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研究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引导对策

2016-02-12梁纯雪牟艳娟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能力

梁纯雪,牟艳娟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研究生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不断成熟,自我意识与价值观念进一步成熟巩固和社会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和需要也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其在精神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研究生的自我实现程度既是研究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身抱负的需要,也是培养当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但目前研究生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的,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研究生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自我实现意识模糊

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对于生存、安全等基本的物质需要,也包括对于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作为经历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来说,对于食物、住宿、安全等物质需要的满足已经不成问题,所以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身发展和提高起着关键作用的自我实现需要。但是,因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依然没有离开相对熟悉的校园环境,所以很多学生还没有充分适应自身角色和任务的变化。这导致了学生在对自身需要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自我实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对自我实现的不重视会致使其缺乏相应的发展动机,间接影响其科研能力的增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1.2 研究生缺少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渠道

研究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其缺少自我实现的渠道,由于研究生群体内部的复杂性、个体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经济基础、学术方向都存在差异,所以其对自我实现的理解和要求也各有特点,对自我实现满足的程度和侧重点上也会出现区别。这种对于自我实现要求的差异性意味着很难通过单一的某一种方式或者渠道来满足所有学生对于获得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很多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能力,体现自身价值,但是却找不到能够实现自我的渠道和方式,缺少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和空间,使其除了学习之外,再难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自身能力和发展方向被严重束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生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与现实不符

研究生的理想、抱负都更加明确具体,科研能力也相对较强,很多人选择攻读研究生是一种实现自我期望值的方式,反映了其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自我期望值越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差。由于研究生依然处在学习阶段,没有过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其进行自我理想设计时,多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客观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特点。因此很多学生自恃才高、好高骛远,致使主观设计可望而不可及,主观目标和自身的现实能力相距甚远。而学生自己又不具备实现自己设定目标的能力,无法通过行动完成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导致期待中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实现。当这种自我设计在实现中一再碰壁,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存在着差距时,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挫折,降低其自我实现的积极性。

2 影响研究生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的原因分析

2.1 个体对自我没有明确的认识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依然处于个体的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个体发展阶段论,对于这个阶段的青年而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处在一个深度变革的时期。个体的心理在逐渐变得成熟并开始寻求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即个体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的过程。而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自我认识也还处在模糊阶段。因此,无法对自己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对现阶段的自己合理定位,所以找不到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对未来产生迷茫又悲观的主观体验。这种消极的主观体验会让很多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使其不能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降低自我效能感,产生自我否定或者自卑的心理。从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降低自己的信心,也会间接地影响其归因方式,使其把生活中的失败和受挫归咎于是自己能力和智力有限。这种过于自卑的心理和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不敢尝试突破自我,不敢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不愿意进行努力和尝试,进而影响其对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阻碍其进一步进行自我发展和升华。

2.2 学校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欠缺

因为经过了本科四年的锻炼和学习基础的奠定,对今天的研究生教育,教育者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经验的传授,而缺乏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个体本身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潜能。因此,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学校并没有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来调整教育方法,以相对开放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也没有给予其足够自由的学术空间,为学生建设更广阔的满足自我实现的平台。在平常的教学中,依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和考量时,多数都是笼统的采用学习成绩这一唯一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没有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特点,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会使学生狭隘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证明自己的能力强,进而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上,降低了其进行全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愿意从多方面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影响了其进一步的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需要。

2.3 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学生理想受挫

研究生作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精英人才,又经过考研、读研这一艰苦的过程,无论是在体力、脑力,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付出了比较高的代价,自然期待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自己能够在进入社会时得到满意的工作和职位,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其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研究生已经是天之骄子,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在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方面要优于本科生,但大多数学生依然避免不了要进入社会与他人竞争找工作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其自身的高学历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而获得过多优待。甚至有些单位在选拔员工时会因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不高,实践经验不足而拒绝录用研究生。这会导致很多研究生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多年的学习和努力难以换来光明的前途和满意的结果,并因此开始怀疑自我,对于现实生活感到失望、悲观,并因此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这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提高,限制学生的发展,阻碍其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3 引导研究生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对策

3.1 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人生观教育

作为研究生,在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历练和积淀之后,更多的是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体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我存在感。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迷茫。对于这部分同学,教育者要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充分关注其内心世界,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待,给予学生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为还在迷茫的同学指引方向,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使其能够对自己有充分而正确的自我认识,进而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

研究生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其自身的人生观是息息相关的。但在经济高度发达、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十分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很难把所有学生的人生和价值观念统一到一个层面当中去。这时,对于其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就变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其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媒介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多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和典型,让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标杆。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关于人生观教育的讲座与论坛,通过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不失去自己本真个性的同时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帮助学生在人生这条路上积极进取,不断进步,通过正确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3.2 改变教育方式并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教育部规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研究生在学术方面能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能力方面,既能够增强自己的创新科研能力,又能够拥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所以,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就不能仅限于对其进行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搭建更高的学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围绕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定期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作为人格相对独立和成熟的个体,无论是从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或是其研究领域和兴趣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应该采用单一的评价模式来定义和评价学生,学校以及各学院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打破对于学生评价的固定思维模式,给予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够对于学生在各领域的学习成果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充分的肯定。要找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肯定学生的价值,帮助其建立自信心,突破自我,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使其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被鼓励和肯定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和满足的自我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最终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3 帮助研究生合理设置目标并提高其现实能力

学校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抱负水准,要综合考虑其个人因素、家庭情况、社会现实,以此来制定适当的短期奋斗目标,使学生的成就期望值符合实际。同时,要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期望值,使之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尽量避免由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负担。同时,也重视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要及时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其制定切实的职业目标。同时,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其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其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科研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现实本领。要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和社会各重要部门的密切合作。使社会与学校成为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和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要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实行双导师制、增加科研创新项目、提供专业实习机会等,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践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自我期待和自我预设不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在实践中自身能力的增强,坚定其继续前进的信心,给予其继续努力的动力,从而帮助学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能力
看见具体的自己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感受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抄能力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