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米特洛夫:从国内革命者到共产国际地区领导人
2016-02-12张万杰
□张万杰
季米特洛夫:从国内革命者到共产国际地区领导人
□张万杰
在共产国际策略思想影响下,季米特洛夫在国内革命实践中参加并领导了保加利亚1923年反法西斯专政的九月起义;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承担共产国际的工作任务。他还对保共和共产国际内出现的“左”倾路线、宗派主义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德国国会纵火案中,他采取积极进攻性策略,对共产国际的纲领和政策进行了有力宣传和辩护,各国共产党也推动开展了世界性的声援与营救运动。季米特洛夫由一位保加利亚国内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逐步成长为共产国际的著名活动家和西欧地区的主要领导人。
季米特洛夫 共产国际 保加利亚共产党 国会纵火案
从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到1933年底莱比锡审判接近尾声,在共产国际策略思想影响下,季米特洛夫在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在国内革命实践中,他贯彻并发展了共产国际路线方针,直接参加并领导了保加利亚1923年反法西斯专政的九月起义。在国际上,他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承担共产国际的工作任务。他还对保加利亚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内出现的“左”倾路线、宗派主义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德国国会纵火案中,他采取积极进攻性策略,对共产国际纲领和政策进行了有力宣传和辩护。在此过程中,他由保加利亚国内革命运动领导者逐步成长为共产国际著名活动家和西欧地区主要领导人;其实践经历和理论探索是对欧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资源。
一、国内革命运动领导者与共产国际策略思想
1.新时代的革命运动领导者
季米特洛夫1882年出生在保加利亚拉多米尔县一贫苦工人家庭,12岁被迫辍学在首都索非亚一家印刷厂做排字工人;1902年春加入保民主工党,1905年8月被选为索非亚党组织书记和全国工会同盟中央理事会领导人,1909年当选中央委员,1914年当选议会党团书记。从革命实践看,他在领导国内革命中认真贯彻共产国际基本路线,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领导和参与国内大规模罢工斗争及抗议集会或游行。他直接领导1919年“佩尔尼克”矿工罢工、运输工人大罢工;保共年底组织了政治总罢工,他总结这是“整个工人阶级对运输无产阶级的斗争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声援的壮举”,[1](P48)并参加了反对战胜国强加和约草案的抗议集会。其二,从事并领导工会运动,积极推动工会联合,争取工人大多数。1909年他受命领导各革命工会;1919年5月在全国工会同盟代表大会上作主报告,大会明确宣布赞同第三国际思想立场。[1](P44)1920年底,鉴于自由工会的左翼左转,他与其领导人联系,签署议定书实现联合。其三,领导国内声援俄国革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国际联合。为响应列宁和共产国际号召,在其领导下国内掀起“不准干涉俄国”运动。在当局接受西方影响准备干涉俄国时揭露这一图谋。他领导援助苏俄伏尔加河旱灾农民活动,募集了1200车皮谷物。因其出色才干,全国工会同盟威信和影响不断提高,实现了地区联合。其四,领导和从事合法议会斗争,将合法斗争与地下秘密斗争相结合。他提议举行市议会会议,加强对议会的监督;在阐述党政策会议上号召在各自岗位上振作精神,“为从一小撮寄生的剥削者的残暴手中彻底夺取市议会而作好准备”。[1](PP44-45)他代表市议会党团站在群众立场提出新纳税预算案,并当选为索非亚和弗拉查两地区议员。
