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2-13张艳灵
张艳灵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辽宁 丹东 118008)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张艳灵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辽宁 丹东 118008)
[摘要]信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建设的方向,而且关系到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着重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对策
1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全新管理模式——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简称DL)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信息的繁乱无序现状。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用数字化形式把各种载体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性加工与存贮,通过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建设可互动操作的超大规模信息库,并在互联网上向广大用户地提供超时空、零距离快捷服务的超大型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在Internet的背景下于欧美起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全球化信息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图书馆研究日趋完善,其建设已被很多国家列入信息基础建设的重大项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数字成为馆藏资源的载体,即将馆藏资源要通过计算机处理为文本、视频、图像、数据等数字化信息,快捷方便地为用户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这无疑是其首要特征。
其次,资源共享已成为信息利用的前提条件,即表现在数字图书馆可使信息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完全摆脱行业、国家、地理等因素的约束,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得所需信息。
第三,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流通平台,即使在不到馆的情况下,数字图书馆通过互联网也能为用户提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信息资源服务。
第四,馆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需要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及英语等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只具有单一的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知识根本无法完成,因而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必然要求。
2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上,数字图书馆概念在我国被正式提出。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立项,标志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始。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于1998年10月共同开启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表明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随后,国家图书馆开发完成了“数字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这些发展历程足以表明,我国数字化建设进展迅速,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2.1理论研究大多只流于表面,对技术标准等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只是用数据罗列出各馆现状,缺乏对事实的分析与论证,尤其对多元的服务方式、规范的技术研发标准、信息的存贮与检索方式、知识产权的保护、各馆间的协调合作等实质性问题涉及较少,更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
2.2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产权问题成为瓶颈
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使数据库的利用日趋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尤其是网络产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所涉及的版权保护问题,使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与法律产生冲突。著作权人和出版商都觉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不过是对出版物的无限制复制,会导致其经济利益严重受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如果获取信息资源的主动权完全被著作权人和出版商掌控,就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播。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变得容易,可以轻而易举对转换后作品进行复制、下载甚至盗版,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自然更加尖锐。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作品必须取得著作权人授权,但数字图书馆却很难使其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得到每位著作权人的同意,导致二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所以,加紧制定信息资源数字化与著作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目前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解决的问题。
2.3图书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在我国,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政府部门对各个地区、各系统以及各图书馆进行全面规划与协调,致使各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国各级政府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投入的总资金已超过40亿元,用于支持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引进万方、维普、CNKI和国外数据库,以加快自身的数字化步伐。但各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基本只从本馆情况出发,很少与本行业、本地区的其他馆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致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处于重复建设状态,造成人、物、财的巨大浪费,无法做到整合共享。
2.4馆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目前,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馆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一直以来,图书馆的地位和待遇较低,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致使无法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馆员,或者引进了也留不住;而且现有的馆员队伍普遍意识落后,大多本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掌握不多;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不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对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则知之更少。由于资金问题,不少图书馆又无力对馆员的业务能力进行系统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导致目前的馆员队伍很难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运用等能力的要求。
3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但对数字图书馆认识的加深使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等成为这一行业的先行者,北大、复旦等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不甘落后,发展迅速。虽然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研发与建设比较重视,在立项与操作上给予大力支持,但若要得到更快发展,还应妥善解决好以下相关问题。
3.1构建技术规范,统一行业标准,建立文献信息中心,实现信息共建共享
所谓技术规范就是形成一个对不同主体的相关行为进行衡量、要求并规定相应义务的体系,同时设立必须符合要求的标准以及能达到此标准的实施技术。而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其服务必然会涉及到信息的描述、生成、存贮和检索等很多方面问题,若想使之进展顺利,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中心,制定并健全建设及利用过程中的各种规范,再按标准要求在行业内、地区内建立所属的文献信息中心,协调各馆,加大合作,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出所需资料,以真正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2引进先进成果,研发最新技术,攻克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堡垒
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一技术已基本成熟,如果我们能借鉴其先进经验,开发出最新技术及成果并应用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自然能少走许多弯路。我们目前已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语音识别系统和基于文献、视频、音频的内容检索与跨库集成检索系统等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新科技成果,攻克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堡垒。应在实践中加强这些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3加强数据库商与出版商的合作,努力解决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版权问题
据统计,我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累计出版各类文献总量约达20多万种,且有逐年递增之势,可见文献信息起源于出版商。若他们能把这些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提供给整个社会使用,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所以将这个任务交由出版商完成,一来可以减少数据库商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所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二来也可以加强双方合作,通过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来解决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在传播利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纷争。这样,既能使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又能使出版商的利益得到保证,更能把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化,无疑会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4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培训与学习,提升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信息化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对海量数字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与传递的中心,如果没有一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馆员队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能只是空谈。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馆员除了要具备精深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帮助用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所需信息。所以,图书馆在加速其数字化进程时,既要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较高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和外语知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又要系统地对在职馆员进行业务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进修,并鼓励他们学习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等知识,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德风.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37-39.
[2]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4,58.
[3]孙兰晶.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认识.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107.
[4]周华生.阻碍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现化情报,2005(11):65-67.
[5]魏艳玲.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必要素质和能力[J].经纪人学报,2006,(1):34-35.
[6]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发展[J].图书馆界,2004(2):20-21.
[7]梁胜利.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技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56-59.
[8] 宋靖,浅谈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J].大众科技,2005 (2):71-72.
张艳灵女,1971年生。图书馆学副教授,副研究馆员,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业务与管理。
[分类号]G250.76
收稿日期:(2016-03-07;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