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16-02-12李凤亮宇文曼倩
李凤亮,宇文曼倩
(深圳大学 文化产业研究院,深圳518060)
在近年来国家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中,“一带一路”战略因其全局性、外向性、持久性而备受国内外瞩目。“一带一路”作为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并存的“双核战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提供了契机。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导向,分析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寻找我国文化产业外溢式发展的新路径,应该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背景:“一带一路”引领新一轮开放合作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一带一路”战略由此拉开序幕,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一带一路”实施的战略与路径,为古“丝绸之路”开拓了一条更广阔的新路。“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其在引领新一轮开放合作上的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去理解。
1.加强政策沟通,打造政治互信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而进入21世纪以来,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复杂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当下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战略构想。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政策协调与沟通,如上合组织框架、“丝绸之路市长论坛”、“欧亚经济论坛”等对话形式。“一带一路”战略在政策层面的“互联互通”,将推动沿线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与紧密配合,达成政治合作新共识,维护沿线国家的和谐稳定。
“一带一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共同的利益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和平稳定发展的和谐共鸣,促使沿线区域地缘政治条件向好。因此,这将进一步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增强相互间的政治互信,确保政治安全,维护沿线区域政治环境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并推动世界秩序的和平稳定。
2.深化经济融合,寻求经济增长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乏力。因此,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然趋势。如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等。除此之外,亚太地区的自贸区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都在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密不可分。“一带一路”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具备形成深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条件。开展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代表的合作项目,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建立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战略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合作重点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有利于我国和“一带一路”战略范围内国家及地区扩大和深化经济融合,互利共赢。
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已不再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而步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随着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空间,促进国内资本对外扩展,同时为各国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进一步拓宽贸易领域,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自身和沿线各国共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机会,有利于经济的稳增长。
3.减少文化折扣,促进文化交融
如今,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趋势下,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受到重视。正如美国传播学学者萨默瓦和波特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说:“人类世界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①[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多元文化之间虽存在差异,但却不必导致激烈的文化冲突。相反,不同文化之间的兼容并包、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之道。
“一带一路”战略为促进文化交融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丰富的现实条件。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为中国文化首次对外开放开辟了道路,曾连结了古老的中华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罗马文化及古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战略继续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文交流机制,广泛深入开展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增强国家间文化机构的密切合作,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欣赏。“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将会谱写沿线国家及地区文化建设合作共赢的新篇章,挖掘彼此更多的文化关联,减少国家及地区间的文化折扣,以文化交融为纽带,促进人类文化大融合。
二、影响:“一带一路”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引领了新一轮的开放合作,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明确“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实质性影响,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基础。虽然国际文化市场这块蛋糕巨大,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却很小。“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要素,推进文化产业区域协作,充实文化产品内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助力文化产业“走出去”
中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文化影响力尚显不足。文化产业标志性项目、精品工程以及外向型文化产品数量不足,且覆盖面窄,无法进行全面的扩散推广。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提供了动力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辐射范围内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进行“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品和项目建设,以文化产品、文化项目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文化产业的真正落地。例如,在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甘肃,由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运用高新技术自主研发、设计、完成的“方特”系列主题公园的嘉峪关站,自2015年投入运营后,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现嘉峪关市仅有约23万人口,而进园游客数量最多时却能够达到一天约两万人次。此外,嘉峪关“方特”二期“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也在筹建当中。同时,“方特”这一项目已经以授权方式在伊朗落地,并完成了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题公园设计。可见凭借“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深圳华强有望打造成“中国迪士尼”走出国门,占据一方天地。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及文化合作。中国文化产业海外推广的市场区域主要分为亚洲、欧洲和北美三个地区,其中亚洲市场理所当然应占据主体地位。“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文化产业海外推广,特别是亚洲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由于文化多样性、差异性产生的文化折扣和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等原因,中国文化产业在欧美地区的推广遇到重重困难。以电影行业为例,2015年在北美电影市场上赢得最佳反响的华语片是《港囧》,票房仅约130万美元,位列北美外语片票房排行榜的第18位。①如今编译:《攻占北美市场哪家强?〈港囧〉〈夏洛〉领衔》,载《中国电影报》,2015年11月28日。相比而言,文化差异较小的亚洲市场更易作为我国文化产业海外推广的主体区域。“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联合为一体,有利于更加广泛深入的人文交流。依托“互联互通”的合作网络,不仅可以打通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亚洲市场,更有利于文化影响蔓延至欧美,促使东方元素遍地开花。
