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

2016-02-13

新传奇 2016年49期
关键词:小气鬼饭桌一家人

家庭

亲戚间,那些看破不说破的攀比

眼下又到了年底,马上就要开始准备过节了,说到过节,自然少不了亲戚之间的聚会和走动,不过,充满亲情和温暖的大家族聚会上,总有一些看破不说破的小心机。比谁家的日子过得好,比谁家的孩子有出息,话里话外无意间增添了点醋意。

远房亲戚比谁日子好网友:我最讨厌的就是家族大聚会,奶奶的表哥、表弟,其实就是我的表爷爷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孙子、外孙女们整个大家族聚在一起。本来这二三十口人在一起很热闹,一年见不到几次,出去打工的也都赶回来了,见面都很亲热。可是每次聚会出门前,我妈都会打扮得特仔细,还把首饰都戴上,让我也收拾得漂漂亮亮,还嘱咐我把收入多说点。我哥和对象分手了,都不让我提。在饭桌上,看着我那些表姑、表婶吹嘘的样子,我可真烦,而且,三句话就问我现在挣多少钱,男朋友家的经济条件。虽然他们也许是关心我,但我总觉得他们是怕我比他们家孩子过得好。

对于这样的攀比,特约嘉宾李惠娟建议:对于盛装打扮的亲戚,对方只要一开门进来,就先机积极地鼓励认同赞美,因为越是亲属亲人的关系,他越需要这份认同,这个认同跟他内在的价值感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获得别人的赞美和认同,他才会觉得活得有价值,所以我们就给对方发自内心的一个鼓励,一个赞美,一个认同,他自己内心立刻也舒服了,整个的聚会过程中,他也就有能力去看到别人今年的成长和不同了。

兄弟之间比孩子网友:我公公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老公的姑姑嫁到城里,日子多年过的都不错。老公的叔叔自己考上了大学,也留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唯独我公公,一直在乡下种地,生活条件明显差很多。但是公公多年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老公身上,砸锅卖铁也要让老公读大学,可惜乡下的教学条件太有限,老公勉强考上了一个大专,留在县里教书。公公多年来心里一直不舒服,开始骂自己的儿子不争气,看着弟弟妹妹的孩子要么出国、要么都读了博士,自己的儿子却只能当个小小的教书匠,觉得是自己没本事,耽误了家里三代人。

老人的这种郁郁寡欢是不是有可以排解的方法?特约嘉宾李惠娟建议:亲戚之间虽说是一家人,但正是由于都是同样的出身,大家的“起点”基本上是相似的,所以更能够看出谁更有“本事”。同等的条件下,自己没有别人混的好,落差自然也就是出现了。但是,日子最后还是过给自己,到底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心安。

妯娌之间比孝顺网友:我们家最爱比的就是我媳妇和我弟的媳妇,也就是俩妯娌,逢年过节,看谁给我爸我妈买的东西多,到底两个儿媳妇谁更孝顺,谁做饭更好吃等等。按理说这是好事儿,我爸妈也挺高兴,不过,比得太厉害了,让我们兄弟在中间都很难做,爸妈也有点不自在。有时候媳妇要求高,对我也有要求,搞得我很累,我总是和他说,自家人,差不多就得了,可是她就是不听。

妯娌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对此,特约嘉宾李惠娟建议:嫉妒和攀比是常见的一种心理感受,一方面促使我们继续努力,把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好,而另一方面,也会给心理带来负担,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其实,亲情真的是跟钱和社会地位没有关系,家人之间更应该互相理解和支持,多沟通,打开心扉,慢慢的就好了。

(央广网)

有种尽孝叫﹃陪你吃饭﹄

饭桌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不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工作谈事都首选吃饭,一顿饭可以交到一个新朋友,可以新朋友变好朋友……在中国,好似没有什么不能在饭桌上解决,那么亲情是否也能通过吃饭来增进呢?专家丁嵬表示,饭桌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一家人聚一起吃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感情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哪怕是住在一起的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孩子忙着上学,子女忙着工作,回到家也是看电视、玩手机。而吃饭能把所有人聚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还有着不同的含义。老一辈的人对于家庭的观念注重完整性,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一种团圆的象征,老人需要这种形式上的团圆以安慰。在传统观念里,住在一起不叫“家”,一起吃饭才有“家”的感觉,所以建议年轻人不妨抽空回家与父母吃顿饭。

《论语》说:“食不言,寝不语。”这一习惯即使在现代仍然被提倡,但丁嵬表示,这一礼数在家中却不再实用。家不是讲“礼”的地方,之所以为亲人,正是因为亲人之间可以比朋友、比陌生人少讲些礼。家是用来放松的,而吃饭的放松状态就是在想说的时候说。那么吃饭的时候说些什么呢?

