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文化之路

2016-02-11李孝敏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一带一路发展

李孝敏



“一带一路”文化之路

李孝敏

摘要:“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和平之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明确文化在“一带一路”格局中的战略价值维度。盘活文化资源,扩大开放,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对外传播,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新的号角。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指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是国家的灵魂,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让中国的声音被世界听到,也要让中国的元素成为世界共同的记忆。文化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共同记忆和符号,是促进东西方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是古丝绸之路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独特作用。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团体的交流交往,夯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推动和促进实现沿线各国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一、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价值考量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自古有之,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中最早提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自公元前114年~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1]在书中称为“Seidenstrassen”,英文将其译成“Silk Road”,中文译成“丝绸之路”。据我国历史记载,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有了一条以古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狭义的丝绸之路是专指汉唐时期西运的途径,自长安经过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通线的总称”。[2]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开通,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一直是连接东西方交通和贸易的重要走廊,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传播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中国看到了西方五彩斑斓的世界。“一带一路”最引人注目的,不仅在于它的运输功用,这项功用的发挥在缺乏国际机制和组织框架的情况下延续了较长时间;还在于它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并扩大了跨国商贸活动和跨种族文化交流。

(一)文化拓展了“一带一路”战略内涵

文化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前置的一个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带一路”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应对新常态的一个战略架构。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产业是融合性战略产业,是“一带一路”格局中重要的战略基础,因而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需求。

文化及其产业具有高度密集、经济的高附加值、社会的高度关联,生态的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我国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文化及其产业是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与抓手,其战略意义不亚于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因而文化及其产业拓展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与视角,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

(二)文化促进了民心相通

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在“一带一路”格局中,五大文明交汇(华夏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基于不同的民族与文化特性,培育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整合,并使之能够有效地流动与充满活力,才能有效地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融合、共同发展。让不同的文化彰显吸引力,促进了区域间的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自由地往来,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乃至“一带一路”战略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包括知识、技术、信息等文化资本和文化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态。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的流动、融合、共生与竞争,多渠道的双边或是多边合作,才能形成共识,达成认同,共同打造文化互认、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产业互容的利益共同体。

(三)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国形象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是人们披荆斩棘、冒着生命危险一步步走出来的,丝路贸易除了有形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还有无形的产品,如先进的思想、理念、制度、价值观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决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游离于“一带一路”战略之外。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带一路”格局中文化产业拓展战略并产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的基本前提。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彰显对不同历史文明的尊重,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自信与勇气。基于文化共识的战略认同、广泛合作交流的国际形象的构建、增强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赢得话语权与影响力。

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文化先行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失衡

“一带一路”覆盖了我国“内陆腹地”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统计,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从2010年的69.12上升至2015年的73.65,全国前10名的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四川、湖南和河北。不论是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还是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和产业驱动力指数,全国前10名的省市中有一半以上位于东部地区。从均衡度来看,变异系数是衡量各个观测变量之间均衡程度的数值,变异系数越小说明越均衡,短板越少。2010年至2013年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2014年至2015年有小幅上升。由于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东部地区沿海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架构中的 “开放重地”,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国际拓展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二)文化产业供给侧有待调整

“软件故障”较多,精品文化“内核”缺失。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达,凭借的是个性化内容、高科技呈现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优质的内容供给,正如英国外交官所说:“没有莎士比亚,再好的运营成绩也不值得夸赞”。精品文化不足、草根文化创作量少、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仍然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拓展的最主要瓶颈。“硬件错位”,重复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因同质化重复建设、研发活力不强,长期依靠当地政府“输血”,生存举步维艰。“系统失灵”,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文化数量上持续增长,文化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在质上的内涵式科学、有序发展不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对外开放和“四个全面”布局的需要,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未能体现出相应的地位。

(三)文化出口总额比重较小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逾1.3万户国有文化企业稳健发展,但仍处于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出口总额比重较小,拓展数量不足,缺乏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文化强国理应是文化贸易大国,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出口总额逐渐增大,发展速度较快,但相对落后于国内其他产业国际贸易份额。2014年上半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包括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印刷品、声像制品和中国特色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98亿美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7.3%,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仅占同期货物贸易总额的0.5%。而文化服务出口的金额更低,仅能占到文化出口的1/5。

