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党员干部进行经济新常态教育的意义和着力点
2016-02-11范会勋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范会勋(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论对党员干部进行经济新常态教育的意义和着力点
范会勋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给党员干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教育要在客观认识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经济新常态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着力强化党员干部教育中科学发展观、创新意识与能力、理想信念、依法治国和廉洁自律等内容。
关键词:党员干部教育;经济新常态;意义;着力点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之后,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时期中国经济形势。同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九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和论述,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客观把握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不断推动适应新常态的思维方式转变,在实际行动上顺势而为,引领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新形势下的新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对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客观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是当下中国经常出现的高频热词。全面客观认识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
(一)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状态的客观判断
(二)新常态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使用“新常态”一词以后,国内学者多种诠释,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似乎较倾向于把经济“新常态”刻画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低成本发展等美好状态,大有为“新常态”叫好之意。然而,这却严重偏离了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使用“新常态”的本意。从他使用新常态的语境来看,其本意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面临相当多的困难,鼓励大家要有信心,并非是说中国经济已进入了“理想状态”。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可以说是喜忧掺半,甚至是喜少忧多,这就很容易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增强信心,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新的机遇。一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变慢,但经济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二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四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简政放权将为市场释放更多活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从国际看,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一是经济增速换挡的挑战。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这种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以往持续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素逐渐减弱或消失,如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学习型技术进步等,结构性加速因素变成减速因素。二是结构升级的挑战。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发展前景会更加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增速都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同时,经济结构升级的空间尚很大,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明显落后。以往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发展的产业面临生存问题的挑战,由结构升级所引起的镇痛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三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挑战。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将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动力源将更加多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创新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困难重重,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会长期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的理想还有较大差距。依靠大力发展“互联网+”提升创新空间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不可一蹴而就,创新驱动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教育、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为前提和依托。四是环境资源的挑战。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持续发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五是社会转型的挑战。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贫富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等等。以上各种挑战都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三)新常态需要主动地从动态中加以把握
新常态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事物所处的比较稳定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这并非意味着新常态就是固定不变的一种态势,新常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存在一定幅度起伏波动和一定程度变化的动态,它会随着时间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在常态存在的时期内,每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一成不变,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和变化,只是基本特征差不多而已。因此,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认真观察其变化和发展,在动态中把握其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态势,一种趋势,它尚在演进和形成之中,而不是自然而然就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新常态,特别是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的展现,都需要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影响新常态的诸多因素,新常态形成的诸多条件,都需要我们去甄别,努力趋利避害,利用和发挥好有利因素,消除或改变不利因素,为新常态的形成创造必要条件。另外,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保持中高速的发展速度也需要加倍努力。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都需要系统有效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得以实现。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排除各方面的阻力,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新常态需要我们在动态中把握,不断创造条件,促使其向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四)新常态的经济必然产生新常态的政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新常态虽然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描述,但新常态的经济走向,必然要求其在政治上有所表现。“经济新常态必然要与政治新常态结伴同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相应地在政治理论和政治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安排。首先,在继承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础上,在弘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确立“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新理念,更好地解决了官民关系问题。其次,在接续前期依法治国这一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新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方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再次,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清洁党的队伍。在反腐败方面一改以往“运动反腐”的老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加快反腐败国家立法,重视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同步建设,逐步形成“制度反腐”,让反腐败常态化,对腐败现象重拳出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最后,在总结政协会议和社会协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概念,树立全新的民主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对于民主问题的发言权。
二、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所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直接贯彻者与执行者,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中坚力量,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方面要走在最前列。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当前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
