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研讨会综述
2016-02-12邓光奇王国洪陈景昭丁姝予
邓光奇王国洪陈景昭丁姝予
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研讨会综述
邓光奇王国洪陈景昭丁姝予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的议题为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理论及实践、“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民族地区人口社会流动与精准脱贫、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发展等理论及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其学术观点反映了当前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的最新成果。
民族地区经济;一带一路;区域发展
2016年7月10日,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顺利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共同主办,北京产业经济学会和内蒙古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协办,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锡林郭勒盟口岸办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研究员,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高金祥教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院长特力更教授和副院长杨富有教授,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段庆林研究员,锡林郭勒盟行署乌力吉副盟长、广西东兴国家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管委会杨东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曦辉教授等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河南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科学院、甘肃社会科学院、北京产业经济学会、内蒙古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以及《民族研究》编辑部、《区域经济评论》编辑部、《经济管理》编辑部、经济管理出版社等科研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新闻出版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参会者围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探讨。
一、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理论
该议题着眼于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理论,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律,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研究员发表了题为“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的主题演讲。他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起源于工业革命,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称为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1.0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是强国通过占领领土或开拓殖民地的方式实现全球化。20世纪中叶直到当前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2.0时代。第二阶段的全球化以少数大国为主导,各国间不再占领领土和开拓殖民地,但每一个国家都要门户开放,自由贸易。当前,世界正在兴起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经济全球化3.0时代。目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从技术上如何让欧亚大陆内部的国家进入现代工业化;二是如何解决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重组问题;三是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历史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如何治理,世界怎么治理的问题。中国顺势而为发出构建“一带一路”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强音,将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动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全化3.0时代,世界各类经济体的利益处于相互渗透、绞合和混血状态,虽然矛盾难以避免,但更具有包容性和均势性的全球发展,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对于利益边界扩展至全球的世界大国,维护经济全球发展的新均势同各自的国家利益相一致。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一带一路”是适应和引领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国家战略举措或者战略思维。中国在经济全球化1.0时代困难重重,在经济全球化2.0时代寻求复兴,必将在经济全球化3.0时代占据重要国际地位,发挥影响全球的大国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曦辉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性”的主题演讲。他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走廊”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西方理论界对于地缘政治有两种思维:一是历史类比。历史类比是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它要做一个类似比较。二是叫作通感,将我之心比你之心。我当年是怎么做的,你现在可能也会怎么做。西方国家通过历史类比思维得出国强必霸的结论,认为中国会效仿西方国家,追求霸权,先从区域性的霸权开始,再走向世界霸权。西方国家通过通感思维,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其核心利益:第一是欧洲的地位会下降;第二是全球战略中心会从海洋转向欧亚大陆,威胁美国的海上霸权;第三是会导致欧洲内部及欧美之间产生分歧。李曦辉教授接着指出,西方国家产生以上思维源于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即陆权论、海权论和边远地区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古典地缘政治理论;第二是地缘政治事件理论;第三是大众地缘政治理论;第四是批判地缘政治理论。西方的地缘政治想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层次的认知论,即政治现实主义、世界无政府状态和国家之间求生存竞争;二是现代地缘政治想象;三是对峙论,即海权与陆权的对峙冲突不可避免。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依据不是地缘政治理论,而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最后,李曦辉教授对6大经济走廊的现状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企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和区域竞争格局调整方面,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尹晓波教授发表了题为“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的区域格局变化与产业定位”的演讲。他指出中国“走出去”规模越来越大是一个不变的趋势。伴随着中国“走出去”规模不断增大,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中国在国际上的投资将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走出去”的区域格局将发生变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企业,了解企业“走出去”区域变动影响因素,进而形成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尹晓波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游地位,这种特定的位置决定了中国的“走出去”既要发挥相对优势,又要学习更高阶梯国家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去”的产业选择应紧跟世界潮流,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科学的战略选择。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资源型产业为突破口,降低市场转移成本;二是加大比较优势产业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三是看准欧美市场商机,投资向服务业集中和倾斜;四是顺应国际趋势,加强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
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以探索经济发展新动力为导向,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和改革创新实现民族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广西东兴国家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管委会杨东星副主任从广西的实践出发,介绍了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经验及面临的挑战。东兴区作为深化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重要枢纽,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创造了五个“全国第一”。目前,东兴试验区仍面临如下挑战:一是试验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试验区对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四是人才严重不足。针对以上挑战,东兴试验区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一是努力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中国沿边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二是加快组建东兴跨境合作区开发投资公司,推动跨境合作区开发建设驶上快车道;三是进一步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沿边金融服务中心;四是深化中越合作领域,加强对越经贸合作;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
