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关联的一种拓展性研究

2016-02-13何大安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中国流通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异质性基础设施

何大安(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关联的一种拓展性研究

何大安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马淑琴教授撰写的《异质性约束下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一书,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内容和结构来考量,该书以现实经济运行的异质性约束为背景,以较为新颖的选题和切入点,围绕“内—外—内”大贸易的分析框架,沿着理论和现实两条分析路径,重点论证了贸易开放经济中基础设施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作用,论证涉及劳动力流动的集聚效应、产业集聚的外溢效果、出口效率等与国际贸易和产业升级的相互联系,显现了分析内容体量庞大和结构复杂之新理论探索的端倪。

经济学对产业升级的权威或经典解释,是发展和填补那些代表市场与企业未来、需求空间巨大而现有经济体系出现短板甚至阙如的产业,或经济体系中有较大需求而现有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产业。产业升级主要反映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升级两个方面。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分析和研究,经济学家主要是基于产业结构动态变动的宏观视角,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发展态势来研究产业结构如何才能实现均衡合理,这种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展开对产业升级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管理学。

关于产业链升级,现代经济学越来越趋向于从上下游企业的前后向关联、运输成本节约、产权和交易成本变动等方面,研究市场、企业和价格综合对产业链升级有可能发生的影响。显然,这种立足于微观层次对产业链升级的研究,具有比较浓厚的欧美产业组织理论的印记。尽管这一研究在某些侧面或层级上会涉及引发产业动态变动的一些宏观经济问题,间或对这些问题做出宏微观分析边界不清的解释,但它重点关注的是企业资本、技术、市场能力、行为方式等对产业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和过程。

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是采取宏观视角还是微观视角,主要取决于分析背景或分析对象。该书以“双边异质性假设”作为“内—外—内”之大贸易的分析背景,以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作为分析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产业升级的视角要落在宏观层级上。同时,关键词“基础设施”属于公共投入生成的外生宏观变量,当理论研究将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进行分析时,其覆盖面将不可避免地扩大。在笔者看来,就国际贸易问题某一侧面的研究而论,该书的这一学术处理在一定范围内打开了把国际贸易与公共投入品和产业升级等结合起来的分析空间,具有深入探讨的学术价值。

该书的基本观点反映为一条分析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优劣→出口附加值→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产业升级。从分析内容、结构安排和逻辑演绎来看,“→”主要表示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构成,并不直观地强调为一种决定关系。在双边贸易异质性假设下阐释出口贸易、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的联系,讨论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之于这种联系的中介作用,应该说是该书的一个亮点,因为它跳出了单纯的国际贸易分析视阈,把众多的宏观经济变量糅合于一个适合研究主题的分析框架。诚然,以上分析链波及的范围相当宽泛,几乎直接和间接涵盖了所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宏微观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分析维度和边界是很难把握的,但作为分析框架建构的一种尝试,该书凸现了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现有的关于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关联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资本、技术、劳动力流动、运输成本、产业集聚等所构成的反馈环展开的,并通过对产业前后向关联、中心外围战略、运输成本节约等来扩大分析边界的,即便是比较前卫的新经济地理学也很少论及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就此而言,该书的新颖之处可概括为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服务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贸易出口附加值存在相关性,分析异质性约束下这种相关性要重视基础设施的研究;二是在既定基础设施条件下,出口贸易附加值增加会吸引劳动力向高工资收入企业或行业流动,以至于加速产业集聚;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在推动国际贸易格局变动的同时,会对产业结构变动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引致产业结构变动所产生的正效应。

该书分析框架及其中心概念或范畴的运用,援引了一些西方经济学文献。例如,梅里兹(Melitz)有关异质性约束专指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在生产率上具有规模优势的论述,是该书运用异质性约束来分析国际贸易和产业升级的直接思想来源;关于基础设施这一贯穿于全书的核心概念,该书则兼容了毕尔(Biehl)网络基础设施和世界银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相关思想。有必要指出的是,基于研究的需要,该书拓宽了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其分析路径是结合克鲁格曼(Krugman)贸易模型、霍普哈耶(Hopenhayn)以及钱尼(Chaney)理论模型,来解说基础设施、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作为研究的一种升华,该书还基于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构建了异质性约束下基础设施投入引致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动态模型、异质性约束的动态比较优势优化模型,以及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与产业升级理论模型。很明显,如果将来这方面的研究能深入解析这些模型的假设前提、变量设置以及分析参照系,则有可能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经验主义哲学易被学人接受和推崇的地方之一,是理论观点论证(乃至于证伪)要经得起经验数据的经验。该书继理论描述和论证之后,运用国内省际数据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出口贸易和产业升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运用跨国经验数据和国内省际数据,采用了动态面板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进行计量估计,从而对“基础设施、出口贸易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和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些统计分析和验证有没有或有多少经验主义的哲学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为我们研究中国出口贸易扩张、出口结构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持。学人追求学术美感最渴求的意境,莫过于实现理论描述和经验实证的分析性统一。

经济理论著作的学术美感同样反映在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有机结合上。以此而言,该书初步显现了这种美感的轮廓。在理论价值上,作者有关异质性框架下理论模型的构建,是对基础设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制和传导途径之模式化的一种理论概括。在应用前景上,作者力图通过经验数据,为中国区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际产业链“互接互补”提供实证分析。该书在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上的结合,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我想,读者应该有公允的评价。

一部著作希冀达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是一回事,它实际能否达到这种结合是另一回事。以中国现阶段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状况而论,假若该书有关“互联互通”和“互接互补”的分析蕴含着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解读,那么,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便有可能在构建中国主导的亚太自贸协定(FTAA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之理论研究框架的同时,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提供新的政策切入点和支撑点。当然,这种扩张性分析前景所需描述和解说的理论及实证画面,尚需要包括作者在内的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该书的理论和实证也存在一些缺憾,这集中体现在其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结合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基础设施这一长期被国际贸易理论视为外生变量而在本书中作为内生变量的范畴,一般函数形式是什么,它被移入出口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分析框架的依据是什么,在异质性约束下该范畴与影响出口贸易、产业升级的其他变量存在怎样的联系,实证分析框架对于基础设施数据的选择和运用应基于什么样的理论原则,等等。不过,只要我们不是以苛求的眼光来评说这部著作,就应该肯定它在理论上至少存在创新的火花。

责任编辑:林英泽

何大安(1957—),男,安徽省安庆市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异质性基础设施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