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华严寺

2016-02-11张兵

文史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梁思成建筑

张兵

山西大同,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辽金时期,契丹人、女真人敬畏天命、崇信佛教,在陪都西京大同,兴建了许多名寺巨刹,华严寺便是创建于这一时期并保留至今的一处殿宇嵯峨、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华严寺

历 史

华严寺坐落于大同古城西南隅,以佛教华严宗经典《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平棊(俗称天花板)、藻井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辽金艺术的典范,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

华严寺坐西朝东,南北长208米,东西宽298米,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清初茅世膺碑记载,寺址早在北魏年间,即已建有寺院(已不知其名);而明碑则记载该寺建于“李唐”之时。这两种说法都无确切信物,所以无法确认。据辽史记载:辽“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而寺内薄伽教藏殿右侧梁下题记为辽重熙七年(1038年)建,较辽史所记又早24年。从文献以及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看,应为辽代作品。

1930年梁思成所摄的华严寺大雄宝殿

在辽统和年间(983—1012),辽圣宗为加强其统治,降旨全国尊崇佛法,大力建造佛寺,抄刻经藏。道宗皇帝还亲自撰写《华严经随品赞》十卷,使佛教尤其是华严宗因此而大为盛行。华严寺便是华严宗盛行的必然产物。当时在大同,除这座华严寺外,大同东关和口泉镇还另有两座华严寺,只是其规模逊色许多。据《辽史·道宗纪》记载:“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年)耶律洪基巡视西京,令建华严寺”,后扩建寺院及附属建筑,增建南北阁、东西廊、宝塔、斋堂、影堂、厨库及陀罗尼经幢等,盛极一时。《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九记载:“北阁下铜石像数尊,其中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余皆巾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此时的华严寺,不仅仅是拜佛念经和储藏经书的敕建寺院,而且是“奉安(辽)诸帝石像、铜像”,具有辽代皇室祖庙的性质,所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华丽,气势雄伟壮观,颇具皇室风范。

整饰后的华严寺大雄宝殿

整饰后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入西京大同,戰争的烽火使华严寺遭受池鱼之殃。这组雄伟壮丽的建筑群,除仅存薄伽教藏殿、斋堂、影堂和宝塔外,其它建筑,如大雄宝殿等,都毁于兵火。现存于薄伽教藏殿内的金大定二年(1162年)《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真实记录了当年华严寺被烧毁的景况:“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而这5座建筑保存至今的只有经藏,即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 到金代,大同仍为西京。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僧人通悟大师等人对华严寺的残缺部分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现在的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就是当年在被烧毁的辽代建筑旧址上重新修建的,距今已有870多年。当时除了重建寺院外,僧人慈慧大师还将失散大半的经卷,按照辽藏目录,经过三年的访查和征集,一一补齐。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建,华严寺规模虽然比之于辽代清宁年间的盛况逊色许多,但仍然不失为北方名寺巨刹。 金末元初,华严寺军民杂居,稍显荒凉没落。元武宗至大年间,慧明大师再次重修。 据元至正十年(1350年)《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记载:“大殿、方丈、厨库、堂寮,朽者新之,废者兴之,残者成之,有同创建, 本寺教藏零落甚多,或写、或补,并令周足,金铺佛焰,丹漆门楹,供设俨然,粹容赫焕。香灯灿列、钟鼓一新……又於市面创建浴室、药局、塌房及赁住房廊近百余间。”这是辽金以来华严寺第二次大规模的修治与复兴。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元朝末年,战争烽火又使华严寺遭受到严重破坏。据明代《大同县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华严寺被没收为官产,改大雄宝殿为大有仓,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才得以恢复。宣德、景泰年间,四川的了然禅师到大同说法,见华严寺十分衰败,发誓重修,于是便在全国各地云游化缘两年,重修了殿堂、佛像、壁画及其它一些建筑。现大雄宝殿内的一些塑像、平棊、藻井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时寺院的规模虽然又小了许多,但仍可谓勃然中兴。 明成化、万历年间(1452—1620),华严寺一分为二,各开山门,成为隔墙相望的两组建筑——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上寺居西北,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寺偏东南,以薄伽教藏殿为主殿。

