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基于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6-02-12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范生技能

刘 丹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由学生过渡到教师,职业转换的突然性,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势必导致大部分的新教师不能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经过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新教师在进入学校工作初期会遇到诸多困难,如何缩短新入职小学教师的适应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师范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实践取向为出发点,从树立师德、为人师表,调整课程结构,夯实教育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三个方面来促进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

1 新教师面临的困境

1.1 专业理念薄弱

1.1.1 对小学生缺少爱和耐心

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较差,老师多次强调的问题总有孩子听不清、记不住,教师的耐性不断地受到挑战。对此,新教师常常采取说教或沟通的方式,但有时碰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学生违纪,往往会失去耐心,直接将学生请出课堂,更不必谈对学生的爱和耐心了。

1.1.2 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着简单化和单向性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向学生传递,根本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有的教师还没来得及听清楚学生的想法就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下去;更有的教师则是以学生的服从为目的,毫无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敷衍了事之后,就渐渐地对老师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之门,不再向老师倾述内心的想法,而老师也渐渐地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1.1.3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的新教师由于工作挫折或者生活琐事,导致心情低落、烦躁。当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出现时,新教师有时会把心里的烦闷一股脑地发泄到学生身上,被老师抓到的替罪羊就倒霉了,有的被教师讽刺挖苦,有的被罚写,有的被惩罚干其他事情。新教师这样放纵自己的消极情绪,只会伤害学生的情感,给学生的心里带来阴影。

1.1.4 难以树立威信和尊严

很多新教师天天都在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架式反倒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因为年轻和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这些新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和尊严,学生们不怕他,也不敬佩他,这让他们感到很苦恼,进而极度沮丧,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不知如何是好。

1.2 专业知识欠缺

1.2.1 小学各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

刚刚步入教师岗位的小教毕业生在面对自己所教学科时,突然发现自己在学科基础知识上还要临阵磨枪。比如拼音字母掌握不清楚,汉字的书写顺序及间架结构拿不准,阅读没有方法,作文不会点评等;教学生画线段,却没有强调线段两端的端点,画直角不强调画上直角符号等。

1.2.2 教育理论知识已模糊

大学阶段伴随着每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学生们也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忘记。可是参加工作后,随着这些教育知识的模糊,教学实践也就缺少了相应的理论支撑。正因为理论水平的欠缺,才制约了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的快速提高。

1.2.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丰富

很多刚入行的小学教师综合知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或者不善于将综合知识与教育教学有效联系起来。更有很多小学语文方向的教师对小学生要求阅读的经典名著了解甚少,对时事政治关心不够,知识更新速度太慢。

1.3 专业技能较欠缺

1.3.1 备课没方法,教材解读能力差

很多新教师备课时没有很好地理解教材,对教材专研的深度不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体会不深,没有好的角度和视野解读教材。备课时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心理特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思维短路,叙述混乱的现象。

1.3.2 课堂用语不规范

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心想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讲课时以自我为中心,语言速度过快,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与教学同步。有的新教师在讲课时容易自说自话,且讲课声音小,无法保证所有的授课对象都能听到教师的讲解和授课;有的教师语调平直,语言啰嗦,枯燥乏味。很多新教师处于对教学负责的本意,经常在某个问题上重复多遍,似乎是不厌其烦,谆谆善诱,实则导致学生不耐其烦,丧失学习兴趣。

1.3.3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强

新教师由于管理经验的缺乏,在驾驭课堂方面感到无所适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和计划中的情景总会有所差异,学生有时不会按照教师的期待去做,教师不得不随时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改变教学策略,而这些都是对新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2 新入职的小学教师面临困境的原因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存在的问题非常之多,分析其原因需要我们用一种复杂的眼光来细致地审视。

2.1 外部因素

2.1.1 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偏小

其一,师范生在读期间接受理论知识过多而临床实践较少,学生一旦接触具体的教学任务就会感到信心不足。其二,课程设置中与小学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课程偏少。尤其是教育实习所占课时太少,学生缺少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我国教育实习所占时间一般为8 周,从课时上来讲,不足以训练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2.1.2 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投入少

大学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其定位是培养综合型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等师范院校对小学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投入少。虽然开设的课程中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等,但是在授课环节中,师范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小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而教师也只是讲授知识,而并没有教会师范生如何去教小学生。在考试时也并没有考查师范生小学语文或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2.1.3 教学技能目标定位偏低

