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做有深度价值的媒体
2016-02-11杨俊明
杨俊明
(作者单位:曲靖电视台)
向死而生
——做有深度价值的媒体
杨俊明
(作者单位:曲靖电视台)
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地方传统媒体生存状况堪忧。地方传统媒体只有发掘自身深度价值,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向死而生。
地方传媒现状;深度;广度;温度
1 从一则“喜讯”说起
当前不少地方媒体正处于生死线上,2016年末国内新闻界突然传出一则“喜讯”: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发文明确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的财政支持(详见《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财政支持的通知》)。
财政“包办”地方媒体,看似危机得到解决,但包得了一时包得了长久么?打铁要靠自身硬,官媒若不自强,迟早要被媒体大变革的时代潮所淘汰。为什么?笔者以为,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媒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家对传媒业的政策也会逐步发生变化。现行的中央、省、市、县“四级电视”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巨大变革及行业逐步市场化,四级办台的体制弊端逐渐突显: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频道同质化严重,以及知识产权遭受践踏等。因此,“四级电视”体系格局或发生动摇并不是危言耸听。
2 新媒体冲击下的地方传统媒体
2014年,移动互联网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飞跃期,地方传统媒体的形势却每况愈下。有报告显示,2014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1 500亿元,首次超越电视广告总量;2015年,电视广告投放总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预示着电视媒体的经营压力在逐渐增大(《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2015年9月1日,国家施行史上最严厉的新《广告法》,正式宣告过去传统媒体严重依赖的医疗药品“问题广告”彻底终结,这对国内众多传统媒体来说,无疑一下剥夺了它们1/3甚至1/2的特殊经济来源。地方传统媒体被裹挟进入了一个残酷的大洗牌、大变局时代,至此,媒体广告收入急剧出现断崖式下滑,不少纸媒停刊停薪,不少电视台开始着手裁人减薪,大量专业人才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流离彷徨。
3 地方传统媒体节目现状堪忧,继续堕落必将万劫不复
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传统电视的观众(居家式观众为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分化,新生代流向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电视收视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见表1)
表1 2015上半年电视媒体市场基本数据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选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自由选择正逐渐打破昔日垄断的大门。传统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日积月累愈发积重难返:重复制播,人浮于事,自制节目薄弱,电视剧购买力不足,新闻监督弱化,节目品位不高,二类广告泛滥,公信力不强,收视严重下滑等,地方传统媒体已被堕入了生死存亡的窘境。节目内容是传统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本土市场成为了本土媒体最后的“一亩三分地”。本土市场是现如今地方传统媒体维持生存的底线,媒体必须加深忧患意识,主动创新视听内容,打造内容优势,对频道频率、精彩节目、精品栏目、主持人、名记者和时段等进行包装宣传,大力提升媒体注意力、影响力,在“内容为王”的理念基础上,全力做有深度价值的媒体。在危机重重的地方,传统媒体如果继续甘于堕落,随波逐流,不远的将来必将注定万劫不复。
4 向死而生,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践证明,无论是何种传播媒介,何种传播方式,那些直指人心、关注生存的优秀内容,是人类传播的永恒主题。因此,传统媒体只有发掘自身深度价值,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向死而生。
媒体的深度价值在哪里?笔者以为,在于媒体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4.1 媒体的深度
媒体的深度具体体现在深度报道上。深度报道相对于“新、快、短、实”为特点的消息类新闻而言,是基于表面上的简单事实和原始现象而展开的集中、专门的报道。2002年,湖北沙市发生5万多公斤牛奶倒进农田做肥料事件,湖北日报记者在通过调查采访后,写出了荆州市奶农“倒奶事件”解读之《沙市奶农见识市场残酷,5万公斤鲜奶倒进农田》《一堂生动的经济课》《亟待研究的“有效供给”》《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面对无序市场的困惑》等系列深度报道,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热烈讨论和关注。
世界是混沌的,非线性的,事物总有别人不可预见的混沌所在。就像在这个世上,即便任何再健康不过的人,其脑电图和心脏跳动也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对于这一点,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者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极限,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在罗生门中,人们看到的一个简单事实,事实上却往往是疑窦丛生的,最后人们虽然没有找到真相,但还是承认有一个真相存在。
深度报道力图最大限度地揭示事物的立体面、隐秘面,力图抓住冰山一角,极力使最终真相浮出水面。深度报道总是力图接近事物的真实性。从外表掘进向内核,从个体延拓向整体,通过充分的不停追问,最终力图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住事实的真实面貌。看过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执导的电影《十二怒汉》,就知道它实际上就是一部起初聚讼纷纭而通过深度报道式的追问探寻最终厘清真相的经典之作:法庭上,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决定他命运的是由十二个来自不同职业和阶层的陪审团员的意见。当十二人走进审议室时,每个人都自以为握有真理。但通过争论,有些人认识到,他刚才错了,他刚才并不握有真理。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而已,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最后,通过各种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和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凶手无罪!