清顺治五年(1648年),大同的明朝守将姜瓖降清复叛,致使大同遭受屠城之祸,华严寺又一次重罹浩劫。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大同府上华严寺大殿暨添造禅堂廊庑记》载:“僧人化愚等人募修。遂兴土木之工,缺露者补葺完固,剥落者垩饰庄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文记载:“……自四十年起工建修金刚殿,五十年起盖天王殿,其高低皆与地平通中,新添暖阁抱厦……阙者补之,露者盖之,妆塑神像,彩画殿楹,朱绿鲜明,金青灿烂,至五十九年大殿完成而工告竣。”但是到了清末,连年战争又使这两组建筑创伤累累,破败不堪,日趋衰微,每况愈下。嘉庆、光绪及民国时期寺内虽各有修缮,但寺院规模日趋狭小,此时为华严寺衰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对华严寺进行维修保护,设立专门文物保护机构,修殿建舍,扩院筑路,植树种花,使其粹容赫焕,又获新生。文化部、山西省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勘查调研华严寺等大同古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华严寺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华严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所绘华严寺大雄宝殿渲染图

勘 查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到大同调查古建筑,首站就对华严寺进行了勘查测绘摄影,并撰写《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大雄宝殿)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自来外籍所载像片,仅收一部,未传真象,余辈遽窥全豹,不期同声惊讶,叹为巨构。殿之结构,依斗拱观之,尚保存金源旧状。”“(薄伽教藏)殿系辽华严寺之经藏,面阔五间,单檐歇山,极稳健洗炼之至。其内外檐斗梁柱之比例,权衡甚美,犹存唐建筑遗风,殿内又有庋藏经典之壁藏,与天宫楼阁,系海内孤品,为治营造法式小木作最重要之证物。”《报告》详细记述了华严寺的建造历史和寺内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等建筑物、构筑物的勘测成果,梁思成还亲自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并在《中国营造社汇刊》发表,华严寺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世人注目,历史价值享誉中外,被称为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为追思和缅怀这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感受他对民族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的情怀,2011年9月,大同市建成全国唯一的梁思成纪念馆,以感谢他当年用文字和图照为大同古城留下宝贵历史档案资料,古城才得以重建,古建筑华严寺才可以以原貌与世人再次相见。

1985年,大同市土木建筑学会、市文化局和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勘测组,在柴泽俊、田金德、员海瑞的主持下,对华严寺大雄宝殿进行了再次测绘,重点对该殿建筑结构和梁思成等人未进行勘测的平棊以上部分,进行了详细实测。实测根据相关档案文献和该寺碑文推断,华严寺兴建年代应在辽圣宗、兴宗之间(1004—1038),并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但随着时代变迁,寺院规模越来越小。

上华严寺内的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一是山门、过殿、南北厢房,另一是大雄宝殿、南北楼阁与厢房。大雄宝殿为上寺主殿,据寺内石碑记载,此殿始建于辽,金天眷三年至皇统四年(1140—1144)依旧址重建,现存主体结构仍保持了辽代建筑风格。“大雄”为释迦牟尼的德号,意思是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故名大雄。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高的台基上,殿前设月台,月台南北侧建有钟亭、鼓亭,月台前尽端建有面阔三间木牌枋,正面上书“灵鹫华台”,背面上书“梵官内院”。月台周围砌砖围栏,月台中央置辽大康二年(1076年)所造高2.8米的八角陀罗尼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所铸高3.5米的铸铁焚香炉。殿内存明代木雕像、彩塑、木结构楼阁模型和清代壁画、彩绘等珍贵文物。大雄宝殿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规模最大的佛殿。殿顶为灰布瓦,单檐五脊顶,檐高9.5米,出檐3.6米,正脊高1.5米,两端琉璃鸱吻高4.5米,造形古朴,色泽艳丽,为金代遗物。殿顶筒瓦长0.8米,重达27公斤。大殿外檐当心间悬挂“大雄宝殿”“调御丈夫”木匾,出檐深远,举折平缓,结构稳固,外观典雅古朴,气势雄浑。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所绘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正立面图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阁楼立面图

