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
2016-02-12刘友女
刘友女 杨 愉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
刘友女杨愉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体现了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统一。理解这一命题,必须始终围绕“改革”的时代语境,从“人民主体”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人民在改革进程中担当主体角色的理论基础。当前,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真实性面临着主体权利被僭越、改革利益受损害、人民参与改革的主体能动性不均衡等现实挑战。落实“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应该从强化人民主体参与意识、建立改革利益公众分享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来确保人民真正发挥改革主体作用。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理论渊源;时代特征;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尽管话语表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我党结合中国改革的具体国情和和实践需要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改革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立场体现。当前,从理论渊源、时代特征、现实发展三方面来解析“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理论渊源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何以成立,可以从人民主体、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两个层面分析其理论渊源。
(一)“人民主体”的基本内涵解析
马克思并未直接提出“人民主体”这个概念,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却无处不蕴含“人民主体”的思想光芒。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一切,拥有这一切并进行战斗。”在马克思看来,“人始终是主体”,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称之为主体,只有那些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历史中的人才是主体,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他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源泉,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始终承认并坚信群众史观。他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智慧和力量。此外,列宁还极力反对不相信、轻视人民主体作用的观点,他尖锐批判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领袖们“最严重的罪过”,认为这些人“不相信群众,怕他们发挥创造性、怕他们发挥主动性,在他们的革命毅力面前发抖,而不能全心全意从各方面去支持他们”,这是漠视人民主体的表现,也是列宁人民主体思想的间接反映。无产阶级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才能保持党长期执政的稳定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的实践进程中把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主体性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这是强调群众个体的表现,突出了部分个人主体的社会作用。在七大政治报告中,他直接向全党庄严宣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其中,“人民”究竟指什么?毛泽东对此进行了客观辩证的分析,他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在建国以前,人民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到了1957年,三大改造业已完成,毛泽东的人民概念有了新变化,他明确地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总的来看,毛泽东有关人民的论述是在逐步扩大的,它所代表的阶层越来越丰富,逐步确立和实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二)“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把人民的主体地位提上日程。他曾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例如,在农村改革方面,邓小平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他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由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的首创实践,才使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是群众发明的,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人民成长为改革主体的必然体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改革开放毕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国内动乱、国际纷争的政治局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强大的智慧和勇气冲破思想束缚,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要“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紧跟前任中央领导集体的步伐,提出了许多跟人民利益切身相关的主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十八大报告上,他更是直接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在习近平看来,我们的改革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事业,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立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应有之义,是四中全会倡导“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五中全会共建共享理念的话语转换,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是改革主体的认识的高度自觉。
二、“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时代特征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是一个历史生成的结论,它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根基。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必须体现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统一,最大限度释放人民的改革活力。
(一)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
“依靠谁”、“为了谁”回答的正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问题,包含工具理性与目标理性的辩证统一。改革作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有赖于全体人民共同完成,这是实践主体的直接表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一个亟需调整恢复的社会状态,现实国情不容许我们坐而论道,等设计好了蓝图再去施工。以农村改革为例,广大农民率先进行“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新形式,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企业贸易方式上,人民群众又自发自觉地开辟了“三来一补”的“珠三角模式”、小加工企业的“温州模式”等。除了在经济改革方面贡献智慧外,广大人民也积极摸索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制度便是其中的典型,对于建立和丰富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具有开创性意义。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由群众牵头、群众参与的改革方法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是上接党政方针、下接地气的正确举措。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的目标话语,从管理到治理,这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革主体从量上急剧扩张的表现。它包括人民主体核心的共产党在内,包括管理主体的政府在内,包括知识精英、工人、农民乃至无数普通群众在内,均有着自觉自愿参与改革的决心和毅力,是极富能动性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作用,促使人民从幕后、从底层活跃到社会舞台上,从隐性主体转变为显性主体、潜在主体转变为现实主体,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人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在价值旨归层面给改革规定了方向,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始终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衡量标准,明确人民是改革的价值主体。
尽管在概念表述上有所区别,但从社会制度层面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环境下的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并不是两个范畴,而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改革的实践进程。这是因为,改革本身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解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的落脚点也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例如反腐倡廉建设,腐败问题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损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需要体制内的政策监督和体制外的人民监督共同作用、双管齐下,以此来确保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正如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配上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要求我们所有的改革举措都要足够接地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利益。习近平还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他多次强调要把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有机统一起来,实质上就是把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性具有积极作用。
