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囊括一半“汕尾十大最美古村落”
2016-02-13林保虔
■ 林保虔
陆丰:囊括一半“汕尾十大最美古村落”
■ 林保虔
缕缕春色入寨来(石寨)
今年初,“汕尾十大最美古村落”授牌暨纪录片《寻梦家园》开机、“美丽乡村”摄影大展启动仪式在市区举行,陆丰市揽入5个最美古村落,3个“汕尾市特色古村落”中陆丰另有一个村获此美誉。
陆丰地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的交汇区,古民居、古村落、古寺庙、古戏台、古书院、古巷道、古河道、古石桥等乡土建筑,遍布广大乡村,灿若星河异彩纷呈,乡土文化璀璨多姿。此次入选“汕尾十大古村落”的村庄各具特色,如大安石寨、潭西大楼等已成了颇具知名度的旅游景点。
为期一年的“汕尾市十大最美古村落”认定及评选活动,是由汕尾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汕尾日报社承办,市民协、市城建档案馆协办的。通过申报、推荐、现场考察、网上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陆丰市大安石寨、博美超高村、桥冲白沙村、桥冲大塘村、潭西大楼村5个村庄入选“汕尾市十大最美古村落”;陆丰市博美虎坑村入选“汕尾市特色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不可复得的瑰宝,弥足珍贵,浓缩千百年来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诸方面的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古老基因,凝聚着历代人民的理想、智慧和汗水,富有浓郁的历史、人文信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此同时,作为全国13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建立了全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开辟中国革命历史新纪元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沉淀在古村落之中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调查认定评选活动中也自然钩沉出昔日熠熠闪亮的光环。
欢迎香港100多位客人观光大楼
陆丰石寨村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先祖认为村名称寨嫌小,担心子孙因此在科场上被瞧不起而落第故改“石城”,石的城墙、石的巷道、石的门框、石的屋体,在一座形如雄狮小山岗上就地采石坐东向西依山筑城,建筑格局、安全防卫设置堪称一绝,展示我国岭南优秀传统建筑风貌和优秀建筑艺术。寨墙周长700米高10米,墙体宽3米以上分内外墙间有2米“巡道”。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四门,距城门40米处各设墙头堡。民居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巷道条石铺砌,石板下隐约可见又深又宽排污暗渠,暗渠由高到低汇入环城巷道主暗渠,直通寨外鉴湖。既清理淤塞极便,暗渠还是秘密通道,渠内可匿藏数百人马。非常时期若城寨被围时还可派人由此道秘密潜出,向外通风报信。
陆丰潭西是1922年10月中国农民运动革命先烈彭湃、林苏、余创之等开展农民运动时的活动场所。潭西大楼村始建于明弘治5年公元1492年,古居主建筑为广东境内独有的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五马拖车”:一门出入,四进四巷道、四包围四面相通,建筑风格具儒家文化内涵,即子午正线分金包围式背靠山的整体。进入正门围绕中心四面展开,左右相照分合对称,规格化的民居70间119个门户。整座建筑物如五匹马在拉一大轿车,配上村前的三台旷地和半圆型水池,成圆山圆水方建筑,方圆相济,交映相辉,表现出粤东古居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先辈设计民居的主门上端有消防用的螺旋下水口,当火险出现,水倒在主门石雕的蓄水池形成压力,往下的水通过螺旋状道(怎样在竖石体中心雕出螺旋状,是谜),喷出有一定压力、面积的旋转水扑灭火情木门。
讲解员给台北客人讲解
虎坑是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村庄,下山虎、两间直、独脚靴、封厝包建筑样式的祠堂和古民居,全都坐西南向东北,使整座村庄犹如猛虎下山,但这不是该村得名的原因。虎坑村得名的由来,传说是因过去村北面的大山里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人畜,有一次博美镇有个地主进山收租,被老虎吃掉了,家人发现时只剩一条腿,就替他修了座坟,古墓至今犹在。尤值得关注是革命英雄林妈月的故居。林妈月于1923年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革命队伍。不久,他与张威被指派为海陆丰东南片农民运动的领导人。1925年至1927年初,林妈月被任命为陆丰农民运动自卫军司令,人称“南路司令”。该村还有另一位革命英雄“飞虎队”长林标英,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南片区武装大队队长,人称“飞虎队”队长。他英勇善战,有诗句赞其:“手执手枪共二支,惊得暴匪四散逃。”1927年“大革命”低潮时期,国民党白匪为了歼灭海林妈月等共产党人,进村毁烧部分寨墙及民房。解放后,被毁坏寨墙已按原样修复,而那些被烧毁的民房只存下一些残垣断壁,依稀可辨当年火烧的痕迹,似乎在默默地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古村春意
各具特色的古村落经受百年风雨,品味岁月沧桑,令人共鸣惊叹与震撼,油然而生对古村落的担责感,据悉,主办单位携领拍摄《寻梦家园》纪录片和举办“美丽乡村”摄影大展,为古村落出版书籍“树碑立传”让保护和开发古村落成新常态,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进一步提高汕尾的知名度、软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