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6-02-13徐春梅
王 炜,徐春梅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基础课程探讨]
论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王炜,徐春梅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课程处于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其他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中来,课程是宏观的教育思想与微观的教学活动之间联系的纽带。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适合我国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的高职课程理论,特别是在片面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对高职语言文学类等文科类课程的研究更为滞后。只有明确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途径加以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建设与开发的实践,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语言文学类;课程;高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建设是支撑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重要要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相关的技能型课程外,语言文学类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情趣和高尚完美的人格,使他们在具备高技能的同时,也能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敬业地投身工作,具有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具备正直、诚实、坚持等品质。
一、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现状
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语言文学类课程不管是就自身发展还是就外部环境而言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其应有的地位。
(一)缺乏特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其课程也应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选择,并构建一条能够持续发展的路径。然而,当前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缺乏特色与针对性,其建设与开发也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的路径,造成当前高职院校的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建设与开发缺乏宏观指导,滞后于时代发展。
(二)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边缘化
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重视程度上技能实训课程大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又大于人文素质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存在的,在高职教育整体课程结构体系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且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只有明确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建设与开发的实践,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设置和开发存在随意性
部分设置了语言文学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其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没有深入地做过相关调查研究,甚至很多时候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即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而没有照顾到学生自身和社会需求,这对于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健康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优秀的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和开发,必须切实把握学生的现实需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甄选课程内容,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四)语言文学类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研究的短板
目前,国内关于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宏观研究还比较少,现存的许多研究都是微观方面涉及具体课程内容的研究,缺乏整体性与理论高度。而从宏观层面上来说,现有的研究大多数也是对高职课程的设置原则、建设途径等进行的阐述,具体到某一学科门类的很少,具体研究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其设置、建设与开发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教育从业者在理念上有一定的偏差,重技能轻素质,反映到课程上对语言文学类课程的研究明显不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实际效益还没有体现出来,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电大区域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2016-2017年度青年教改课题《高职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的设置、建设与开发》(项目编号:XMQYWH2016001Q)的研究成果
二、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一)语言文学类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统领着整个教育过程。学校教育所要实现的各个层次的目标及其所包含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均融于其中。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仍为“三段式”,即将课程结构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就普遍情况而言,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是作为文化课程而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完备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仅应当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应该包含必要的文化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语言文学类课程是打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凭借
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片面理解下,部分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技能培养,体现在课程上,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然而,后续的跟踪调查发现,基于这种理念培养的学生,其就业稳定性、就业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由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缺乏,他们的后续发展和职业生涯明显受限。语言文学类课程本身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熏陶、教化和激励,丰富其内在情感,使其道德高尚、身心健康,提升他们的格调品位和审美意趣,同时也能够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独立的人格。因此,语言文学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是从就近的“就业导向”还是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三)语言文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高职院校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而内涵建设的基点在于专业和课程。高职院校要健全现有课程体系,建设“全人教育”的课程文化,即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和人格的全面培养。语言文学类课程是进行人文情感和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强的人文性。通过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开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创造力、想象力、艺术性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在课程体系上就必然不能忽略语言文学类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它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提升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地位的措施
(一)全面贯彻“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观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语言文学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观,摆脱唯技术、唯技艺、唯技能的误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是流水线生产产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独特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因此,我们在课程文化建设中,除了重视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当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属性,设置富有人文属性和人文情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学生除了具备安生立命的必备技能,也能够具备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审美,在知识、理性、人文、道德等方面得到均衡全面发展。
(二)坚持能力培养,建设有用、务实的语言文学类课程
如上所述,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识到语言文学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意识到高职教育的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语言文学类课程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人文给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其与经济社会的联系不如职业教育紧密。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课程都应以应用为主旨,将能力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就语言文学类课程建设而言应力求有用、务实。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语言文学类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关性,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体系上不求全面铺开、门类齐全,而是要让学生感到所学有用武之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建设多元整合的语言文学类课程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和实践课为主,在课时安排上这两类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课时,这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的,无可厚非。在此背景下,能够留给语言文学类课程这类文化课程的课时就极为有限。因此,高职院校在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时,应该对相关课程进行多元整合,避免不同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从而占用本身就较为紧张的课时。
高职院校在对语言文学类课程进行多元整合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关于课程设置标准和课程内容的取舍应以培养目标为准,避免“因人设课”或因教师个人喜好不同而随意增删课程内容的现象发生。第二,注重整合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类课程。第三,相关课程的多元整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以及知识、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整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掌握和吸收课程内容,提高知识、技能应用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体验。
(四)建设开放、创新的语言文学类课程
高职教育课程特色之一在于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及时反馈到课程设置中。就高职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其仍具备这种开放性与创新性,它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原有的课程内容和体系上做出调整,做到吐故纳新、自我进化。
具体而言,这种开放、创新的语言文学类课程结构应该包含以下两层含义。首先,应深刻认识到既有的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时移世易,当原有课程和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时,能够及时得以更新。因此,我们建设的高职语言文学类课程必须具有这种开放的课程态度,具备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第二,根据新的变化开设新的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社会岗位出现交替或更新时,应针对这些新岗位要求,创新语言文学类课程,这样的课程才能具备生命的活力。所以,要建设开放、创新的语言文学类课程,除了迫于需要的被动更新外,更要做到主动出击,积极对相关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设置对应课程,做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避免课程建设的滞后性。
(五)建设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的语言文学类课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建设也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体现区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产业机构不同、特色产业龙头产业各异,因此,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达,有的地区外贸业较为发达,而有的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这些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就不会是千篇一律的,除了专业素质需求不同外,对这些人才的人文素质需求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现实情况和特色需求,设置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特定要求的语言文学类课程。
另外,不同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自身特色,有些高职院校还有很深厚的行业背景。因此,在构建高职语言文学类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自身的特点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模式上予以创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
[1]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147-148.
[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7-49.
[3]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6):4-10.
[4]黄克孝.论职教课程改革的“多元整合”策略思想[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7-11.
G718.5
A
1673-0046(2016)6-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