丁嵬表示,吃饭聊天重要的是交流本身,并不需要固定话题。饭桌上不仅仅是交流近况,更是几代人之间思想的碰撞。对于长辈的话也无需一味地顺从,顺从反而给人敷衍的错觉。如果有异议可以提出,让长辈知道晚辈的想法,长辈也可以从晚辈那获得新知识,监察晚辈是否有偏颇。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争吵。

(《老人报》)

遇到恶意逗孩子的人怎么办

有次我在国内机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在我前面排队等待登机,有个妈妈带着个三四岁的孩子,那孩子在吃一根棒棒糖,同行的一位中年妇女逗孩子说:“给我吃好不好啊?”孩子就把糖给她了,她接过来说:“我拿走了不给你了……”说着假装要往远处走,孩子一边追一边哭喊了起来,引得周围人都看过来,那个女人不得不把糖还给了孩子。

过一会儿她又开始逗孩子了,又跟孩子要糖,这次孩子就扭着身子摇着头不给她,她就点着孩子的脑门说:“你怎么这么抠门啊,你是不是个小气鬼啊?”孩子低头不肯理她,那位女士还不罢休,继续逗,孩子终于恼了,大声说:“你才是小气鬼,你是讨厌鬼,你是大坏蛋!”

妈妈在一旁忙阻止孩子说:“阿姨跟你闹着玩呢,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识闹,快跟阿姨道歉!”孩子气得大哭起来。他们同行的几人都在看热闹,没有谁觉得这件事不对劲。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处理呢?

上面的妈妈在那个人拿走了糖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抱过来跟他说:“阿姨跟你开玩笑呢,她不是真的要吃你的糖,她就是等飞机有点无聊逗你玩呢,她马上就会把糖还给你了。”如果那人还不还怎么办,再跟那人说:“孩子哭起来咱们谁都不能消停了,你把糖还给她吧。”

我想正常一点的人如果人家父母这样讲了就不会再接着逗孩子了。

如果她说孩子是小气鬼,马上很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说:“阿姨在跟你开玩笑,妈妈知道你很大方,你不是小气鬼,你最最可爱大方。”搂紧孩子亲几口,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妈妈的爱是孩子最坚固的盾牌,竖起这块盾牌,别人恶意的话就伤不了他。

有的人逗孩子没有度,什么话都敢讲。曾有个网友给我写信说,他家邻居跟这个网友的孩子开玩笑,说他不是妈妈生的,是爸爸从外边的大垃圾箱里捡回来的,孩子从此天天晚上哭闹。

我建议这个妈妈找出来自己怀孕的照片、生产时的照片、孩子的出生证、户口本,一样一样拿给孩子看,再把怀孕生产过程中有趣的事情讲给孩子听听,用切切实实的证据证明孩了是自己生的,消除孩子的恐惧。这种玩笑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永久噩梦,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小学同学聚会,大家讲起小时候的旧事,男同学不约而同地提起了一个男邻居,他实际上是很喜欢孩子的,只是他的表达方式实在特别:每次他见到认识的小男孩,就一只手去抓孩子,另一只手做出剪刀的手势,嘴里喊着:“过来,我把你小鸡鸡剪了。”男孩们常常吓得边叫边逃。

对于大人无度地逗孩子,父母如果在场一定要出声制止,别怕伤了别人的面子而让自己孩子的自尊受伤害,如果父母当时不在场,事后一定要想方设法消除恶意玩笑对孩子的影响,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妇女之友》)

猜你喜欢

小气鬼饭桌一家人
搞笑一家人
饭桌上的故事
奇奇一家人
打赢饭桌上的“战争”
奶奶家的饭桌
不是小气鬼
幸福一家人
一家人
小气鬼
我是“小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