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悟新理念 探索新方法努力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在第六期省级递进培养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16-02-11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

范锐平



深悟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努力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在第六期省级递进培养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

范锐平

我省连续四年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充分体现省委对加强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考量。从干部成长规律看,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当前,面对新常态、新要求,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本领危机增加,这既有坚定政治信念、坚守战略定力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有适应环境变化、提升专业能力的方式方法问题。今天,我主要就“深悟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这个主题与大家交流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相结合,充分认识科学方法应对变革开创未来的重要价值

科学方法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桥”和“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我们躬逢的时代不仅处在发展转型、社会转型的转折期,同时也处在观念重塑、方式重塑的变革期。青年干部要跟上时代,必须重视方法的力量,充分认识科学方法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运用科学方法应对变革、开创未来。

第一,从历史意义看,科学方法释放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探寻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的进化史。科学方法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同时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伟大的精神导师,以人类精神和世界观的重塑,奠定了人类文明之后两千多年的走势。发端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培根、牛顿、达芬奇、伽利略等科学巨匠通过方法的变革认识世界,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文明的序幕。19世纪以来,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大推动了现代文明的新进程。科学方法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牵引力。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相继发生了以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革命,带动了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多次产业革命,催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重点的现代科学理论,促进了以科学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变革,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历史格局。科学方法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力。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而科学方法在“危”和“机”的相互转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裂变”作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出现的是经济加剧恶化、跌入低谷和发展迅速复苏、走向繁荣的不同结果。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金融治理和危机应对的方式迥异,我国经济“软着陆”与东南亚部分国家经济“硬着陆”形成了鲜明对照。抗击“非典”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倒逼了我国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和灾害救助防御体系建设步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引发了全球治理模式的反思和重塑,必将带来全球发展新一轮的制度变迁和方式变革。

第二,从理论意义看,科学方法蕴含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理力量。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科学方法之所以“科学”,关键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去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真理的力量,成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这来自于对时局时势的敏锐把握。科学方法的实践力量,首先体现为善于敏锐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引导人们审时度势、相机而行。美国紧紧把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与“势”,成为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领航者和最大获益者,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前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战略性误判,从而导致亡党亡国的颠覆性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正是由于党中央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战略判断,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缔造了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这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科学方法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对这种必然联系的把握和运用,使领导和工作更加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和预见性。春秋管仲重商兴贾、通货积财的“富国策”,战国商鞅内立法度、严明刑罚的“法治策”,秦国李冰因势利导、疏堵结合的“治水策”,三国诸葛亮审时度势、攻心为上的“审势策”,无不体现古人对治国安邦“道”和“术”的孜孜探求。这来自于对实践探索的总结凝炼。我们党从胜利走来,不仅靠决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还靠善于总结和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指导我们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论十大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等纲领性文献,有力地指导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凝练着我们党高超的领导韬略和政治智慧,是解决我国革命、建设和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第三,从时代意义看,科学方法关系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青年干部要清醒看到,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正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面旗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开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不仅是对我国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全新重构,也对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新常态的来临,意味着发展阶段的重大转折,要求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方法认识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一道“分水岭”,标志着我国发展开始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我们要以战略眼光、辩证思维和全新视角来看待新常态,既要看到新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状态,又要看到新常态是可以通过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推动发展的一次“蝶变”过程;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四降一升”的严峻挑战,又要看到“四个没有变”的有利条件;既要解决好新常态下“怎么看”的问题,更要解决好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做到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新理念的要求,意味着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方法引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深刻回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将引领我国发展的全局性深刻变革。从宏观层面看,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中观层面看,是实现经济管理主体职权定位科学化,重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微观层面看,是推动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专业化,重在形成与新理念相适应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新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坚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了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展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需要运用战略分析方法确定工作的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和推进方式;“四个全面”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需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善于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个全面”既有机联系又环环相扣,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方法,从实际出发一体贯彻、一体推进,谱写各项事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二、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断创新领导和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从理念到行动的重塑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从发展战略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更加紧要;从阶段目标看,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实施 “十三五”发展规划,提高组织领导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能力和水平尤为紧要;从现实问题看,党员干部素养能力适应的一面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在上升,解决不愿为、不会为、不善为、不作为的问题十分紧要。青年干部必须清醒把握形势变化和使命要求,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方法落实新理念、推动新发展,把真理的力量变为实践的力量。

第一,牢牢把握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坚决破除视野局限和惯性思维,更加注重观大势谋大势遵循规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个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手笔运筹国际国内大局,推动内政外交、国际地位和全球声望发生格局性变化,引发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制定全球治理规则逐步向西方国家和新兴国家共同主导的格局演进,中国正在从国际规则的跟跑者逐步向并行者、制定者的角色演进。世界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金融危机助推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的时代,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垂直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改变迹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后发赶超的群体性崛起,中国正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主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大数据运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日益兴起,而且带来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必将深远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格局。经济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可能也不会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L型增长阶段。