当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1]。师范生没有统一要求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技能标准,且教学技能的培养方式单一、陈旧、培养内容缺乏创新性。

2.1.4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高校课堂通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难以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起到示范作用。另外,缺乏基础教育经历的高校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所以讲授的内容容易脱离当前前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2 内部因素

2.2.1 学生素质不高

有些进入小教专业的学生对专业选择是出于无奈,因此这些学生本身不具备小学教师应有的素质,比如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等。小学教师应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可是有些师范生本身对艺术方面不感兴趣,不善于唱歌跳舞,小教专业的特色就被消减了。

2.2.2 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没有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心理落差大,一旦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入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还有很多学生本身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所以,在进入大学后也就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不重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一些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决定以后不当老师,打算考研或考公务员,所以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

2.2.3 自身努力不够

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在心理上都开始解放,不再像高中时候那样努力学习,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久而久之意志慢慢被时光所消磨,精神也慢慢被侵蚀。平时学习不认真,对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不给予高度重视,课前不预习,课上不积极思考,课后不复习。

3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必须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实践需要来培养。”[2]因此,高师院校应当对照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及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以实践为导向来培养人才。

3.1 树立师德,为人师表

3.1.1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使得学生尽早对小教专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学校可以召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让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一的学生讲一讲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大学里应该锻炼的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一线小学教师给学生讲一讲小学教师的幸福、小学教师的责任以及小学教师的职业需求。这样的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专业方向、前沿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方向性的基础。

3.1.2 灌输爱心教育思想

高等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灌输爱心教育思想,慢慢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爱心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施加以热爱、信任、鼓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对学生实施爱心教育,往往会得到许多惊喜,比如调皮的孩子老实了,不学习的孩子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爱打架的孩子变得友好了。

3.1.3 塑造教师师表形象

新入职的教师年纪轻,不成熟,言谈举止中还略显稚嫩,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因此,高师院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师表形象,培养教师气质,比如形体训练课,礼仪规范课,使得师范生在工作伊始就拥有为人师表的气质,提高自信心。

3.2 调整课程结构

3.2.1 稳抓小学学科基础

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程度不高,对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由此看出,高师院校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仍需加强训练,特别是在小学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知识教学方法研究方面更应当加强。

3.2.2 综合培养,加大考核力度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头脑中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小学教师怎么教课比教什么就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以适应小学生活泼的天性。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等培养师范生才艺的课程,确保每个师范生在从教之前都能有所特长,更好地胜任小学教学工作。

3.2.3 针对小学实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我国高师的通识课程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并没有充分体现师范类特点,知识结构广博,根据师范类学生培养特点,特别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点,可以适当增加通识课程中人文知识的比重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小学本科专业的培养需要,应当大力研究通识课程结构,设置更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通识课程[3],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文学知识、经典名著、历史人物、时事政治等。

3.3 夯实教育基本功和教学技能

3.3.1 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

参照小学教师的标准,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计划当中一定要细化培训的具体时间、学时数量以及培训内容和过关要求;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贯彻领导负责制,成立领导小组,保证教学技能培训的顺利完成。

3.3.2 加大对学生成长的跟踪力度

大学里很多课程在学生考试之后就不再学了,这也就导致了师范生对理论知识边学边忘的现象。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并把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作为一项制度长抓不懈。高师院校可以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地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范生在从教之前达到规定的要求。

3.3.3 全程实践,加强教育实习

如果师范生在高师四年不间断的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那么在毕业时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都会很好。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到小学听课、在社会上的辅导班兼职、做家教等,师范生如果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多积累经验,那么在求职时就会更加自信,更加顺利,入职期也会轻松许多。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加强教育实习。

3.3.4 大学与小学建立合作关系

其一,高师院校与小学可以深化伙伴关系[4],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让在校师范生经常到小学实习,体验真实的教学现场,培养教学实践技能,小学在职教师可以到大学进行深造培训,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其二,高师院校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入学不久就在小学和大学各选择一位指导老师,经常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与小学教师确立“师徒关系”。课余时间不用学校安排,也可以随时去师傅所在学校与班级观摩,并积极参与师傅的科研课题。

总之,高师院校只有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范生教育基本功方面不断努力创新,才能跟得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为师范生在毕业之后顺利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称职地担负起人民教师的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师范生技能
高级技能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小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