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言两语(U)

2016-02-11车甲

杂文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祸唐山大猎手

“地震预报”至今是个大难题

国人至今对唐山大地震“耿耿于怀”,因为唐山大地震的震级虽然比汶川大地震小,但因之死亡的人数却是后者的3倍(24万∶8万)。最近看到陈瑞生写的一本文革回忆录《难忘的非常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4月版),透露邓小平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1986年7月28日)到唐山参加纪念活动,曾经指出:“这是一场天灾,也有人祸成分。”(第224页)这也许是“首次透露”邓小平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评价。至于“天灾”和“人祸”各占多少,书中未再透露。

但作者提出唐山大地震导致死伤惨重的几个人为原因,有些大约就是“人祸”吧,其一是“当时全国正在疯狂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二是地震发生后“联合国、苏联、西欧、日本提出援助”的要求被“拒绝了”,三是缺乏救援经验、余震导致大量伤亡。这三个原因现在已为大家公认,我也觉得有道理。

不过第四个原因,即地震发生前有人预报“唐山可能发生强烈地震”,但上级却不听信、不采取措施(第223—224页),我却难以苟同。因为众所周知,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和“临震预报”至今还是世界各国的大难题,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发现很多所谓的“地震预兆”,但地震并未发生。而很多灾难性的大地震在发生前常常又没有明显的征兆。否则的话,在“文革”的混乱结束三十多年后我们就不会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等强地震中再次遭受重大损失了。而且说句不好听的话,起码在今后不太短的一些年月,我们还无法避免“猝不及防”的强烈地震所带来的重大伤害——尽管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综合国力、监测能力、救援装备技术早已有了巨大进步;尽管把房子修牢固些、不偷工减料,可以减少很多伤害……

车甲定律

春节期间,除了外出与亲戚朋友吃饭,就是在家闭门读书或上网。看的两本书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即外国人爱引用“中国谚语”。其中一本《锌皮娃娃兵》(九州出版社2014年8月版),其作者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是关于苏联军队在阿富汗十年战争的“纪实作品”,内容残酷,不说它了。要说的是一位苏军“顾问”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其原文为:“中国有句智慧的谚语:‘站在死狮脚下吹牛的猎手令人厌恶,靠近伤狮身旁自豪的猎手值得尊重。”我也算是一个读书人了,但想了又想,实在想不起我们的“中国谚语”(成语、俗语)里,有哪一句与“顾问”先生说的这句相仿。只记得有一句“狐假虎威”,可是人家在这里说的是“狮子”和“猎手”,连边都沾不上。所以这书的汉译者特地在此注明:“这句谚语未查到出處,也许是假托。”(第51页)另一本书《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10月版),其波兰作者也提到了一句“中国俗语”:“我想起不知道在哪里读过的一句中国俗语:‘预留后路才能全身而退。”(第13页)汉译者对此没有说明,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这是哪一句“中国俗语”。

外国人一本正经地引用“中国谚语”,但中国人对这些“中国谚语”却一无所知,感觉有点滑稽。窃以为这大概就是“远香近臭”的心理作用在作祟,说明这个著名“心理”不仅存在于中国人身上,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现象,具体说来就是一个社会学定律:“真理”的可靠性大小与其所在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成正比。不妨称之为“车甲定律”吧。例如,如果天天碰面的隔壁邻居王大妈某一天说“喝盐开水有益于健康”,你是不会相信的,起码也是半信半疑。但如果你突然“发现”两万里外的某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写了一句“要想身体好,盐开水缺不了”,恐怕你马上就心服口服了。看起来像是无厘头,讲不出什么道理,但往往如此。很多中国人为了显示自己博学,或者为了加强“说服力”,也经常会把一些遥远的“外国谚语”挂在嘴上,越远越不为普通人所知的越好,能够引用“西哲有言”或“墨西哥谚语”的就不愿引用“陕西人说、四川人说”,更不会引用“本县李家庄农民早就指出”。有时候即使要引用本国人的说法,那也是越古远的越好,周公如果说过的就不会引用“子曰”,有秦朝的例子就不会想到唐朝。我觉得这些引用有很多是名副其实,但也不能保证绝无“假托”,就像上述一位苏联人口中和一位波兰人笔下的“中国谚语”一样。我希望语言学家能够给他们提醒一下。

猜你喜欢

人祸唐山大猎手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变变变,猎手变成狼
意义的猎手
天灾? 人祸? 洪水肆虐城市后引发的思考 全流域性海绵城市建设系统解决方案浅析
RED MUD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
RED M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