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路径
2016-02-11牟新渝
牟新渝
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路径
牟新渝
农村说不上“繁荣”,却可以算是“平静”。而农村社会的平静和稳定得益于近几年来农村政策,国家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也与农民对社会环境的“超强忍耐力”直接相关,也包括农村老年人之内,尤其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带来的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村发展的乏力、农民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不知家庭子女将来如何安排养老,无奈、孤独、守望困扰着农村留守老人。
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是,“三农”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低、乡村社会生活方式改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滞后、伦理价值缺位、失地问题突出、农民工边缘化、老年社会组织发育薄弱等,应尽快从战略高度完善相关“三农”政策,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村社会问题,规避农村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风险,着力建立不分城乡、不分年龄、人人平等和
谐发展的新局面,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我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及其子女转变成城镇居民,农村留守老年人比例将持续上升,尤其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农村留守老年成为常态化,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从制度到实证给予回应。
二、当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主要困境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革命老区金寨,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精准扶贫也包括农村留守老人。现阶段农村留守老年人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盲点问题,本文对革命老区大别山金寨调研,进村入户,倾听意见,问卷调查,并就革命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况进行访谈。
一是农村留守老年家庭对土地经营的无力与无奈。农村老年留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原有耕地转为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林木,或将耕地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这是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无奈选择。老年人无力耕作或无力经营的农田,往往视之为鸡肋,特别是一些常年外出的家庭,更是将其长久闲置土地,农村留守老年人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经营,出现了“凑合式”“省事式”种地,有的耕地甚至被撂荒。在劳动力、技术、资金上投入都相对不足。老人看见又觉得可惜,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家庭氛围缺失,农村留守老人现象普遍。家庭氛围缺少原因就是子女外出务工或女儿外嫁成为留守老人。调查十户基本上是留守户空巢老人。他们现实生活的现状“门口拴着一条狗,家里只剩下二老口”。虽衣食无忧,但精神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缺少关心孝敬照料,老人孤独失落、寂寞、悲观,家庭氛围缺乏。若有老伴去逝,留下老人就更难以为继,农村留守老人“不求长寿,只求健康”。
三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在入户调研,发现老区农村老人带着孙辈在家,管护孙辈上学,生活责任重大。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几年或十几年,陪伴看护孙辈,老人自己身体垮了,爷辈尽了父辈职责;同时,孙辈自控能力差,让老人极度担心却无法管教,付出的辛劳比父辈更多,监护责任更大。
四是经济状况堪忧,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老区金寨县的农村老年人多集中在山区、库区、丘陵于一体的乡镇。人均不足一亩田,有的地区粮食根本不能自给自足。近十年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伐受控,农民收入少,挣钱的少,老年人收入低,老年人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增多。从调查看,村里劳动力外出务工占村劳动力60%~70%,老年人主要职责是看家护院,种田地,有的60岁甚至70岁的老年人,还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农村老人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收入一般。虽然农村建立了新农保制度,但养老金太低,一天也就是2.5元,老人抱怨农村养老保障标准低。老人缺少精神文化生活,有线电视尚未普及更谈不上数字电视;偏远的农村,上一个代销点或到镇上看病拿药,往返几十里山路,购物、拿药十分不便。
三、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路径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面临困难,首先是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登记机制,其次是增强村民敬老养老助老氛围,建立关爱服务机制,改善其生活质量。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社会、家庭、个人问题,现提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路径。
1. 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动态信息管理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对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庭已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分类管理,建立《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建档立卡指标体系》和《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使农村留守老年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养、居有所安。全面掌握留守老人所想所需,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乡(镇)、村台帐和县动态信息库。
2.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功能。完善老年人自治组织,为留守老人构筑“抱团取暖”的老年协会。如由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应加大村转移支付经费,明确规定是村老年人活动经费,成立老年人互助小组,自助而助,低龄帮助高龄,邻里帮助空巢老人,守望相助,邻里互助。使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家庭赡养纠纷,老年人维权,开展文体活动,帮种田地等。
3.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五好家庭”和“敬老好儿女、敬老好媳妇、敬老好女婿、敬老好贤孙”评选活动。进一步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常打电话回家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
4. 创新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关爱服务机制。模式为两个主导和四种帮扶(简称2+4模式)。两个主导:一是有条件村镇创办农村幸福院、村级互助幸福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可在幸福院实行全托或半托服务。二是建立村级农村留守老人关爱驿站。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对愿意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四种帮扶模式,其做法:第一,建立农村留守老人联系机制。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分散照料服务缺乏的情况,村里给每位留守老人都建立了联系人。第二,村老年协会成员联系几位留守老人,做到每星期上门探望留守老人一次,了解家庭情况,帮助老人排忧解难。同时,还要求留守老人子女为老人配备应用手机或家里安装电话,遇事联系。第三,通过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低龄健康老人志愿帮扶队以及“一帮一”志愿者队伍,精准助老帮扶,实行定人、定时、定项服务。第四,建立邻里相助关系,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礼”与“让”是邻里关系的纽带,是邻里相助的灵魂,可以让彼此尊重和理解。让邻里与老人相处,使得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有人帮助。
5. 加大村级老年活动室建设。
农村留守老人,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以外没有任何娱乐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条件的村建立村老年活动室,开设村级老年学校,使广大农村老年人能接受到再教育,提高老年人自身生活能力,建设村民休闲娱乐场所,配置健身器材,丰富农村老年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