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
2016-02-11白桂梅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白桂梅(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对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
白桂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伴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中村的改造和整体拆迁,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失地农民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生存权受到威胁,他们的社会保障成了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与城市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好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伴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2015年,启动了54个城中村的改造,建筑面积达1745平方米的整村拆除与同步建设,两年内将要完成85个村改造,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2020年左右完成170个城中村的全部改造。这表明,太原市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但与此相伴的是失地农民数量也在增加,这些失地农民的“户口”被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他们并不能享受到像城市人一样的完全“国民待遇”,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补贴等等。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充分认识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太原市征地补偿采取和全国大体一样的形式:现金补偿、留底安置、农转非安置、就业安置等等,由于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安置大都采用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生活习惯转变和生活观念等问题缺乏系统完善的考虑,导致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养老问题是失地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太原市失地农民除了有一部分依赖社区的发展,因地制宜,享有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区保障,比如入股分红等形式,而大多数失地农民因缺乏生存技术和社会保障而被城市边缘化,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后获得了征地补偿,但这相对于市场的物价位是十分低廉的。大批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城市并没有如此多的就业岗位提供给他们,如此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在相关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失控,进而产生社会动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非法侵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好失地农民的未来出路,确实保障其生计的可持续性,决不能因为拆迁、失去土地为生活所迫陷入贫困,或者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针对这部分群体,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必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祥和安定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是保持太原市社会和谐稳定的“托底”机制。马克思曾对英国“圈地运动”中导致的失地农民沦落为盗匪、乞丐的现象批判说:在这些人中,一部分人是习性所致,而最大多数人是由于环境的逼迫。在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注重失地农民合理的诉求,尽量防止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而使失地农民转化为流浪者、盗匪和乞丐。如果失地农民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到位,会对社会稳定构成相当大的压力。据统计,农民上访60%以上和土地有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不好,土地征收的越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也就越突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解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入手,从土地收益的分配、社会保障、就业、提高健康水平等入手,不要把“城市化”简单变成“征地化”。在加快太原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尽快确立共享、公平的价值理念与政策取向,尽快弥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如果失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不但难以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分享不到城市的文明成果,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完善和建立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问题,这是建设和谐太原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消灭城乡差别,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农民失地后如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意义重大,这不仅意味着失地农民个人可以变成工人阶级的一员,而且整个家庭都成为城里人,这就意味着生活、工作等国家都会有保障。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放大,大规模的征地扩张而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失地农民,众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非农领域工作。政府不可能再采取传统的做法和方式,把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都“包”下来,于是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工作无份、种田无地,生活无着的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在非农领域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医疗、养老、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权利问题。而我市目前所实施的各种社会保障有些还不包括因失地进入城市的农民。
社会保障体系本身不完善,农村基本上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仅有很小范围的城郊失地农民能享受到低保,尽管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很重视,但这是一笔很大的财政负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保障。所以,要消灭城乡差别,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就需要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容纳所有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法规,以保障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权益,系统保障农民在失地之后面临的各种风险,让广大农民心里得到安全,放心地离开土地到城市居住、学习、生活和就业,这非常有利于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加速太原市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在社会保障发展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逐步完善
在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不能只停留在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眼前问题上。目前,我市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又面临着供给侧的改革,这对于太原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失地农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地方政府为失地农民进行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城市生活、生产的宣传,促进了太原市失地农民就业,让其靠自身能力,自谋职业,靠其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但是由于没有把失地农民的养老与就业纳入制度安排,这样短期的措施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来说是很有限的,问题的关键是要为失地农民创造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政府在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应更多的体现互济观念和社会公平,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社会“减震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要充分发挥作用,以消除农民失地之后的顾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的安排上保证达到失地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失有所补,业有所就,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
(责编:许淑贤)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16)03-0073-02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白桂梅(1963-),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