2.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要素
文化产业以内容为王,产业链长且构成比较复杂,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文化产业资源的支撑才得以环环相扣。文化产业资源是经过产业化整合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一系列要素,包括资金、设施、技术、人才和文化等资源。
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文化产业资源支撑不足。我国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潜在的消费能力,但目前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却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省市区的文化投资不足,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文化交流不畅通,以及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等。此外,在无形的文化产业资源方面也有所欠缺,如缺乏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且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高,难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架构中,上述问题将得到改善和解决。“一带一路”战略促使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多重资源得到科学、全面、高效的配置,进而完善文化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清诸多障碍,带来无限潜能。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五省市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将直接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新疆地区为例,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占据着东联西出的重要位置,拥有得天独厚且兼具民族特色和“丝路”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本地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限。因此,新疆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具体实施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在新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方面已推进了一批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新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日益便捷畅通,并将逐渐与国际接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下,新疆由一个历史上的边缘地区转变为对内与对外双向开放的核心区,其开放程度会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会因其优势政策的实施而得以进入。与此同时,多元投融资平台也将直接或间接地为新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提供金融支持。
3.推进文化产业区域协作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曾引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佐证文化的多样性。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趋势的相互作用下,全球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受时代的大背景影响,中华文化虽具有一脉相承的整体性,也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区域多样性。各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各有千秋,而反观各地的文化发展却隐忧凸显:区域间定位雷同、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是常态,这也使得文化产品和项目千篇一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发展文化产业所导致的文化项目过于同质化也会令区域文化产业的自有特色和生命力成为空谈。
在社会日趋开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区域文化旅游正成为旅游业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京津冀”、“粤港澳”、“江浙沪”等地区已成为区域文化旅游的典范。以“江浙沪”地区为例,江苏、浙江、上海的方言、文化、风俗相近,这也使两省一市的旅行社“互发团”成为普遍现象。为消除旅游壁垒,建成无障碍的跨省市文化旅游区,两省一市在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信息的交流、旅游设施的便利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各地串联城市旅行线路多且设计便捷合理,其畅通无阻的一体化旅游服务成功吸引到了四方游客。这种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方式成为国内区域文化旅游的典范,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协作起到了先行和示范作用。
文化资源的分布和文化产业的开发虽然是跨区域的,但是“一带一路”战略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和发展,这在文化产业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对沿海相关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初步的区域定位和布局,“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使文化产业加速冲破区域划分和空间割据的限制,打破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壁垒。“互联互通”的合作,有利于发挥各区域之间的联动性,深度挖掘并合理利用各自的特色文化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一带一路”今已开局,文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跨区域共同协作将成为必然,这也将令“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新趋势成为可能。
4.充实文化产品内容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研究的成果》一书,用来指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①尹宏:《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载《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8期,第142页。贸易之中必然含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古老的“丝绸之路”同样也是一段漫长的文化取经之路。无论是汉唐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元明的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开发和运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长足的进步,但文化产品空心化、去文化化现象也颇为严重。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需要文化来启迪心智、传承知识,也需要文化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离开了文化自觉的文化产业是无法想象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相关从业者达成共识,不能偏离轨道,只见产业而不见文化。