在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罗莉教授发表了题为“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演讲。她指出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民族是靠文化维系的聚合体。云南作为我国民族八省区之一,其社会发育程度涵盖了我国社会发育程度的四个方面:一是原始社会末期,二是奴隶制社会,三是封建地主经济,四是资本主义萌芽早期;这四种社会形态共同进入了新中国,因此,云南民族文化本身就具有独有的特征。云南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并通过文化企业的培育促进了当地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省、自信和自强,使云南的民族文化产业从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再从支柱产业到形成产业集群。罗莉教授将丽江效应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培育使企业成为文化经济的发展主体;二是体制的创新推动了整个云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三是以民族文化为主打,突出了文化的民族性;四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的互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朱金鹤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新疆如何发展,即天地君亲师,加上市场开放、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天”指的是天时,新疆属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从地利来看,新疆原本处于边疆内陆省份,没有出海口,也远离北京,交通不便。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新疆成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君”指中央政府及各届领导人对新疆都非常重视。“亲”指和平稳定的边疆安全发展环境,新疆既要追求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地区稳定。“师”指的是兄弟省份对新疆的对口支援。市场创新是指新疆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要占据有利地势,发展比较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在制度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技术创新指运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协助新疆具有本土优势的产业进行合作应用,把新疆的本土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长城作为历史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是各民族间不断交流、交往和交融的特定区域。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黄健英教授发表了题为“农耕与游牧:经济学视角下的长城研究述评”的主题演讲。她指出,运用经济视角研究长城不能完全抽象掉政治、文化和民族变迁的这样一个背景,而民族视角的研究也不能离开经济的分析,而民族经济学可以发挥一个很好的作用。首先,长城带不仅是两种自然地理环境、两种生产方式的交错分布区域,同时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错分布的区域。民族的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相吻合,从而形成了长城沿线农耕与游牧、汉族与少数民族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其次,在民族史学、边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学科的长城研究中,都包含着经济方面的研究,但经济视角研究不是这些学科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方法和重点看,经济角度的分析服务于本学科理论的构建。最后,现有关于长城的经济学研究中,主要站在中原王朝或农耕民族的立场分析修建长城的成本与收益,很少有从游牧民族的视角系统分析其利益得失,即使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也是以中原为主体。长城的修建和变迁始终存在着对立和联系的双方,因此,在长城经济学研究中,需要加强对立双方的研究。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各地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将给河南带来四大机遇:一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区位优势;二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四是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弘扬中原优秀文化。广西钦州学院的傅远佳教授指出,广西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如下:一是准确界定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定位;二是突出通道、门户和支点的作用,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三是整合提升开放区域功能,构建跨国产业带。四是拓宽开放合作领域,大力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际市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魏霞研究员和罗以洪副研究员指出,贵州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战略支撑。二是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三是深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体制机制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新疆大学的吾买尔江副教授认为,工业化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共同决定因素。此外,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共同制约因素。最后,城镇化率是宁夏、广西和内蒙古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约因素。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民族地区人口社会流动与精准脱贫问题
民族地区人口的流动有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内蒙古财经大学刘亚萍教授发表了题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社会流动研究”的主题演讲,她认为合理的社会流动应该是以社会职能空缺为导向,以后置性原则为根据,以机会平等为前提,同时对弱者进行必要的帮扶和保护。刘亚萍教授通过理论梳理、文献研究及大量田野调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少数民族的职业结构变化明显,但职业高级化变迁速度落后于全国水平。第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作用依然很强。少数民族呈现代际间学历的传递特性,父亲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到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第三,后置性规则对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影响作用突显。后置性规则的基本要求是规则的普世性,即促进社会流动所涉及的方法措施以及制度都是采取平等对待的原则或标准。第四,少数民族的代际职业流动在某些阶层上呈现较弱状况。尽管少数民族人口代际之间的职业流动率很大,但某些阶层的代内流动率并不高,特别是职业地位层级较低的农牧业者没有体现出强劲的流动趋势。第五,经济社会因素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在影响流动的诸因素中农牧民地域流动的首要动因是提高收入,其次是为了子女教育。第六,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使命未能充分实现。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先富性因素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导因素,弱势阶层实现上升流动越来越难,表现为阶层固化现象加重。第七,民族文化传统和心理因素对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民族文化和心理对社会流动的一般性规则产生双向影响。
在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内蒙古大学安华副教授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支持,民族地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基本与全国保持同步,但因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民族地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除面临全国都存在的普遍性和一般性问题外,还面临着民族地区的特殊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城乡分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导致低保筹资标准的非均等化和低保待遇的差异化,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应通过制度整合、管理服务机构整合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推进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民族地区脱贫任务十分繁重。民族地区能否如期脱贫是我国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中央民族大学李欧美指出,贫困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贫困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面临一些问题,如农牧民土地和草场抵押缺乏有效法律保障,正是由于缺乏法律保障,草场抵押贷款和农牧民融资发展受到了影响。