结论:C、D泊位靠泊5000DWT油船时,A、B泊位可靠泊2000DWT及以下吨级杂货船,5000DWT及3000DWT杂货船不能在A、B泊位进行靠泊作业。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的这段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全面阐述。党要保持“先进性”,做好“三个先锋队”,实现“三个代表”,就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其先导、先锋、榜样和模范的作用。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就是当代中国的最新时代特征,把握新常态才能真正把握当代中国的时代脉搏,广大党员干部务必加强新常态学习,认真领会中国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用新的认识和理念指导实践行动,努力推动新常态向更加有利和合理的方向发展,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在新的形势下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始终做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所谓学习型政党,就是指能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机制、方法,使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从而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的政党。一方面,党员干部加强新常态学习是贯彻执行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需要。经济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只有正确认识新常态,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适应新常态,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进而起到引领新常态发展巨大作用。另一个方面,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党同时也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存在着能力不足的危险。有些党员干部只顾忙着工作应酬,不善于学习,不愿学习,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党的执政方式相应发生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加强新常态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人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的发展。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提出的战略举措,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保障。“四个全面”交相呼应,浑然天成,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对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深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和统筹能力。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加强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认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进而适应新常态,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战略思维和新形势下的统筹能力,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引领新常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做出应有贡献。
三、新常态下党员干部教育的着力点
认识新常态,有利于把握党员干部教育的新形势。而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领会经济社会新常态对党员干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的着力点。
(一)强化科学发展观教育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降速提质增效,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发展动力更为多元、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不能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效益,不能不顾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不能单靠出口和投资推动,不能撇开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而单兵突进。而所有的一切,其理论与实践都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契合。所以,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把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放在经济新常态中加以理解体会,认识经济新常态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自觉习惯于“调结构、降速度、提质量”发展新模式。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的统筹意识和大局观念,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自身干工作、做事业。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牢固树立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理念,告别传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把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新的执政方式,充分运用到具体执法和决策中去,真正在引领新常态发展的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
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原来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外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等基本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素红利”正逐步丧失,同时,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小,技术进步也由学习型向创新性转变。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前中国的最强音。然而,新常态下经济动力的转化,“双创”工作的推进,都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都需要付出人的主观的努力,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社会引领作用。从总体上看,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总体上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弱化,安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的新能力,出现了能力恐慌,严重影响着党员干部对新常态的驾驭能力。因此,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必须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
(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党历来都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第一位,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于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新常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中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新常态下,对党员干部工作要实效、要信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应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因为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能否引领新常态的基本政治保障。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支撑,就没有党员干部踏实干事的思想基础。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宗旨意识淡薄,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可以想象,对党和国家前途没有信心的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在新常态下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更谈不上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因此,新常态下,更应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断筑牢党员干部引领新常态的思想基础。
(四)强化依法治国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新常态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依法治国,党员干部是关键,党员干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必然要在法治思维下进行。党员干部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决策、推进工作。首先,要把宪法和法律列入教育学习的必修课程,同时注重选取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等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党员干部把学法、懂法培养成职业习惯,为依法执政打下基础。其次,要把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党员干部在熟知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遵守“立法先行”原则,坚决做到依法执政,在行使决策、审批等权力时,开展必要的法律咨询,善于听取法学专家的意见建议,确保依法行使权力,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治思维下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健康发展。
(五)强化廉政自律教育
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道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重要使命的客观需要。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调结构、提质量、转方式,意味着党和国家将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发展任务将更为繁重。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刑可上常委,同时加强党规党纪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反腐倡廉日益常态化的今天,党员干部教育应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十八大以来典型的腐败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还要加强党员干部对党内法规、党员干部纪律检查条例等相关反腐制度的学习,明确边界,守住为官执政的底线。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态势,经济新常态给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带来重大变化,自然也对党员干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新常态”,仍是强大外力束缚下的被动“新常态”,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新常态”内化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政治信念和社会风俗,内化为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自觉。要实现这一目标,党员干部新常态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杨,张晓晶.论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7.
[2]许耀桐.习式政治新常态六大鲜明特征[J].人民论坛,2015(2):14.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责编:许淑贤)
〔作者简介〕范会勋(1974-),男,洛阳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是洛阳理工学院2015年党建研究课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研究”(编号:2015036)的最终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6)02 - 0021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