青年干部要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自觉破除眼光的局限性和思维的惯性,以国际视野、全球眼光观察问题、研究规律、推动发展。一要着眼战略全局专注发展定力。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始终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走引领新常态、贯彻新理念、落实新战略的发展新路,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二要着眼区域竞争厚植发展优势。抓住国家战略布局调整机遇重塑区域竞争力,敏锐把握“机会窗口”,把改革红利转化为走在新一轮发展前列的比较优势。抓住全面创新改革战略机遇重塑创新驱动力,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突破重点,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长远之策,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三要着眼时代潮流优化发展布局。主动抓住全球化这一时代潮流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这一时代机遇,充分利用四川独特的要素禀赋、市场潜力、建设能力和科教优势,向外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先进技术合作,向内加快高端切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提高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更高层次发展布局、更宽领域竞争合作的水平。

第二,牢牢把握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坚决破除速度情结和路径依赖,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创新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个最深远的战略判断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相继作出了“三期叠加”“九个趋势性变化”“十个更加注重”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特征。省委作出“六个基本特征”的科学判断,深刻阐述了四川发展所积蓄的重要动能和积极因素。从经济总量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过两个万亿大关,成为西部率先闯线3万亿的省份,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的75%,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步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均均量、显著提升运行质量成为主要任务。从区域分布看,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过千亿市(州)、过百亿县(市、区)分别达14个、110个,但经济区域级差明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构建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成为紧迫课题。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0.7%,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和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并存,企业产能过剩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并存,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从增长动力看,灾后重建政策刺激效应、高强度投资拉动增长效应、粗放型消耗资源透支发展效应均已难以为继,依靠结构优化释放新动能、依靠效率提高拓展新空间、依靠创新驱动培植新优势、依靠扩大需求引领新供给成为重中之重。

青年干部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决破除传统思维定势和发展惯性,坚定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努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一要从以发展速度论英雄向以发展质量效益论英雄转变。既要认识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符合发展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到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必须建立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基础之上,坚决改变过去唯GDP、片面追求速度的粗放增长方式,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二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最核心的是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大科技创新为牵引,推动创新能力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最关键的是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破解人才分布不适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高精尖人才结构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问题,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三要从鼓励率先发展向注重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着力推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着力推进四大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圈和增长极。着力推进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进程。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加快绿色生态向绿色业态转变,更好发挥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增值效应。

第三,牢牢把握经济地理的深刻变化,坚决破除区位制约和时空束缚,更加注重走出去真开放拓展空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个最宏大的时代手笔就是以国际眼光擘画对外对内开放大战略,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经济地理版图的调整。四川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加快实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从偏安一隅向融入全球的历史性跨越。止步于西部龙头的发展定式正在打破。四川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以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台阶、跃居全国第6位为标志,四川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西部龙头的发展定位也应向全国前列的战略取向转变,以更高远的目标、更宽阔的视野审视和谋划工作。止步于“蜀道难”的千古宿命正在打破。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破解了四川的区位劣势,全省已建成出川高速通道27条, “蓉欧快铁”、“中亚货运列车”、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进程改变了物理区位约束,电商的广泛运用突破了空间距离上的现实局限。止步于面向内陆的开放格局正在打破。北丝绸之路战略提升了西向开放的影响带动力,南丝绸之路战略加快了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进程,长江经济带战略拓展了沿江城市融入亚太经济圈的战略通道,四川未来的开放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青年干部要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观、落后的层级观、静止的区位观,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科学把握开放的向度、广度和限度,不断提升四川的市场影响力和经济覆盖面。一要以大格局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产业、企业、城市和人才“四个国际化”;主动对接国家内陆、沿江、沿边开放战略布局,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交流合作;主动运用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合作平台,大力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从根本上破除盆地意识和区域定位。二要以大通道拓展开放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方式的现代化,以大通道促大流通带大产业。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助力互联网在各领域的覆盖运用,构建高效、安全、顺畅的信息网络。大力推进能源网络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四川清洁能源富集的优势,加快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三要以大合作实现内外互利共赢。着力提升园区合作、展会论坛国际化程度,搭建具有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平台。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大幅度提升在全球范围集聚优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制度优势,全方位提升市场影响力和要素聚集力。

第四,牢牢把握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坚决破除过度干预和监管缺位,更加注重稳预期增信心科学管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个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是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四川的实践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共取消调整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30项、幅度达60%,省级及以上核准事项减少60%,保留政府定价项目缩减比例达80%以上,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格局加快形成,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性作用日益凸显。去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突破66万户、同比增长11.7%,新登记企业达17.7万户创历史新高,个体工商户首次突破300万户大关,呈现出总量大、发展快、活力强的特征,已成为四川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关键性作用日益凸显。全省从事科技创新高端人才达4万多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去年全省大学生实现创业人数比上年增长70%,省内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70%,科技经济贡献率达到50%,各类人才在市场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正成为引领四川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