在思想理论阐述方面,他赞同并支持共产国际基本方针的态度与立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著述中阐述和评价列宁及共产国际政策思想。他在1919年写道,同马恩一起,“列宁通过从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通过实际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原则,在工人解放运动史中成为不朽的人物”,“共产国际的原则和策略就是我们的原则和策略”。[2](PP59-62)其二,否定、批判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道路,主张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道路。他指出,共产党人“并不否认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改良的必要性”,要“把工人阶级引上毫不妥协的阶级斗争的道路,直至彻底消灭资本主义”,这也是紧密派与广泛派社会党的根本区别,广泛派“力求通过改良斗争使工会组织去适应资产阶级的统治”。[1](P44)其三,对罢工斗争的总结阐述。1920年2月持续55天的罢工失败,但他仍高度评价,认为应吸取的教训是“在组织性、团结、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铁的革命纪律、避开资产阶级和政府当局的挑衅、不夸大自己的力量和不低估敌人的力量”,及正确提出斗争每个时期的任务。[1](P50)
2.贯彻共产国际新策略
1921年春,参加共产国际三大前他首次会见列宁。列宁对他说,反动派的力量还非常强,情势可能逆转而对共产党不利。[3](PP28-29)列宁主导下共产国际进行了首次策略调整,号召“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认为“共产党人在欧洲的迫切任务不是夺取政权,而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多数”。[4](P402)三大后“共产国际已经从进攻的策略转入了包围的策略,用渗透的方法代替了公开的武装斗争”。[4](P287)回国后,季米特洛夫对新策略进行了理论阐述、实践尝试,并发展了一些策略思想。
在理论上,他发文阐明了新形势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道路,指出:如果各国党在劳动者中扩大影响,就能打退资本进攻并转入反攻,应不顾社民党设置的障碍,实现“到群众中去”的口号。1921年12月他强调,全国工会同盟面临的任务是同各中立工会、首先是同尚未组织起来的工人群众采取一致行动。[1](P57)1923年5月,他阐述了工人实行统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使尽快建立统一战线成为要务。6月,他阐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形式和原则。[5](P56)
在实践中,他从1921年12月开始探索统一战线的必要组织形式,号召各中立组织的工人奋起斗争,站在共产党立场上。1922年6月21日,他在全国工会同盟三大上提出了重要建议:工会应以俄国工人委员会为范例,在企业中组织工人委员会;应由企业工人选举产生;有组织的和没组织的工人应通过委员会加强联系。[1](PP57-58)这推动了工人联名的尽快实现。
他对共产国际三大倡导推行的新策略的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在国内公开阐明建立工农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认为劳动者应在建立工农政府口号下团结起来;工农政府不等于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纯粹的工人政府,也不意味着要实行苏维埃制;工农政府来自工农,保护工农利益。[1](P60)1922年保共实现了与农民联盟的第一次合作。1923年8月他指出,共产党现在是为推翻法西斯专政、维护民主自由而斗争;应用工农政府代替“人民同盟”政府。[1](P66)其次,较早地将统一战线策略运用到反法西斯斗争中。1922年他通过诸多事实指出,已出现的法西斯危险是同资本进攻有关的,其发展如同资本主义进攻一样是一种国际现象;是资产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1](P60)1923年8月,他用事实说明并揭露了法西斯专政反人民的性质;年底又主张“建立劳动者的统一战线”反对法西斯的进攻。[1](P65)开始形成建立由所有民主和进步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
3.领导保加利亚1923年九月起义
1923年6月9日,赞科夫为首的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军人集团发动法西斯军事政变①对于保加利亚1923年6月的事件,学界存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并不是一次法西斯政变,1923年时保加利亚国内尚无法西斯势力。,推翻农民联盟政府建立法西斯政权。共产国际12日召开执委会扩大全会,认为保共政策错误,没与农民联盟结成统一战线,要求尽快改正。会后,科拉罗夫被派回国,帮保共转变路线。