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使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大、跨度广,辐射区内有着基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性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古董文物之所以昂贵,是因为“文”赋予“物”以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昂贵的恰恰是无形的文化。《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②参见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这些优良的特色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充实和丰富现代文化产品的内容。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来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沿线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各种文艺形式可以推陈出新,深入到“一带一路”的联通地区演出。如在2016年的新春之际,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在老挝首都万象主办了“欢乐春节”的庙会活动,庙会上中国传统舞狮、文艺演出、中国美食以及中国剪纸技艺、春联等中国春节元素深受老挝民众的喜爱,让老挝民众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了中老两国的文化交流。①参见外交部发布《“欢乐春节”庙会活动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驻老挝使馆供稿,2016年2月1日。此外,民间素材的有效挖掘又可以成为影视、演艺、文学、动漫等方面很好的内容素材。如2016年央视春晚便有各地的民俗文化符号涌入,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生机,震撼全场。
三、对策:多元跨界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
“一带一路”战略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把握机遇,率先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建设中取得突破,需要进一步明确对策,找准路径。依笔者看来,“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至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坚持文化引入,突出交流先行
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其目的是联合西域国家共同夹击匈奴。与此同时,以政治、军事目的带动经济、商品的交流,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资源输送至中亚和西方,进一步形成了以贸易货物为载体带出文化交流的格局。以“经济搭台”,为“文化唱戏”,以商品贸易为文化的载体,使东西方文化得以交融,体现了友好与合作。
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21世纪的 “一带一路”战略,却应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化先行,打通贸易壁垒,为经济“搭台”。以美国的文化发展为例,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著名动画公司梦工厂发表演讲,表示“好莱坞是美国经济的引擎”、“好莱坞在帮助塑造世界文化”。的确,美国好莱坞作为世界闻名的电影中心,可谓美国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好莱坞电影不遗余力地为世界推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以《阿甘正传》《阿凡达》《拯救大兵瑞恩》等为代表的高票房、高口碑电影,都在为全球观众输送具有和平、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深度人文关怀的“美国精神”。
正如《红高粱》、《黄土地》、《卧虎藏龙》等影片的辉煌已成为过往一样,功夫片、武侠片也无法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产业需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开放态势,让世界全面客观地了解当下的中国。通过优秀文化产品的“走出去”,消除文化隔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以文化先行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折扣,传递和交流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获得他国情感上的认同。通过文化交流打造属于我们中国的新名片,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让东方元素、中国元素遍地开花。
2.打造文化载体,发展文化旅游
发展旅游业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很多文化产品的消费实际上是以旅游为载体来带动的。“文化旅游产业”概念提出已久,“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②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因其综合性、开放性以及产业链长的特点,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提升和质量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在平台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软硬件支撑,其所倡导的以对外开放、“互联互通”为核心的理念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要做到准确把握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发展文化旅游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在“一带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各区域“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发展文化旅游应提倡“双向旅游”。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出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约为1.07亿人。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旅游业发展情况(2014)》。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也指出:“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一带一路”必将为入境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在国民日益具备跨境移动旅游能力的当下,我们更要提倡“双向旅游”,除了“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要更多地吸引海外游客入境旅游。需积极利用现有的“旅游部长会议”、“境外旅游交易会”等多边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积极与境外客商,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行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提升自身的旅游产品品质,深度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
第二,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助推之下,应多加开辟新的旅游项目。我国汇集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数不尽的自然风光、名川大流、历史遗迹可供游览。《愿景与行动》中圈定的重点涉及的18个省市区,包括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均是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著名旅游省市区。“一带一路”虽是世界精华旅游资源的汇集之路,但沿线省市及地区现有的却大多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项目。大型文化旅游项目的引爆,会引发、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旅游城市的确需要打造5A级景区,但是更加需要可以吸引当下境内外年轻旅游群体的引爆型的旅游产品出现。
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相关各省市及地区都积极开展了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例如,内蒙古包头市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为“达茂旗”)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原本季节性开放的满都拉口岸于2015年底转为常年开放。并且,除了继续开展原有的传统旅游项目外,还重新规划、开展了多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节事活动和特色旅游项目,如境外自驾游及沙漠越野赛等。此类创新性、引爆型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达茂旗由一个小小的旗县变为风生水起、吸引国际目光的旅游胜地。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及各区域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多开辟新型旅游项目,并注入科技和创意元素,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