(四)文化产业外向度较低

文化产业拓展的方向比较集中和单一,空间覆盖率比较低,文化产业在国际合作体系中处于低端,文化贸易外向度低。一是我国文化市场的内容开放度总体不足,二是文化创造力不足,三是国有文化企业的外向型能力较弱。文化金融现状不容乐观,文化产业投融资面临着投入不足、投融资效率低、投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急需突破无形资产评估和债券融资模式。“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出口上国际竞争力仍不足,2013年国有企业的文化产品出口负增长近20%,同期其他类型企业则增长超过50%,相比之下,文化企业主力军在文化贸易上并不给力。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着如何适应国际市场的问题”。[3]

三、文化先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要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文化搭台,经济也要唱戏。要与沿线沿途各国齐心协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一带一路”成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之路,使“一带一路”成为走向和平、走向发展、走向共赢的通途。

(一)加快供给侧调整,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供给侧调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转型升级的方向。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文化供给对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文化产业迈向高端水平,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供给能力。提升我国文化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能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和水平,提高文化供给效率,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加快形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融合的互利制度供给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鼓励增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增加启迪心智、陶冶心性、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型文化消费品,避免文化产品同质化倾向,积极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价值、艺术品位,更新产品开发的理念、创意、内容,通过精耕细作,寻求突破,创造产业价值,走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强文化供给的有效性,创造和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以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为支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优势互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增强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提质升级的新业态,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盘活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上还很不够。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必须紧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把我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文化引领催生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模式。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双边或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不断建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利益、共识推动的文化平台,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与产业发展优势。

运用“互联网+”思维,嵌入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升文化共识。打造“文化+”的创新特色平台,文化与科技融合,把文化的基因植入中国制造其他产品中,增加产品的内涵;把文化的理念注入其他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加速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内核和文化支撑,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文化+”与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跨界融合,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由独唱到合唱。

(三)打造中国品牌,彰显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三个转变”,其中之一便是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文化产业的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其目标是逐步获取公众知晓、好感和认同,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差别利润。世界需要了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有必要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创造共鸣让中华文化赢得世界喝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掘民族文化的内核,创作一系列格调健康、题材贴切、内容丰富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产品,“中国梦”可成为很好的中国品牌,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读懂中国价值、分享中国梦,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所说:“当我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分享梦想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就会更有力量。”[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意识,明确文化企业品牌战略定位,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利用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创意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做好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引导文化企业学习、掌握和运用。通过行业的自我调节和约束,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以全球化的视野,培植中国文化品牌,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每个中国文化品牌都承载国家元素,蕴含着中国故事,诉说着中国价值,彰显中国精神。

(四)构建开放新格局,拓展发展空间

开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涉及构建文化发展的国际大格局,以开放理念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按照“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文化贸易网络,提高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通过以外推内,以大开放促深改革,将开放区域、开放领域率先探索的可复制与可推广制度体系,扩展到其他区域和领域,以此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入前行。

“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打造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7]上的共生、共存,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文明圈里和谐相处。同时,创新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方式,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原则,倡导开放式合作。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五)加强对外传播,凝心聚力

霍尔说:“文化是传播,传播也是文化。”[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周恩来曾说:“对外宣传把对国内的硬搬来对国外,不动脑筋,不管对象,人家需要什么不管,只管我们自己……对外既不要丧失原则,又要讲效果,有不同特点。”[9]“一带一路”格局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沿线国家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在历史、价值观、宗教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外传播,凝心聚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要紧抓传播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在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当下,创新文化传播机制,不仅要利用好传统媒体,而且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构建网络文化舆论场,健全文化传播阵地,传播正能量。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歪曲甚至妖魔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根据不同国家的受众调整传播策略,不断创新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强化文化传播理念,健全文化传播的制度保障,完善涉外文化传播的法律法规。通过有效传播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和国家形象的扭曲,夯实我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凡人.丝绸之路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8.

[2]张燕.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M].西安出版社,2010.7.

[3]文化贸易:2014喜与痛[N].中国文化报,2015-02-28(1).

[4][5]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N].人民日报,2015-10-28(3).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7]各美其美,美美与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8-12(1).

[8]邹赞.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理论和传媒[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12).

[9]贾明生.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原则[J].对外宣传参考,1990(11).

(责任编辑 丛文娟)

基金项目:2015年度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文化产业拓展研究”(15HZKT134)、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主流媒体中国梦镜像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14BGJ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孝敏,中共郑州市委党校、郑州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邮政编码 450042)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6)02-0107-0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一带一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