国内紧张局势下,季米特洛夫对保共转变路线、制定新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中央机关报发文专门论述统战问题,指出:反法西斯独裁十分必要在全体人民和民主力量间合作;法西斯也是反人民的,要共同努力来保卫自由、权利、尊严和生命,要把法西斯消灭于萌芽状态;广大群众及其政党和经济组织的统一战线,将保证国家通过工农政府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6](PP193-194)
8月初,保共中央召开非常全会,科拉罗夫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决定10月底全国同时起义,与社民党、农民联盟等谈判,组成统一战线。因形势突变,9月20日,保共中央临时决定起义将在22日至23日提前发动,成立由季米特洛夫等三人组成的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因起义准备仓促和反动分子破坏,未能完全按计划推进。许多起义地区因互不联系响应,很快被法西斯军队各个击破。在他和科拉罗夫领导下,西北部地区起义进展较顺利,建立起工农政权。但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被镇压,两人被迫流亡国外。
九月起义是季米特洛夫直接领导的反法西斯武装起义,也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由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起义,在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史上有重要地位。起义前共产国际的分析恰当,但因莫斯科方面不能全面了解形势,下达的立即起义夺取政权的指示并不符合实际。保国内法西斯势力较强,社民党及农民联盟右翼不赞同与共产党联合,立即起义是错的。共产国际在起义失败上应负重要责任;保共政变前实行中立是错的,其主要领导应负重要责任。政变后,保共在共产国际指示下调整政策,实行统战方针是适应形势的,季米特洛夫作为主要领导对保共政策转变起了重要积极作用。保共作出提前起义的决策较盲目,犯了“左”的错误。保共没有切实从实际出发分析力量对比贸然起义,终被镇压,损失很大。
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对季米特洛夫和保共是一次重大教训,也为世界共运和反法西斯运动积累了丰富经验。正如他所指出,共产党为反法西斯战线的英勇战斗,党员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及无产阶级斗争任务同反对反动派和法西斯斗争的一般民主目标之间恰当的联系,使党同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创造了“使党在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战斗中转变成为城乡劳动人民的真正领导者的先决条件”。[6](P195)起义对他意义重大,在与其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共产主义者中,他是最早经历在武装斗争中抗击法西斯的革命者。[7]他曾在革命生涯中多次提到起义带来的深刻启示。
二、共产国际的地区领导人
从1923年9月底因九月起义失败被迫流亡国外,到1933年3月初因国会纵火案被捕的近十年时间是季米特洛夫侨居国外并从事秘密工作的时期。他开始主要从事共产国际在欧洲(尤其西欧)的工作,逐步成为共产国际著名活动家和西欧地区主要领导人。
1.欧洲地区的革命活动家
1924年1月,他从维也纳到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关于保加利亚法西斯政变事件和九月起义研讨会;2月21日列宁逝世,他参加了共产国际执委会护送灵柩代表团。他发文指出,要最广泛地继承列宁遗产,深入研究列宁主义及实践,列宁思想将指引全世界工人农民战胜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8]1925年春,他出席执委会第五次扩大全会,后留在领导机构中工作;1926年当选主席团候补委员、执委会书记处候补书记、组织局委员。1926年3月,被任命为波兰-波罗的海地区书记处书记,负责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共产党事务。
1929年初,季米特洛夫开始主要在柏林从事革命。对国内事务,领导着设在柏林的保共国外局①1930年8月,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保共国外局由柏林迁到莫斯科。;对地区事务,巴尔干共产主义联盟的领导机关(执行局)也设在柏林。4月,被任命为西欧局负责书记。他从事的工作多秘密进行,活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参加各国党会议,参与重要问题研讨并提出建议,向共产国际汇报并执行其指示。他参加过柏林召开的保共十二大、巴塞尔召开的瑞共中央全会、维也纳召开的奥共十一大和阿姆斯特丹召开的荷共代表会议等。其次,以共产国际执委会西欧局名义组织召开各国党会议,协调各党行动。在其组织协调下,1929年3月和5月分别举行了西欧共产党会议,筹备8月1日的反战行动。1931年8月在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召集各国党会议专门研究党在失业工人中进行活动。再次,与共产国际的相关国际组织密切联系,协助其开展工作。包括青年共产国际西欧局、红色工会国际欧洲书记处、《国际新闻通讯》编辑部、国际红色救援团欧洲局等。