青年干部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要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努力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发展的素养和能力。一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善于学习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和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注重形成给市场以稳定预期和长远信心的政策体系。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围绕挖掘市场消费潜力,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拉动力。围绕打破市场壁垒阻力,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要构建国际接轨的现代营商环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不可能再打造一般意义上的政策洼地,不可能再用拼资源、拼优惠等传统手段吸引外资,不可能再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引进项目,要更加注重打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产业入驻、企业落户的制度条件,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资本、人才、资源的汇集流动创造更有吸引力的社会生态。三要构建依法有效的科学调控机制。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方式,增强政策透明度、合法性和可预期性,区间调控要致力形成更加稳定的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定向调控要努力提高精确施策、精准发力的水平,相机调控要着力选择好政策时点、制定好政策预案、防范好政策风险,做到适度干预不盲目、依法管理不失序、科学调控不缺位。

第五,牢牢把握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坚决破除管控思维和简单粗放,更加注重聚共识得人心依法治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个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执政理念,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治理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四川就是一个中国的缩影,现代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十分突出。复杂性表现在:社会组织形态多元和阶层分化加剧。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已近400万个,新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人数超过15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479万人,基层社会面貌的改变对传统的社会动员方式和整合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艰巨性表现在: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和矛盾问题多发。因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失地失业等引发的民生诉求日益增多,因落实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引发的民主诉求日益增多,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等引发的权益诉求日益增多,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如期同步全面小康的任务尤为艰巨。紧迫性表现在: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和法治意识淡薄。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育程度还不相适应,不少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互交织,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创新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方法。

青年干部要主动顺应社会变革,加快形成与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要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既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又要通过社会治理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注重用服务引导的方式来赢得群众认可,用宣传发动的方式凝聚社会共识,用协商民主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二要把凝聚共识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治理首先要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引导社会思潮、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战略,必须注重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真正用中国梦唤醒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认同,扩大党和国家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三要把法治方式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必须坚持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用法治规范用权行为,用法治规范社会秩序,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领导经济工作,提高管理经济工作、社会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四要把民生改善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通过全力脱贫攻坚改善贫困群众生活,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共享,通过优化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第六,牢牢把握政治生态的深刻变化,坚决破除为官不为和权力任性,更加注重守规矩敢担当奋发有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个最鲜明的主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以党风带政风正民风,以党心聚人心得民心,拓展了管党治党的实践境界。省委坚决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推动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党的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格局。从严管党治党正向全面拓展、向基层延伸。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从作风建设到党的“五位一体”建设,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从严治党实现全覆盖、全方位。作风建设正向严处发力、向实处着力。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四风”问题一起抓,鲜明树立道德高线、纪律底线、制度红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忠诚干净担当正成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思想政治建设正向常态推进、向制度深化。党内教育向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转变,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党员干部思想“总开关”不断拧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明显增强,“三严三实”正转化为信仰的力量、纪律的力量、制度的力量。

青年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全面从严管党的紧迫性长期性,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当好从严管党治党的担当者、良好政治生态的维护者。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四为四不为”的问题。一要加强能力建设激发干部能作为。“不会为”实质是能力不足。要突出抓好专业化能力建设,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加快推动思想观念、能力素养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二要鲜明用人导向引领干部想作为。“不想为”实质是动力不足。要认真贯彻“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加快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及时调整不适宜、不胜任干部,让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三要创新方式方法引导干部善作为。“不善为”实质是方法不足。既要注重加强干部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学习培训,又要注重改进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把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把从严管理和关心激励结合起来,把向党的事业负责和向干部负责结合起来,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四要完善容错机制保护干部敢作为。“不敢为”实质是担当不足。要明确敢作为与乱作为的具体情形和政策界限,把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具体化,使勇于探索者卸下包袱,让改革创新者甩开膀子,为勇谋善为者撑腰壮胆,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相一致,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改进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一招

抓落实是决策的生命,体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省委把抓落实看得很重,东明书记在今年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深刻指出,抓落实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既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践行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战略、推动新发展,必须把抓落实摆在重中之重,从思想上提高愿抓落实的认知境界,从政治上锤炼敢抓落实的过硬素养,从行动上发扬真抓落实的务实作风,当好改革促进派、发展实干家。