下华严寺也由两进院落组成,东院以木构山门、天王殿、两层南北厢房等为主;西院以薄伽教藏殿、南北配殿、砖雕山门等建筑为主。薄伽教藏殿是下寺主殿,据殿内梁架下墨书“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玖月甲午朔月十五日戊申时建”的题记,大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薄伽” 是梵语,译为“世尊”,意思是佛有万德,于世独尊,教藏是指佛教经典,薄伽教藏殿就是佛教藏经的殿堂。 薄伽教藏殿建于3米高的台基上,殿前设宽大月台。月台上南北两侧建钟亭、鼓亭,均为六角攒尖顶。月台前尽端建木牌枋,石勾阑围绕殿与月台四周,殿檐下当心间悬挂匾“薄伽教藏殿”,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大殿面阔五间25.65米,进深八椽20.1米,面积516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琉璃吻高3米,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明显,使大殿四角向上飞扬,美观而超俗,犹存唐代遗风。 殿内中央设砖佛坛高0.7米,平面呈凹字形,四壁除门窗外,沿壁排列重楼式木构壁藏38 间。壁藏阁楼分上下二层,下层设束腰须弥座和经橱,上层平座上设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拱达18种之多。由于殿后壁当心间为了通风和光照开有明窗,致使两边的壁藏断开,聪明的设计者充分地运用力学原理,在其间搭建一座弧形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五间,不仅将经橱和佛龛结合为一体,在保留其使用性的同时,更增显其美,而且還烘托出了“天宫楼阁”的凌空高悬气势。此壁藏阁楼规制严谨,雕造精绝,玲珑剔透,为国内孤品。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后惊叹不已,赞誉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这样描述:“殿内沿左右及后墙皆置经橱,立于须弥坐上,橱上出腰檐,上为楼阁形制佛龛。全部佛龛之建筑部分,为当时建筑之真实小模型,即《营造法式》所谓天宫楼阁壁藏者,足为研究汉时建筑形制之借鉴。”

抢 修

由于古建筑本身材料(木、砖、瓦)的属性、大自然(地震、风雨、雷电及季节交替等)及人为的破坏(战争、拆改)等因素,再加上年久失修,1993年上华严寺大雄宝殿部分殿顶先后两次塌落约60平方米,大同市人民政府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护,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立即进行残损勘察,并制定修缮保护设计方案。经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局、财政部等部门多次实地考察、技术论证,1997年5月,大同市政府成立华严寺修缮委员会,确定由省古建筑研究所实施局部落架大修。工程于2001年10月竣工,历时4年半,中央、省、市三级政府投资1380万元,用工108700个,消耗木材1130立方米,砖瓦194万块,石材174立方米,白灰400吨,水泥284吨,沙土2900立方米,钢材37.7吨,油漆、颜料、酒精等16700公斤。

华严寺平面布置图

此次修缮的主要内容一是加固基础,精砌墙体;二是整修补配木质构件;三是精修殿顶;四是修复、加固并复位壁画;五是保护彩画、油饰作旧;六是翻新月台。修缮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恢复原貌”的文物修复最高原则,危者持之、颠者扶之、缺者补之、露者覆之、朽者剔补之,摧则树、酥则整、裂者固、涣者则换,沿袭古代建筑修缮的传统方法,使用传统材料进行修葺,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工程竣工验收组组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评审组组长罗哲文评价说:华严寺修复工程严格遵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存了原来的构件、原来的工艺,是古建(保护)工程中的精品工程。

2008年,中共大同市委、市人民政府基于名城复兴和古城保护的整体思路开展了以华严寺、善化寺等为核心的大规模古建保护与修复工程,拆迁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重建配殿与山门,建设华严寺辽金文化博物馆,完整地再现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风貌,让华严寺这座千年古刹得以异彩重放。

猜你喜欢

梁思成建筑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梁思成分羊肉,不搞特殊化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梁思成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