在从事地区领导工作中,他据当时形势着重关注了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和反对法西斯主义两方面工作。在统战方面,主张把工人吸引到争取统一的运动中来,在城市和大企业建立“统一委员会”,委员会应直接领导争取统一的斗争。建议各工会联合行动,组织工人代表团提出要求,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各种形式来使工人同其他工会工人和非党人士接近,造成友好气氛,使之有可能联合行动反对共同敌人。[1](P82)
季米特洛夫在此时期贯彻共产国际倡导的反法西斯政策,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两方面:
在理论上,撰写文章揭露法西斯的本质,并就应采取的斗争策略发表见解。1923年底,他在维也纳发文动员世界无产阶级反对金融资本公开的法西斯专政;1928年,在红色工会国际四大上作论法西斯主义的报告;还主张将反法西斯和反战危险结合;1929年撰文指出,反法西斯须与反战危险的斗争密切联系,胜利斗争条件是在共产党和巴尔干共产主义同盟领导下,建立、发展和加强无产阶级、农民、被压迫民族及少数民族的共同革命战线。[5](P65)
在实践中,他参加了1929年柏林召开的反法西斯国际代表会议,24国的300多名代表参会。[7]还对多国已出现的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如下揭露和斗争:反对保加利亚法西斯专政,在国外组织反对法西斯专政的国际运动;揭露和反对希腊资产阶级的法西斯化,告诫希共已出现法西斯,建议在劳动人民中进行最广泛的鼓动;[5](P65)声援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暴行运动,组织反对南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国际同情运动;指导奥共开展反法西斯,1927年奥共在其建议下提出解散反动团体、清除国家机构中法西斯分子的要求,并向社民党提出共同行动建议。“七月事件”后他提议保护受害者,建立工人总委员会,建议为合法存在而斗争也要准备地下工作,及时防范政变;[1](P65)反对德国法西斯,与德共领导人密切联系协商对策,参加游行示威、失业工人会议,倡导建立统一战线。
他还组织开展群众性反战运动。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六大,作了战争危险问题报告。在他和执委会西欧局协调下,世界反战代表大会于1932年8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他会见了各国共产党及群众组代表,当选国际反战委员会委员,与德共著名活动家赫克特领导了共产党党团。12月赴巴黎参加反战委员会会议,同共产党活动家巴比塞、加香、瓦扬-古久里、什维尔尼克、斯塔索娃等以及德、英、比、荷等国反战活动家沟通。
2.抵制和反对“左”倾路线及宗派主义
在从事共产国际工作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对保共及共产国际内的“左”倾路线、宗派主义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23年九月起义失败透露出共产国际和保共中央存在“左”的倾向,在严酷环境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起义失败后,保共仍坚持实行尽快起义的方针。他较早注意到了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预见到主张采取极端行动的危险性,尽力消除路线分歧、摆脱组织危机。他在1924年5月向保共中央提出,把日常群众工作作为党的工作中心。1924年秋,保共中央就实施起义问题进行讨论,他与科拉罗夫等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国内条件及阶级对比,认为国内法西斯势力大于革命力量,不宜实施起义;同时,国际环境也不利于起义。此后,他又写信指出,“我们的人中有点要进行个人恐怖活动的苗头”,“这种苗头是极其危险的,要迅速纠正它”。[1](P79)1925年3月,他参加共产国际讨论保国内外局势会议,抵制并纠正了“左”的倾向,建议调整方针,开展群众工作。
保共内一直存在关于党史、战略策略等问题的分歧,争论激烈。1929年8月至10月,保共在柏林召开中央全会,党内“少壮派”和“元老派”路线尖锐对立,为弥合分歧防止组织分裂,季米特洛夫做出很大努力开展说服教育,但成效不大。鉴于分歧尖锐严重,共产国际执委会从1929年12月到1930年8月召开多次会议讨论保共内部问题,保共也派出代表团参会,但他未被包括在内。为避免宗派主义造成危害,他呼吁反对这一倾向,消除领导层危机,防止分歧转到党的下层。