3.推动跨区域融合,开拓发展空间
我国各省市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早已凸显,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和文化产业相关制度建设上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断裂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最大痛点。②赵磊:《一带一路如何避免“雷声大”,“雨点小”?》,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5/12/219487545.html,2015年12月14日。“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推进区域合作、平衡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共赢”已成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共同价值原则。因此,“一带一路”战略辐射范围内各省市及地区应以《愿景与行动》的明确定位为基础,突出特色,摒弃陈旧过时的自我设限观念,形成文化产业“多元一体”的格局,加强周边地区的联合协调和国际合作,追求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联通地区应进行地方联合。各地应注重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明确各自文化产业的定位和功能布局,避免彼此间的同质化竞争。地方之间也要形成真正的联动,抛弃旧有的保守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交流和项目建设。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才能谋求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正如法国香波堡的主任让·奥松维尔所讲:“今天的中国需要在除了贸易全球化之外的其他方面与世界沟通。”③参见国家旅游局发布2015年旅游外交参考第17期:《香波堡——颐和园牵手世遗保护》,2015年12月3日。原文来源:法国Slate网站,Richard Arzt〈Comment Un Chateau Fran*ais Et Un Palais Chinois Ont TournéUne Page De La Relation Franco-Chinoise〉,2015年10月30日。“一带一路”联通地区还应进行跨境交流。我国的海域非常广阔,但国民的海洋意识却稍为薄弱。各沿海省市对于海洋文化资源的管理非常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海洋文化资源的分割和断裂,不利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跨境交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减少和化解分歧,共同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以节约合作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如2015年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举行的 “国际海岛旅游大会”。该大会举办了世界海岛旅游论坛、世界海岛旅游产品专卖会等主体活动和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舟山群岛海鲜美食节等配套活动,吸引了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尔代夫、新西兰等在内的多个海岛旅游国家、城市和旅行社前来参与洽谈,有力地推动了跨区域文化旅游合作。
4.加强跨文化交融,扩展文化内涵
跨文化交融是文化产业跨界化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一带一路”战略全方位、立体化的联通必将使跨文化的交融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扩展和丰富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生命力。
加强跨文化交融,要突破区域内部的纵向传递界限,进行跨空间的文化要素混合与交融。“一带一路”是国内和国际大量的优秀文化集中对话和交汇之路,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应立足于本土文化,充分展示我们的价值观念,塑造文化身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普遍的文化认同。同时,要结合实际,吸收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与整合,并采取利用跨国资本、跨国版权运营等途径更加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美国《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成功便是这方面的典例。“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要素,却被运用在美国制作的电影中表现美国的价值观,并且在影片的宣传推广中甚至将中国作为影片的主打市场,最终获得了好口碑和高票房。因此,文化资本并无国界,擅用拥有“共同喜好度”的跨空间文化资源,做“都可接受的”创意开发,将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单一的文化很难获取认同,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吸收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才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世界性,实现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加强跨文化交融,还应实现跨时间的文化要素重组与文化资源挖掘,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不断产生变化。“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延续,同样也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搭建了一个跨越时间的传播平台。传统文化资源无疑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但原有的文化形式却不再受到大众的青睐。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按照现代消费需求对其进行创新调整和改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寻求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对接。只有系统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为文化产品的整体创新提供充足的储备,进行创意开发,才能促进新型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
实际上,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就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文化瑰宝不应该只保留在博物馆里。例如,在盛行快餐文化、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处于颓势的今天,明代汤显祖的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牡丹亭》和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也曾同很多的传统文化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落寞。然而,由白先勇先生领衔众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国内和海外巡演时却得到了高度评价,观演者场场爆满。《牡丹亭》文学作品本身的美轮美奂固然重要,但青春版的成功之处却不止于此。其创作牢牢立足本土,并坚持继承传统与适当吸纳现代元素并存。探索培育年轻演员,培植年轻观众,并通过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唤起了社会特别是社会中的年轻人热爱昆曲和传统文化的风尚。作为文化跨时间融合的典范,青春版《牡丹亭》将中国昆曲“原汁原味”的本色魅力展现给了世界人民,为昆曲留下独特而经典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更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政策的落实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机会,并将完善文化产业的合作机制,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而在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下,如何抓住时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发挥文化产业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关键作用,是“一带一路”和文化产业共同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