿真对抗等。以战场医疗救护为例,如校内发生突发事件,可第一时间展开救援,抢抓黄金急救时间。二是军训过程中不应沿袭陈旧的训练模式,需要更多以人为本的考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官、老师积极和学生交流,强调团队协作,引导学生发挥才智将自己充分融进训练中。探索将以往教官教学员做的模式变革为教官、学员教学相长,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中,发挥退役士兵和士官生的作用不可少。这样,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才能让高职阶段军训成为一段美好而饱满的回忆。
[1]张军,王亚强.从“龙山军训事件”思考军训发展方向[J].军事体育学报,2014(4):68—70.
[2]陈琳琳.关于“90后”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109—110,145.
[3]刘丽莉,肖建宗,朱灿平.大学生军事课教学的改革及军训模式创新——以贵州大学军训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4(5):72—77.
G718.5
A
1673-0046(2016)6-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