他还对共产国际执委会内及一些支部存在的极左错误和宗派主义进行了抵制。列宁逝世后,德共党内的马斯洛夫-费舍尔集团频繁活动,反对共产国际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认为群众消极被动,争取群众多数徒劳无益,号召党员退出工会。1926年2月至3月,在执委会第六次扩大全会上季米特洛夫代表保共代表团就德共问题发言,谴责了德共内的极左倾向,号召“整个共产国际必须坚决地起来反对这种阴谋和维护自己的统一与布尔什维克特性”。[5](PP69-70)不久,他提出了反对机会主义须在“左”、右两战线上斗争的思想,认为反“左”的同时也不应停止反右。
1926年秋,他在柏林和维也纳开展工作,在同德共、奥共及其他国家共产党领导人会谈时指出,反对派别活动的斗争也应具有国际性。同年,保共中央第一次扩大全会在维也纳召开,他作了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和联共(布)状况报告,阐述了反对党内宗派主义的必要性和意义。同年9月,他在柏林了解到德共党内派别斗争情况后,写信给共产国际指出“须立刻动员共产国际的全部力量来保卫苏共党的统一和共产国际本身,并尽可能最迅速最彻底地消灭俄国反对派在客观上所起的反革命作用”。[5](P70)1927年2月,为纪念列宁逝世三周年他发文谴责极左派在世界共运中的分裂活动,强调所有共产党人都应精通列宁主义、继承其思想遗产,回击内外敌人的破坏。
三、宣传、辩护及声援运动:“莱比锡之虎”与共产国际
1933年,德国纳粹党为陷害德共及其他进步政治力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Reichstagfire)。季米特洛夫不幸被捕,旋遭纳粹法庭审判。莱比锡审判是近代世界政治史上最重大的审判之一。他在法庭上的惊人举动轰动世界舆论,被世界新闻媒体誉为“莱比锡之虎”,从此具有了世界性声望。为揭穿纳粹阴谋,他在审判中采取积极进攻性策略,对共产国际的纲领和政策进行了有力的宣传和辩护。世界各地也掀起了声援和营救国会纵火案被告的群众运动。
1.对共产国际方针的宣传和辩护
1933年2月27日,德国国会大厦遭纵火焚烧,当局立即嫁祸于共产党;德共转入地下,主席台尔曼被捕。3月9日,季米特洛夫准备转移时因纳粹党徒告发被捕。起诉书在三个多月的审判中未对外公开,开放后的档案显示起诉书达235页,审判目的不仅反德共,主要是反共产国际;控告“被告”是俄共间谍,负有通过纵火国会组织暴动,使欧洲苏维埃化的任务;他是领导人物,被指控“在德国起着为共产党效劳的完全特殊的作用”。[9](P2)审判前季米特洛夫提出了证人,包括三位共产国际书记及一些活动家,但遭拒;还列出一系列文件作为证据。
审判中,他采取了主动进攻的辩护策略。法庭发言中,对共产国际纲领及共产党宗旨进行了宣传。他援引大量确凿的文件资料作论据,从两大方面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辩护:
一方面,反驳纳粹指控国会纵火是“共产国际的阴谋”,证明共产国际是具有严密组织性和高度原则性的国际组织,绝不是从事阴谋暴动的国际组织。其辩护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阐明共产国际的组织结构、基本性质及其奋斗目标。首先指出德共和各国党都是支部;然后说明共产国际是各国党的联合、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使命是为建立世界无产阶级专政、创设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世界联盟、完全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10](P27)第二,阐明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执政党,即联共(布)在共产国际内的地位。指出苏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党”,而共产国际是“与所有国家的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判断政治情势的”。[10](P27)共产国际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执政党”。[9](P119)第三,阐明共产国际做出的决策决不是盲目的,而是极富理性的。指出,共产国际所有支部都对它直接负责,是世界性的党,不是阴谋者的组织,共产国际“在它采取关于战略和当前任务决定的时候,是以极严肃的态度和充分的责任感来进行的”;[10](P28)强调共产党“不会在困难的环境中丧失理性”。[1](P114)第四,阐明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者所具有的原则性和责任感。他声明“我在原则上就反对个人恐怖行为”,这和共产国际的原则绝不相容;每个党及共产国际纲领与党章都禁止个人恐怖行为。[9](PP11-12)他指出自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充分准备对保共和共产国际的一切决议文件和行动负完全责任。[10](PP51-52)