(二)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率先垂范,积极倡导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在他看来,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民众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可以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充分发挥改革主体作用。因此,只要对发展有利,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此外,干部职务终身制也不利于保持党执政的先进性,邓小平主张老一辈同志退位让贤,放手提拔一批年轻干部进入党和国家领导班子,这就给广大人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主体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他曾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江泽民也强调,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胡锦涛号召要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这一系列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蕴含人民性的党,最终指向都是要保持人民改革的主人翁立场,赋予人民权利主体的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十分明显,利益固化的藩篱导致既得利益群体“绑架”改革,官商勾结占有大量社会资源。正如英国学者阿克顿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权力完全撰在执政者的手中,就很容易异化为特权,出现权力的寻租和社会腐败的猖獗,这对于人民当家作主来讲是一个致命的伤害,人民利益将无处安身。众所周知,人民的改革主体地位如果不能在利益分享上体现出来,那么就丧失了作为主体该有的意义,也就无所谓权利享有不享有的问题。因此,执政党应该充分发挥利益协调分配的功能,适当合理地下放权力,让人民自由自主地把“蛋糕”做大,同时能享受到“蛋糕”切公正带来的福利,这才是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三)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统一
改革有“存量”与“增量”之分,改革主体也由一开始的少数人扩展到全社会范围。具体说来,主体范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知识分子从“文革”时“臭老九”的污名中解放出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专业人才。其次,为了快速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主张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逐渐分化成了十大社会阶层,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进入21世纪,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最广大人民群众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他明确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突出强调了改革的人民主体性。十六大以来,胡锦涛认为,在这个民营企业唱主角的时代,广大民营企业要切实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更好环境和条件。发展到现在,民营企业已经由一开始的体制外的有益补充转变成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改革的一支重要队伍。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起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就给改革增添了动力之源,市场主体成为改革主体的代名词。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农民将逐渐转变为市民,更好地发挥主体积极性。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主体社会化的表现,是整个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主体从属于社会主体,社会主体是由无数个人主体所构成的。这是因为,任何个人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主体,在成为个人主体的同时,也是社会总体中的一员,为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对于中国而言,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开放这么一项宏伟事业,更是需要每个人的积极有为,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是这场社会实践活动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当然,需要指出一点,个人主体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某些历史阶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趋势有可能是强调社会主体的功能,而忽视了个人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例如上文所提到的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时期,人民更多地被作为推进改革的工具而被划在政治外围,丧失了作为个人主体该有的自我权利意识。这种情况伴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逐步改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命运的主人,拥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觉精神。一直到现在,人民表达意愿、彰显个人主体力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但改革事关中国发展大局,是牵动全国上下的大事件,光靠单独的个体和政党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既要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共同奋斗、保障其作为个人主体的自由与权利,又要督促其履行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使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达到内在外在的和谐统一。
三、“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的实现路径
主体不主体,关键看参与。人民参与的程度如何,决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的关键在于落实到位。然而,在当前一些具体的改革过程中,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真实性却变得越来越模糊。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现实问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最富裕的百分之十的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百分之四十五。[5]这一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未能惠及各个社会阶层,社会资源越来越掌握在少数“能人”、“精英”手中,某些政府官员独揽大权,大搞“包办”、“垄断”,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性逐渐被“权”、“钱”操纵,主体权利变成“空头支票”,人民对待改革的杰度因此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之分,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于这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担负起责任,注重自身建设,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真正成为改革主体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一)强化主体意识,凝聚改革共识
改革的关键在人,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必须让人民群众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改革的主体,从而树立改革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斗志昂扬地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这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思想认识层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为了让人民群众从“自在”转变到“自为”,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引导其破除“等靠要”的侥幸心理,为了自身利益而自觉主动地争取改革权利。具体来讲,主要是消除人民群众根深蒂固的“弱势心态”,培养主人翁精神,用现实中的励志事件鼓励他们积极作为,创建幸福美好的生活。其次,政策支持层面,政府应该做到权责分明,“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好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的工作,为基层改革提供指导。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始终坚定立场,明确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不僭越、不滥用权力,不乱作为,有节有度。只有分权放权,让人民手中真正握有权力,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识。
(二)建立改革利益公众分享机制,创新利益整合方式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核心就体现在利益主体上,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普惠式的改革,主体地位的落实与否始终跟利益挂钩。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杂糅交替,如果利益分化趋势得不到扭转,继续让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就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使广大群众产生“相对剥夺感”,从改革的动力褪变成改革的阻力,改革就必然招致失败。因此,必须建立改革利益公众分享机制,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还要有技巧地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造一种以承认社会利益异质性为前提,以多元化利益主体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各得其所为目的的利益整合方式。要“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里的“人民群众”囊括了人群中的大多数,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人民改革主体地位
[注释]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肺组织、胸廓和肺动脉系统的病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还会合并右心功能衰竭,大部分都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导致的。患者急性发作期优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了肺动脉痉挛,血液粘度上升,高凝和血栓前状态。当前临床中对于微循环变化的研究比较深入,加上其他的报道,人们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关注度比较高,此次我院就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有以下报道。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刘京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的历史演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李包庚.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4]郭晓禄,王永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探析[J].学习论坛,2015,(4).
[5]张晓东.人民主体论:从群众史观到群众路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5).
[6]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10).
[7]周秋光,孙中民.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府整合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责任编辑:刘华安
D032
A
1008-4479(2016)01-0033-07
2015-11-12
刘友女,女,博士,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杨愉,女,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