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崇禧为何拒绝指挥国共大决战

2016-02-13张润芝

新传奇 2016年51期
关键词:白崇禧白先勇会战

白崇禧为何拒绝指挥国共大决战

白先勇: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

拒绝指挥:最艰难也是最明智的抉择

抗战胜利,内战即开始,1946年春夏之间,国共双方在中长路上军事重镇四平街展开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双方各集军10万,白先勇称这是“国共内战开始最大的一次正面作战”。战事激烈,双方正在拉锯之际,蒋介石派白崇禧于5月17日飞往东北督战,指挥杜聿明,并其部下新六军、新一军、七十一军攻下四平街,又继续进攻长春。林彪部队守不住,往松花江北岸哈尔滨方向撤退。白崇禧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战况,主张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彻底拿下东北。当时孙立人率国军部队新一军,已经追过松花江北岸,抵达双城,离哈尔滨不足100公里,毛泽东下令林彪准备弃守哈尔滨。6月6日,蒋介石却下令停战。林彪遂有机会整军反击,东北形势逆转。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成功,5月白崇禧由国防部长改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坚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紧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同时指出中原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联防。任命发表时,白崇禧“五省联防”的设想并未实现,蒋介石将华中战区一分为二,“华中剿总”设汉口,徐州另设一“剿总”,刘峙任总司令,白崇禧的设想被全盘打乱。他认为徐州易攻难守,不适合做指挥中心,刘峙也不是一流战将,直接下了判断:“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尚未开始,因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失利,何应钦、顾祝同等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统一指挥汉口徐州两个“剿总”。白先勇书中称,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当天看起来还颇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的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成为一个“死十字”,徐州平原无险可据,一旦开战极易为敌军攻破,战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迁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加上徐州“剿总”的部队将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爱将,白崇禧此前和他们并无渊源,难以指挥。

长期以来,白崇禧在历史上身影模糊。在大陆,人们只知道他是蒋桂大战的另一方,桂系军阀;在民国史上,白崇禧被称“逼宫”蒋介石退位。关于外界的种种误会,白先勇在《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中都逐一澄清。图为1963年,白先勇(右)与父在台北松山机场留影

白先勇对“拒绝指挥”的评价是:“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事后看来绝非仅仅是军事,他作这项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徐蚌会战,国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如果当初一开始蒋介石便采用父亲‘守江必先守淮’,设‘剿总’于蚌埠,由父亲统一指挥策划,恐怕战争结果不致如此。”

最大“误解”:“按兵不发”与“逼宫”

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数次命令白崇禧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蒋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着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

1954年3月,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白崇禧“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虽然做了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杨才)、二十八军(李)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尽管如此,误会依然长期存在。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白崇禧认为只有请美国出面调停和共产党议和,形势方能有转机。蒋介石当时有退意,但是迟迟没有宣布引退,白崇禧连发《亥敬》、《亥全》两封电报,请蒋介石下决议。这就是后来被外界称为“逼宫”的两封电报,也有声音称正是这两封电报令蒋介石“被迫下野”。

白先勇认为“逼宫”二字,亦不妥当:“当时国民党政权很危险的,我父亲认为唯一能救国民党政权的就是美国出面调停,跟共产党划江而治。不能再打,国民党的兵已经溃败了。美国人要出面调停的话,蒋介石必定下野。他就打电报给蒋介石,那时候这也是大忌讳,父亲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其实按照我看的李宗仁回忆录,蒋介石知道大势所趋,自己已经先提出来下野了。”

“按兵不发”和“逼宫”,是外界对于白崇禧的误解,也是蒋介石一直对白崇禧提防的又一颗棋子。

被蒋“骗”到台湾,在监视中度过余生

1949年12月,白崇禧退至海南岛,当时与他合称“李白”的李宗仁已经由香港飞往美国。12月30日,白崇禧在海口飞往台湾。坊间的说法是,蒋介石邀请白去台北组阁,承诺给出“行政院长”的官衔,白因此决定飞往台湾,这是“被骗”。

白先勇认为,最终选择到台湾,是白崇禧人生至关重要的一笔:“我父亲自己讲,这(指去台湾)是向历史交代,跟‘民国’共存亡。别人说他被骗到台湾去,哪那么容易受骗?想到台湾去做官,我父亲是军人做‘行政院长’干什么呢?‘行政院长’有什么意义?而且他在大陆,国防部长他都做过了,他怎么会贪职去做这个。他跟蒋介石相交四十年,蒋介石对他什么样,他当然清楚。”

当年的白崇禧有很多归宿可以选: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甚至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最终去台,白先勇认为这是“顺理成章”:“中华民国诞生他参加了,北伐他完成的,抗战的重要战役他参加了,国共内战打到最后一兵一卒。跟‘民国’共存亡,这是他一生的抱负一生的信仰,到台湾去,这是他自己的节操,从一而终。不错,是蒋介石写信让他去的,但是也是他自己要去的。台湾那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政权风雨飘摇,共军随时可以渡海的,很多人让他不要去,他还跟我妈妈、两个弟弟到台湾去。后来他死在台湾,是死得其所的,他觉得是死在‘民国政府’的地方。”

白崇禧到台湾之后,并无高位还一直被监视。白先勇不知道监视何时开始,但是觉得“在我们发现之前就开始了,也许刚到台湾就开始了”。刚刚知道有人监视自己时,白崇禧非常不高兴,写了长信给蒋介石表明心迹,问他为何有跟踪一事。蒋介石派出当时的“副总统”陈诚来解释,说那些人是来“保护”的,陈诚还说自己后面也跟了人。白崇禧回答说:“‘副总统’需要保护,我没有这个必要。”尽管不愿意,监视的人还是跟着白崇禧全家多年。

(《时代周报》张润芝/文)

猜你喜欢

白崇禧白先勇会战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白先勇与《红楼梦》
库尔斯克会战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老妹子」白崇禧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