另一方面,反驳纳粹指控国会纵火是“共产国际号召起义的信号”,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共产国际当时的任务是实行统一战线,而决不是立即发动起义。
起诉书认为,被告是“莫斯科的共产党派到德国来准备武装暴动的全权代表”,准备在2月和3月进行武装暴动,并已发出指示,国会纵火是这次暴动的信号。[9](P4)对于指控,其反驳和辩护围绕两方面进行:首先,指出德共当前的任务和策略决不是立即准备武装起义。他指出,德共任务据共产国际决议是动员大众保卫日常利益,反对垄断资本掠夺,反对法西斯,反对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开展政治经济罢工等;共产国际策略是“群众工作,统一战线,不作任何冒险行动”。[10](PP28-29)而德共“二三月间建立统一战线的任务一点也不意味着起义以及准备起义,而只是意味着动员工人阶级来反对资本家的掠夺和国社党的暴力”。[10](P36)其次,指明实行统战是共产国际最主要策略。他宣读了一份共产国际宣言表明,共产国际“不止一次宣称,准备同社会民主党工人一起向资本的进攻、政治上的反动派和战争威胁作斗争”,坚信社民党和无党派工人将会克服一切障碍,在实际上实现统一战线;[10](PP29-32)从中也找不到要立即进行起义的词句。
2.各国共产党推动下的世界性声援与营救运动
世界媒体对国会纵火案非常关注,及时报道了莱比锡审判,争取释放纵火案“被告”的群众运动在苏、英、美、法、加、瑞典、挪威、瑞士、西班牙、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巴西等国迅速展开,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接连派出代表前往柏林。各国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抗议与声援,在德驻外使馆前游行示威,多国组织了群众抗议大会,通过数千个决议;有的国家组织罢工,阻止火车运行,有的抵制对德贸易。保存在莱比锡季米特洛夫博物馆中警局的报告表明,德共和工人为抗议、声援及营救进行了广泛活动,因之仅9月在莱比锡就搜查了1100多人和逮捕了400人。[10](P56)纳粹特工部门盖世太保在季度报告中坦承:“单递给国会纵火案审讯委员会以及帝国最高检察署的,就有远远超过一千份的抗议书、决议和辩驳书等”,抗议信“由个人或几个人签名,部分的是受将近有40万人的组织的委托。同时还有经成百个人亲笔签名的决议”。[10](P57)
纵火案后,德国法西斯受害者国际救援委员会在巴黎成立,搜集有关纵火资料和纳粹恐怖行为,组织国际抗议运动。1933年六七月间,由德共发起,委员会协助编写出版了《揭穿国会纵火案真相和希特勒恐怖活动褐皮书》。委员会还成立由各国著名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组成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审判前一周就在英国著名律师普里特主持下开会,对证言、纳粹报道及证明材料进行审查评价,史称“伦敦反审判”。委员会在9月20日公布结论指出,被控共产党人无罪。这对莱比锡法庭产生重要影响,也唤起并推动了国际广泛关注。12月,国际社会广泛举行了保卫法西斯受害者纪念日活动。
德共中央出版了介绍莱比锡审判的秘密简讯,并广泛传播,使季米特洛夫的法庭举动为更多民众了解。中共中央8月1日下达了《关于援助德国白色恐怖下的革命战士的通知》,对正义力量给予了及时、有力声援。[11]在伦敦,约五千名工人9月中旬在德国大使馆前游行示威,代表向使馆递交了代表7万工人的决议书。在巴黎,民众集会11月8日在贝利埃大厅举行,季米特洛夫的母亲应邀讲话,众多演讲者号召为救援纵火案“被告”进行斗争;集会上还选出到德国保护受害者的代表团,但被德政府拒绝入境。在美国,许多大中城市举行了抗议大会,约十万人参加,成立希特勒法西斯蒙难者委员会,将抗议书递交德驻美大使馆。在保加利亚,10月3日由保共发起的保卫季米特洛夫全国行动委员会在索非亚“雷内山斯”剧场举行抗议集会,众多知识界名人参加,还请到季米特洛夫和塔内夫的母亲讲话,著名共产党员律师鲍亚季耶夫、著名作家格诺夫和工人党的代表也应邀到会。[12](P32)
各国报刊纷纷发表评论声援法庭斗争。苏联《真理报》9月25日评论,季米特洛夫并不考虑自己生命,仍在从事本党事业,并懂得不但正在用演讲,而且正在用全部行动向无产者讲授革命斗争课。奥地利《工人报》11月5日评论,他“反对德国当权者的斗争如此令人惊叹,如此令人振奋,实属罕见”。比利时《人民报》发表《赞季米特洛夫》指出,“在恐怖造成的普遍沮丧的气氛中,……当想起这位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在莱比锡最高法庭上大义凛然时,就会感到振奋和欣慰”。[1](P102、110)波兰《华沙报》指出,他“智力过人,才华横溢,他把被告席变成了控告台”。[11]英国《曼彻斯特卫报》1934年2月10日刊登路透社采访记《一个未被战胜却因压抑而疲惫不堪的狱中人》;20日又刊载德国援助委员会关于成立季米特洛夫基金的呼吁。[13](P30、33)
