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的制度供给
2016-02-11李泉佃
李泉佃
“供给侧改革,很多人理解的光是經济学意义上的供给,我的理解则是要提供新的制度供给,要提供新的制度体系。”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郑永年先生。
郑永年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最具公共影响力的政治学学者之一。他的很多观点,往往能超越各种政治化的纷争,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给予公允和有说服力的解读和分析。
郑永年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还是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主任。我读他的文章,以前更多的是通过新加坡早报网;后来,发现《参考消息》也开始高频率地转载他的文章了。对此,他颇为自豪地说,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好好地做学问,把中国解释清楚。
郑永年做学术的价值,在于他的独立而深入的思考。比如,他提出,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要提供新的制度体系。
这个观点,在他的新著《未来三十年》(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月出版)中,有具体的阐述。
他说,中国的改革,从邓小平开始,都是通过培养新的利益,来对既得利益构成压力。在没有新利益的情况下,要改革既得利益,突破旧利益的阻碍,是很难的。因为,你要改革老的利益,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谁来承担?所以,就要在体制外培养新的体制,培养新的利益,对旧的利益和旧的体制构成压力了,这些旧的利益、旧的体制,就不得不去改变自己。同时,新的利益也可以消化因为改变老的利益而带来的成本。
那么,当下,有哪些旧体制,需要去改变,或需要去破除?换言之,有哪些新体制需要去创新?
郑永年认为,中国三十多年改革的成功,动力在于五个角色的良性互动,即中央政府加上“四条腿”——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
而当下最严峻的问题,是“四条腿”的作为问题。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这两条腿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民营企业,除了互联网这一块外,其他方面也不怎么作为;外资看似平稳,但难以突破。
所以,郑永年呼吁,中国要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就得提供新的制度供给,提供新的制度体系。
主要是三大领域。
一是,要化解反腐败和改革动力之间的矛盾。
他不认为反腐败会影响经济发展。从长远看,反腐败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但是,从短期看,反腐败对经济是有些成本的,即“整顿成本”。
所以,反腐败要尽量减少对企业运作的负面影响,要建立健全新的政商关系,要大量起用新人。
郑永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情况是,一旦一家企业的老总出事了,整个企业就完了;要整治政商关系了,就对商人避而远之了;清除了腐败者,起用的新人,则大多或没有能力作为,或不敢作为。诸如此类的情形,已严重影响着企业和政府的运作。
其实,中央也已看到这些问题,并开始着手改进。比如,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工商联代表、委员座谈时,就提出要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要做到“亲”与“清”。另外,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也要对不作为官员零容忍。
二是,要处理好法律与改革之间的矛盾。
郑永年建议,要清理旧的法律,加快分权,保护改革者。
他认为,中国在立法方面,往往重视加法,忽视了减法,而很多法律,已不合时宜,严重约束了改革。还有,法律要保护改革者。改革者得不到保护,官员就肯定不敢作为。
三是,要节制民粹主义,加快吏治改革。
郑永年认为,中央政策除了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外,政策的落地,还有赖于官僚体系的执行力。
改革一定是有风险的,没有风险,哪谈得上改革?不容许改革者犯任何错误,将犯错误和腐败之间画等号,就没有哪个官员敢于承担风险。
还有,政务官的选拔、任用,还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就必然会影响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郑永年一再强调,一定要有新的制度供给。
今天,中国已处于“中等收入陷阱”边缘,发展仍然是要务,是硬道理。如果发展是可以持续的,则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如果发展一旦出现重大问题,问题的性质就会变化。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种时候,郑永年先生走出象牙塔、“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的做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且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