从《十二怒汉》这部百看不厌的经典,笔者感受到报道深度是区分媒体记者水平高下的一把尺子。深度报道历来是媒体和记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面对重重疑点,记者需要条分缕析,多方验证,查清真伪。记者要敢于坚守常识,敢于质疑权威,能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深度报道震撼人的力量就在于层层剖析新闻事件深层的真实。因为在深层的真实当中,事物现象的多样性、矛盾的复杂性、影响的广泛性、意义的重要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种信息在逻辑上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受众既看到了事物的现象,又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理解了事物的意义,从而很容易产生共鸣。
针对记者而言,深度报道要体现专业度和新颖角度。
一是深度报道要体现专业度。新闻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学科领域,同时,各个学科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新闻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其专业技能水平,绝不仅仅表现在行文有据和采写技巧上,还更多体现在记者的思维能力及其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上。新闻记者的专业度还体现在宏大叙事能力和深层追问的韧劲上,以及对事实的中性立场,避免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善于观察,勤于思索,深入调查,把握全局。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要具备展开深度报道的素养。在我国,一些主要媒体对新闻报道也有同样的要求:报道不仅要新,而且要深,要有跟踪报道,要有深度分析,要有背景交代,要有发展预测。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界涌现出如《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鲁布革冲击》《命运备忘录》《金三角的呼唤》等脍炙人口的深度报道名篇,至今还能让人感觉得到一股磅礴之气扑面而来,给人的思想和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
二是深度报道要体现新颖角度。善于换位观察、思考问题,关照事物的不同层面与事态的多元化,避免线性、静态、平面、片面、非此即彼的直观思维,要从多维角度分析、验证事实。学会立体构思,找出内在联系,厘清错综复杂的人与人、物与物关系,紧扣并厘清主要、次要、内在和外在等诸多矛盾,评述事实要综合考虑时代因素、地域因素、文化因素及其他特情因素,要从复杂深邃的人性深度和广度体察对象。在多元化传播的今天,“独家新闻”已不复存在,媒体只有拼角度、拼视野、拼价值,才能使新闻独具魅力。
4.2 媒体的广度
媒体的触须要触及大众民生,涉及面要广,要讲究贴近性、真实性、鲜活度、关怀度。美国主流新闻界认为新闻工作者有两个角色:一是维护公众知情权,二是监视社会。尤其是监视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调查、披露“政界、商界和社会其他领域内不为公众所知的事实”(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媒体关注民生要以“主流媒体,百姓情怀”为职责,把民生新闻栏目化、常态化,更多聚焦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关注普通人生活、生存、生计和生命,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他们嘘寒问暖、知冷知热。
4.3 媒体的温度
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记者要体现合格的政治道德修养、作风修养,要有新闻理想和人文情怀,坚守职业操守,不苟且,不为强权所服,不与世俗随波逐流,讲究实事求是,切忌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笔者非常认同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郭超人所说:“新闻工作者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职业,记者的笔是很重的,记者的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的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的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人文温度不仅涉及新闻从业者自身的素质问题,也直接决定了其新闻作品所传递的价值取向,甚至影响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声誉,乃至整个新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杨俊明(1973-),男,云南嵩明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