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2016-02-12安洪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

安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安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资本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资本论》的问世,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变革,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商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在当前,学习和了解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及写作过程

《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确切地说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它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生产逐步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明显地暴露出来并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先后爆发了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3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欧洲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但遗憾的是工人阶级的每次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从中看到,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迫切需要一个为本阶级服务的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正是适应当时这种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年逝世,前后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完成并出版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但是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马克思因投身革命而中断了研究。1849年,他在革命失败后被迫侨居英国伦敦。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伦敦是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不列颠博物馆的经济学文献十分丰富,这为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批判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于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马克思共写下了24册的《伦敦笔记》。此后,马克思还完成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和《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三大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虽然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的研究工作。马克思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马克思风雨无阻,夜以继日的研究,终于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中断了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承担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艰巨任务,《资本论》第二卷于1885年问世,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与读者见面。恩格斯逝世后,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于1905—1910年期间将《资本论》的第四卷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分三册陆续出版。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是指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采取雇佣劳动和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是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讲的“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指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二)研究目的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和它的研究对象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说的“现代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如上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就是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这就说明,《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武器,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三)分析方法

《资本论》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和矛盾分析法。

1.科学抽象法。在谈到《资本论》的方法时,马克思强调:“分析经济形势,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所讲的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即科学抽象法。所谓抽象法,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由这个现实的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充分占有现实材料,经过研究,透过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而抽象或概括出反映客观现象本质的概念、范畴。《资本论》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实际出发,分析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在联系,从中抽象出产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等。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理论阐明的现实,或者说是对现实的理论说明。在从抽象的概念、范畴到理论的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反映出来。在《资本论》中,通过依次叙述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的全貌。

2.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方法。《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典范。从分析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开始,一是揭示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二是从商品二因素及其矛盾的原因上分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矛盾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三是从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根源上分析到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四是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分析到交换过程的矛盾和货币的起源,从而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五是从商品交换过程分析到交换关系中的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矛盾;六是从交换关系中的矛盾运动分析到劳动力变成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的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七是从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分析到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基本矛盾;八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阶级斗争发展的趋势上,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四卷内容。前三卷为理论部分,第四卷为史论部分,即剩余价值学说发展的历史。一般我们学习和介绍《资本论》主要是理论部分。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总共七篇,二十五章,标题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它的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三大理论。

在本卷第一篇中,马克思重点研究了商品与货币,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创立了他的劳动价值论。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研究的是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这个问题的研究,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源泉和资本增殖的途径,最终说明了剥夺者要被剥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二)《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矛盾

《资本论》第二卷总共三篇,二十一章,它的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它的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资本论》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一方面,无论是单个资本还是社会总资本,就其本身的运行来说,需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列性,即比例协调性;另一方面,就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来说,不仅无法保证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比例协调性,而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本卷第一篇是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主要考察了以货币资本循环为代表的、个别资本运动的阶段和实现运动的条件。第二篇是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它以生产资本循环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资本周转的方式、资本周转的速度以及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三篇是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考察了商品资本的运动,揭示了社会总资本生产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和实现条件,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主要探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规律和实现的基本条件,说明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

(三)《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解读与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分析

《资本论》第三卷总共七篇五十二章,它的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一“总过程”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不仅是产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而且是各种资本,包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运动的总过程;进一步说,它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总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本卷第一篇至第三篇,考察平均利润的形成以及历史条件,揭示了剩余价值在各个产业资本之间的分配规律。第四篇至第六篇,分析利润如何被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以及地租等转化形式,揭示了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以及土地所有权瓜分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第七篇是全卷、也是《资本论》全书的总结,在这篇,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体”分配公式的荒谬,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收入分配的源泉,论述了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

通过以上《资本论》三卷的主要内容我们不难看到,整部《资本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以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作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结论。这部巨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伟大典范,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实质,同时它还对一切非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彻底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和列宁等无产阶级理论家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

四、《资本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问世,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变革,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

《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理解和批判中发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恩格斯在评价《资本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建立中的地位时曾说:“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证明。”恩格斯还说:“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二)《资本论》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出版的100多年来,尽管资本主义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这些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比如,《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资本无限扩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增长和消费需求有限性的内在矛盾、资本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资本的积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等等,这些理论无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危机到来的时候,西方各国惊恐万分,束手无策,西方的一些政要、学者和企业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资本论》,希望在《资本论》中找到产生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危机的办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见仁见智,观点各异。有“透支消费论”,有“监管缺位论”,还有“政策失误论”等理论,然而,这些理论分析只是问题的表面。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从其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来认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和实质才是最重要的。

《资本论》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马克思发现,在危机发生之前总是有一个金融非常繁荣的阶段,货币资本、生息资本非常活跃,同一张汇票反复被贴现,这样就使购买力放大,造成一种假象,好像生产在扩大,需求在扩大。但这时生产过剩已经出现了,紧接着货币危机的可能就是全面的经济危机。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和科学预言的正确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讲到:“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所说:“每当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危机或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马克思往往就会‘出场’。只要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存在,揭示其神秘性和规律的《资本论》就不可能‘退场’。《资本论》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资本论》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三)《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思想指导

《资本论》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虽然是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市场经济普遍适用的内容,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比如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马克思在考察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时,阐明了诸多有关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发挥作用。再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分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分工协作的发展规律、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机器、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等问题,这些研究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要求,对于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坚持《资本论》中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资本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理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南。

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中心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之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创新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比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实践证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特别是准确掌握《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责编:许淑贤)

A81

A

1008-8431(2016)05-0003-05

2016-08-20

安洪(1959-),男,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猜你喜欢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