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探讨

2016-02-12刘民主冯颜利

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观价值

刘民主,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这就明确界定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即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当代中国属性。习近平还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1]171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生产关系,其中就包括人们从事价值活动而产生的价值关系。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价值关系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意义的大小也就是价值的大小[2]17。把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关于价值关系的观念体系,即人们的价值观。正如李慎明研究员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3]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价值关系的总体性认识。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中国人民社会实践的精神文化产物,体现了人民群众思想上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现实面貌,蕴含了人民群众理想中的未来憧憬,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支撑。

1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时代表达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达成的价值共识,是指导中国人民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价值指南。

1.1 当代中国价值观汇聚了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价值观,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现实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共同利益则是形成统一思想观念的现实基础。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实现往往具有自发性,而共同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则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人们的利益诉求存在着一些差别与对立,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人民群众在诸多领域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因而能够达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形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共同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代中国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1]169。这一价值目标也同时内在地蕴含了个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个人价值的内在统一。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属性决定了人们的根本利益存在一致性,这也是价值共识达成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在充分尊重利益差别基础上形成的,它内在地融合和包涵着多方利益诉求,为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和准绳,为社会的发展提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从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之,当代中国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包容不同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成为人民大众的共同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

1.2 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及其力量对比发生着深刻变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出现分化,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投射到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就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时常相互激荡相互碰撞,不仅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开始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秩序和价值根基。面对这一态势,当务之急在于建构共同的价值体系,引领多元价值观共存、互融与发展。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价值体系,它不仅继承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而且也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虽然其中不免有腐朽的、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吸收人类世界共同的文明成果”[5],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悠久的文明底蕴,而且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当今世界多元价值观念发展成果的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于它融合了多种价值观的优秀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充满了正方向,正能量,一定能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前进”[5]。

1.3 当代中国价值观汲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江畅教授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要融入中国文化传统,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前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6]可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实际上,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当代中国实践也在创造着中国文化传统。”[6]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的价值观。人们不是凭空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而是站在过去的“肩膀上”创造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多方融合的产物,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承传下来的价值文化精髓,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为此,当代中国价值观“要根据文化自生逻辑规律来表达,我国两千年文明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的内核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以其优秀部分为生长点创造性地与现时代的价值导向相结合”[7]。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丰富的价值思想和稳定的价值观念。儒家倡导的价值原则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正如习近平所说,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以上列举的这些思想其实也是价值观,包含了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精华,毫无疑问,这些价值观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4 当代中国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价值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价值传统。如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就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并提出要实现社会平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8]37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消灭阶级剥削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发展上的价值目标,以及以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为根本目标的价值归宿。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容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是对以上价值传统的总结、梳理、继承,这些价值传统实际上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和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价值传统的集中体现,为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以上价值的承续实则是承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和振兴过程形成中的优良价值传统。这样将会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厚实的历史基础和积淀。

2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生动诠释

张国祚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9]。面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价值观归根结底是对当代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市民社会”和“现实的人”是当代中国价值观产生与发展的现实土壤。

2.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0]73可见,“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与焦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理想。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必然要以“现实的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精神上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穷,势必会出现诸如‘精神沙漠'、‘道德缺钙'等严重的社会问题。”[11]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价值观渗入中国社会,部分人出现了思想迷茫、价值观扭曲的状况,失去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丧失客观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失去了共同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当代中国价值观给予精神上的引领和价值观上的指导,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想。其二,协调利益关系的需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出现了分层,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导致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体现在价值观上就是价值观的冲突。对此,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势必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人们急需共同的价值观的引领和疏导,从而形成统一、科学的价值共识,以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缓和利益冲突和矛盾。总之,“现实的人”的现实需要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现实归宿。

2.2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根基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中来,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又必然充斥着各种不稳定、不协调因素,这时候就急需一个正确反映社会实践诉求的价值观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发展,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凝练和产生,是要引导和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总之,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广泛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现实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和凝练将失去意义。

2.3 扎根群众生活是当代中国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根本路径

当代中国价值观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这体现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阶级性与群众性。从价值生成与比较的视域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冠以全社会的价值观的名义,实则是少数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奢靡生活的价值取向与体现。资产阶级的这种价值观也是与广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完全相背离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而只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价值观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价值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内核。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实质内容根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同时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包括资本主义价值发展的合理成果,是人类有史以来价值发展的最高展现。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是真实的、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与价值自身发展的规律的价值观,其实质是更好地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价值诉求与需要。不仅如此,当代中国价值观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根基,倡导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既可以共享物质文明成果,也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文明成果,因而摒弃了历史上其他社会价值观的片面性、虚伪性与欺骗性。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包括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与共同富裕。体现在社会个体层面则是全体人民生活的富裕殷实,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中的“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均体现了人民性,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原则。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中的“人民群众性”是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价值领域的实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得以充分发挥,引导与推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民主权利得以真正地维护和实现。总之,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它既来源于群众生活,又对群众生活起到导向、驱动和制约作用。

3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憧憬未来的价值标尺

坚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当代中国价值观要以这两个价值取向为基本标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

3.1 为“圆梦”凝心聚力

马克思在探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时曾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不能从过去,而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它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己的任务的”[10]587。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无产阶级为完成历史使命,就不能沉浸在过去既有的社会状况上,而应该把目光转向未来,在追寻美好未来愿望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价值就在于不断变革、开拓创新。

实现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反思的结果。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不平等。资本主义世界的所谓繁荣之梦,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梦,最终的结果也是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依旧处于贫穷落实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就意味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公平正义。

但是,中国梦不仅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意味着一种价值观上的追求。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1]161。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理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凝聚精神力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正如李慎明研究员指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上层建筑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2]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着眼于改变世界、超越现实,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先导性。当代中国价值观具有凝聚最广泛人民群众心力的功能,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总之,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和价值观支撑,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民心、团结力量。

3.2 为“公正”强基固本

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价值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制定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强调社会成员权利实现和义务履行的一致性,从而为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集体利益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法治保障。在阐述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目标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42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成员的平等,实现群众的民主权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强调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在追求个人利益中不损害集体利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与协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为“离开了集体,个人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自由”[14]。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强调兼顾公平与效率,不再一味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在保障公平的时候,要注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公平性。

总之,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就要为实现社会“公正”强基固本,提供价值观支撑和思想引导。

3.3 为“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最根本的价值意蕴。“现实的人”的发展需要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引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53这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追求。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引导下,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5]。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人们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得到相应的转换,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未来价值取向必然转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中,我们要坚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思想价值支撑,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发展中为中国发展创造机遇,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161在这里,习近平强调要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加中国国际影响力,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支撑。因而,我们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相互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和推进,拓展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路径,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提供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撑。“一带一路”战略是要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就需要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和价值理念,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思想的认同为现实行动的推进和展开提供支撑。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和认同,有助于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为中国顺利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提供思想保障。而对内,也会增强中国人民自身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践行。在新时期,要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中,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中,实现二者的互推互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现实力量和精神动力。

总之,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要求、实践需求和自身诉求,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人民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当代中国价值观源于对当代“市民社会”和“现实的人”的发展轨迹的总结与升华,同时又指导着“市民社会”和“现实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理论前沿,2007(21):11-1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张国祚.文化产业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前线,2014(12):39-40.

[6] 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源与流[N].光明日报,2015-02-11.

[7] 杨晓敏,叶启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动态结构与现实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15(2):45-51.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张国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何如此重要[N].光明日报,2013-02-1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冯颜利,林彦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

[12]李慎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基础抓起[J].红旗文稿,2015(6):4-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骆郁廷.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102-112.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