经过法庭斗争,及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正义舆论有力声援,12月23日,季米特洛夫等被宣布无罪。但三位“被告”并未即刻获释,又被“保护性监禁”两个多月。此间,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释放季米特洛夫及其同志”口号下开展紧张的斗争。[1](P117)由于保当局拒绝承认狱中三名保共党员公民身份,亲属通过苏联驻柏林大使馆向苏联政府请求给予三人苏联国籍,很快获同意。据苏联驻柏林大使馆说法,三人自1934年2月15日起正式成为苏联公民。[13](P32)2月27日,三人获释,当天飞抵莫斯科。这次审判的重大意义在于,彰显出革命者崇高而坚定的勇气,标志着其在道义上对纳粹取得了第一次胜利。[7]
[1][保]维·哈吉尼科洛夫等.季米特洛夫传[M].余志和、马细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GeorgiDimitrov.PrefacetothePamphlet“TwoOpenLetters byLenintotheAmericanandEuropeanWorkers(1919)”. SelectedWorksofGeorgiDimitrov[M].SofiaPress,Sofia,Volume1,1972.OnlineVersion:MarxistsInternetArchive(marxists.org)2003.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 archive/dimitrov/.
[3][保]索非亚报纸管理部.季米特洛夫——伟大的共产主义者[M].蒋齐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
[4][英]珍妮·德格拉斯选编.共产国际文件(第一卷1919—192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5][保]斯捷拉·布拉戈也娃.季米特洛夫传[M].泽湘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6][苏]索波列夫等.共产国际史纲[M].吴道弘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PrakashKarat.“NotesontheRevolutionaryLifeandActivitiesofGeorgiDimitrov”[J].SocialScientist,Vol.10,No. 7(Jul.,1982).
[8][保]季米特洛夫.关于季米特洛夫的五份资料[J].金贡男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
[9][保]季米特洛夫.狱中书信集[M].继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0][保]季米特洛夫.控诉法西斯——季米特洛夫在莱比锡审讯中的两个发言[M].种冲校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卫兴龙.莱比锡审判的胜利者[J].世界知识,1983(24).
[12][保]托多尔·日夫科夫.日夫科夫回忆录[M].吴锡俊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3][保]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M].马细谱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黄俊尧)
D16
:A
:1243(2016)06-0021-007
作者:张万杰,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共运史与中共历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邮编:310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季米特洛夫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15CKS0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8批特别资助项目“季米特洛夫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5T806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