此外,草场抵押贷款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抵押贷款供给与牧民融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付旋则分析指出,金融扶贫存在贷款金融机构单一,扶贫贷款面临较大合同到期风险,“央贷扶”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脱贫时限确定不够科学等问题,并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应合理确定脱贫时限;二是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作用;三是要充分认识金融扶贫的优势和缺陷,既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选择好扶贫项目,不能一哄而上,贪多求大,要保证资金的用途与效益,避免出现“合同到期风险”;最后,要借助在内蒙古推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农牧民的金融观念教育,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有效的金融扶贫模式。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逐步推向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这将深刻改变民族地区的发展定位,极大促进民族地区开放经济发展。锡林郭勒盟行署乌力吉副盟长指出,锡林郭勒盟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区位和资源优势。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正北方,是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的二连浩特市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辐射区域,是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二是草原文化传承完整。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是蒙源文化发源地,蒙古族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传承完整,元大都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国家优惠政策叠加支持。锡林郭勒盟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多重叠加政策,国家已将锡林郭勒盟规划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9大千万级大型煤电外送基地之一。2016年6月,中蒙俄三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建设”将形成紧密对接,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具体行动必将加快推进,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锡林郭勒盟应立足区位、人文、资源和政策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考量对外开放的基础,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掘市场资源和潜力,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引擎,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关于如何运用口岸城市优势,加快地区发展方面,锡林郭勒盟口岸办吉呼兰图主任指出,锡林郭勒盟向北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单独成立口岸办。二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两个口岸到国内重点经济区、环渤海港口的高等铁路、公路、航空都基本建成。三是口岸功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电力、两口岸与特色产业、旅游之间的联系密切。四是交流互动机制形成。加强与蒙古国政府之间高层往来。五是对外开放布局优化,一梯两翼布局形成。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敖日格乐教授认为,二连浩特口岸经济发展模式应与周边地区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要与区内外各产业主体相互协作,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起到辐射引领的作用,应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运营模式。二连浩特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缓慢,加工贸易贡献还不大。要充分发挥边境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战略优势,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促进,推广多种形式的边境贸易发展模式。二连浩特应大力发展口岸特色产业及落地加工业,其合作领域应逐步扩展到畜牧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非资源生产性服务产业。以此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从而带动二连浩特口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是“丝绸之路”建设的参与者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枢纽。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在经济协作、经贸往来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内蒙古财经大学乌云嘎老师指出,当前内蒙古要把握机遇,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经济合作的问题。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之一,具有与蒙古合作发展的广阔前景。基于各方的优势,应鼓励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到蒙古投资合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对蒙古口岸的贸易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建立新的加工生产模式,灵活应用优惠关税制度等措施。
中央民族大学冯彦明教授指出,锡林郭勒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展机遇难得,其不再局限于资源粗放型开发的经济生产结构。锡林郭勒盟的发展,一是要通过两个口岸,发展对蒙俄加工贸易,再将加工好的产品输送到欧洲地区;二是承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将东北一些过剩产能转移过来;三是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首都经济功能会有所疏散,要积极引导首都经济项目落地锡林郭勒盟。但交通是目前制约锡林郭勒盟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对于进出锡林郭勒盟的人员十分不便,如何改善进出锡林郭勒盟各个地市的公共交通,是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系龚晓菊教授指出,锡林郭勒盟要实现快速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一是“一带一路”战略,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是精准扶贫。加快锡林郭勒盟发展的八大思路:一是锡林郭勒盟发展应确定为产业联盟,这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二是特色产业。三是做大做强产业链,比如旅游、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龙头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开放性发展。五是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六是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工程。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区域、县域做起,通过系统的金融工程带动产业发展,通过金融、资本市场增强地区经济活力。七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如地理优势、畜牧优势等。八是把精准扶贫与产业相结合,产业扶贫是最可持续的发展。
五、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区域,在国土总面积中占比达到64.2%。特别是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全国经济发展成败。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研讨会旨在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服务,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如何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如何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如何实行产业扶持政策,如何实现少数地区精准脱贫等一系列问题,在未来很长时期都将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责任编辑:文锐)
A Summary of the Seminar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eng Guangqi Wang Guohong Chen Jingzhao Ding Shuyu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of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Minority Region Economic Specialized Committee annual meeting in 2016.The subject of this annual meeting is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nd the participants made in-depth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basically arou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under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social mobility and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Xilin Gol League.These academic views reflect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current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al Economy;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Regional Development
F120.4
A
2095—5766(2016)06—0151—06
2016—08—22
邓光奇,男,中央民族大学资产处副处长,副教授(北京100081)。王国洪,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081)。陈景昭,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81)。丁姝予,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