第一,自觉把向中央和省委看齐作为抓落实的根本遵循。落实不力、落实不了、落实不好,既是各级干部面对新常态集中反映出的一个行为特征,也是影响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一个关键瓶颈。从深层次原因看,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缺乏看齐意识,缺乏抓落实的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和廉洁作风,没有真正做到向党中央看齐。看齐首先要见思想,保持抓落实的政治定力。始终把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必修课,深入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地与学习把握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结合起来,与学习把握“三大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脱贫攻坚、依法治省等重大部署贯通起来,从中领悟真理的力量、笃定崇高的信念、锤炼坚强的党性,真正把抓落实建立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看齐关键要见行动,强化抓落实的忠诚担当。看齐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达,止步于思想层面,最重要的是付诸到实践环节。要锤炼绝对忠诚、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定而不是迟疑地、全面而不是有选择地、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贯彻执行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做到中央和省委号召的坚决响应、中央和省委要求的坚决照办、中央和省委禁止的坚决不干,任何时候都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看齐务必要见作风,砥砺抓落实的严实精神。要保持一着不让的坚韧劲,越是任务繁重,越要忙而不乱、蹄疾步稳,一件一件抓实抓成,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要保持一马当先的拼搏劲,越是利益羁绊、矛盾复杂,越要勇于面对、敢于亮剑,决不能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地原地踏步;要保持一抓到底的认真劲,形成有部署、有督办、有跟踪、有问责的工作链条,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落实机制,把成效体现在落地生根上。

第二,自觉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放在抓落实的中心位置。新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多元、价值体系分化、利益诉求复杂,决定了这一轮改革发展凝聚社会认同的难度更大,这就要求不仅制定政策本身要科学民主,而且在政策的宣传贯彻过程中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使抓落实成为协调不同利益、增进各方认同的过程。要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是手段,目的是促进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给群众更有品质的幸福;厉行法治是手段,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是手段,目的是回应群众期盼、凝聚起最大公约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必须坚持抓落实目的和手段、方法和结果的辩证统一,避免本末倒置、南辕北辙。要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把正确的领导建立在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改革议题的确立要顺应群众意愿,改革政策的制定要集中群众智慧,改革措施的推进要吸收群众参与,改革成效的检验要接受群众监督,使改革既占据政治和伦理的制高点,同时也赢得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充分考虑地区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注重给各个地方留下改革发展的空间,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差异性,注重利益关联者在改革和布局调整中的诉求和感受,最大限度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兼顾和平衡;充分考虑干部能力素质的差异性,注重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干部对问题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使改革措施接地气、好操作、能落实。

第三,自觉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必须打破既定思维、既有格局、既得利益的现实阻力,实现“破”与“立”、“旧”与“新”的相互转化,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树立新的理念打破旧有思维阻力。旧有思维阻力是一种对过去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迷恋,要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开放度,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坚决调整、纠正、摒弃任何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努力在全社会强化思想认同,在各阶层强化价值认同,在各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认同,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和人心。要培植新的力量打破旧有格局阻力。改革要致力于通过利益的增长形成新的动力,增进好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让他们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维护好企业家的利益,激发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好创新人才的利益,使他们的知识价值、社会贡献得到合理回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要养成新的习惯打破旧有习惯阻力。旧有习惯阻力实质是一种行为惰性。要从重塑行为习惯做起,养成在纪律约束下工作的习惯,牢记党员角色、干部身份,把纪律刻印心中、挺在法前;养成按制度规则办事的习惯,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制度的敬畏和认同,从行动上养成依制而行的实践自觉,坚定维护制度的权威;养成在监督下用权的习惯,既要打破害怕监督的顾虑,又要克服无视监督的任性,变监督压力为动力,把监督责任当信任,做到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

第四,自觉把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作为抓落实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抓落实的责任和担当,就是要向加强党的领导聚焦聚力,使抓落实的过程成为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过程。要善于把政治引领和服务引导结合起来。突出党的工作政治属性,坚持寓政治功能于服务功能之中,在服务引导之中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先进性展现出来、把群众凝聚起来,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着力改进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构建新时期群众沟通话语体系,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更好地团结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要善于把政策目标和社会预期结合起来。宏观政策要善于把握消费和投资行为背后的市场预期和社会心理,考虑市场主体行为特点,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改革政策要善于把握企业和民众对未来增长的预期值,既重视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也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承受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善于把握各方面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民生预期,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有机统一。要善于把创造政绩与执政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政绩观,把政绩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追求个人升迁、一己之欲;把政绩的着力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形象工程;把政绩的落脚点放到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涸泽而渔,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人民检验的政绩。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党中央站高谋远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在凝聚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中国力量”,书写着新一场赶上时代的“中国答卷”。青年干部是最具有活力和希望的力量,要把信念和情怀根植于事业,把青春和热血凝结成奋斗,与时俱进树立思想理念、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能力素养,在治蜀兴川大业中担当进取、走在前列,奏响青年一代赶超时代的铿锵音符和壮丽乐章!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