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化改革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2016-02-11刘尚希

中国发展观察 2016年13期
关键词:分权顶层社会化

刘尚希

以社会化改革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刘尚希

社会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但并没有真正引起重视。经济的新动能、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是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其实都与社会化改革有内在关联。没有社会化改革,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供需脱节不仅仅是经济自身的问题

讲到供给侧,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有效的供给,所以消费外流达到了上万亿的规模。如奶粉、电饭煲,甚至马桶盖,消费者都抢着买国外的,其途径是出境旅游购物或通过电商网购。这样的一些事例经过媒体放大以后,给人的印象是,我们的供给不少是无效供给。再加上传统产能普遍过剩,更是形成一种感觉,现在的问题都是供给的问题。

但这些供给方面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分析和研究的人不少,普遍的看法是经济自身的问题。没错,它确实是一个经济现象,不过从更深层次来观察,问题不仅仅在经济自身。消费者都希望买到有品质的、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可问题是这些东西怎么才能生产出来呢?是不是有了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相应的供给?其实,这是不确定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仅仅从经济本身难以找到答案,因为经济系统不是孤立的,都嵌入到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社会系统的深层影响。例如地球自成一个系统,但受太阳系这个更大系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根本性的、长期性的。

市场通过竞争有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但是仅仅靠市场竞争不会自发产生安全有效的供给。譬如说,政府的监管在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假冒伪劣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畅通无阻,那些有品质的、安全的供给从何产生?这样会产生一种逆向淘汰的结果,劣币驱逐良币,安全有效的供给就会严重不足。

任何一个做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会嵌入到一定社会环境之中。作为社会的人,应当是讲良心、讲道德的,如果他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人,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这时你能指望有安全有品质的供给吗?在社会约束、法律约束都很弱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纯粹的市场竞争,既不会自动产生道德和良心来约束,也不会自动产生规则、标准和法律。所以,真正安全有效的供给既来源于市场竞争本身,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社会对市场的约束,以及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仅仅靠市场,不会产生安全有效的供给,也无法解决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很显然,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里,“社会”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文化、社会事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但现在看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前的改革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我曾经说过,当前的改革有点像在冰上开车,存在打滑空转的现象,就是说改革难以真正落地。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自然也在其中。这是为什么?尽管原因很多很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的顶层设计不到位。

各项改革都应回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实现改革的顶层设计到位呢?

首先,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这有两个方面很容易形成误区:一是“工程思维”。工程思维是以力学原理为基础的,其特点是确定性。任何工程设计都是以确定性——力学规律为前提的。而改革属于社会工程,是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其特点是不确定性。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找到像力学规律一样的确定性来支撑顶层设计。从理论上讲,改革失败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工程失败的概率。所以,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能有像盖房子那样的工程思维。二是上层设计等于顶层设计。这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关键在于是不是从整体来考虑。顶层设计的真正内涵是:整体设计+上层设计。没有整体思维的顶层设计将会使改革碎片化,导致改革难以落地。

其次,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总目标。只有回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上来,我们才能把现有的五花八门的改革理出一个头绪。改革,既要问题导向,也要目标导向,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如果只有问题导向,改革就会陷入碎片化,就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总目标,简化地说,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意味着新时期的改革是国家治理的改革,国家治理的改革也就是要重塑一个新的国家治理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当前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要重构生产关系以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隆国强主任在刚才发言中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脚长大了,但是鞋子还是以前的,大脚穿一双小鞋走路,会很别扭,走不快,也走不稳,我们要打造一双新鞋,这双新鞋就是一个新的国家治理结构。问题是,国家治理结构究竟是什么呢?这要具体化,不能停留在一个抽象概念上。

从整体出发,重塑国家治理结构

国家治理结构有三个基本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维度的改革进行了将近40年,至今还没有完成。第二个维度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提出但这一维度的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是在没有整体设计的情况下,从各个侧面在迂回地进行改革,譬如说科教文卫的改革,就是在各个领域去分别实施的。第三个维度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三个维度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治理结构,不同的国家治理结构实际上体现在这三个维度的三个关系如何去处理,遵循何种原则。

在这三个维度关系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基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没理顺、没搞明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该如何去处理?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应当是分权改革。向市场分权,称之为市场化的改革,目的是构建经济的微观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经济组织是自治的。传统的国营企业不是自治自主的,而是依附于政府各个部门,市场化改革改变了这种状况。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需要分权改革,政府要向社会分权,构建社会的微观基础,形成社会自治,也就是要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组织。

社会化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短板

向市场分权和社会分权,用党的传统理论来解释的话,可以很好地进行表达,那就是群众路线。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走群众路线,在经济领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去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在社会领域同样也要走群众路线,向社会分权,形成社会自治,让社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在这个基础上,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社会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前面说的供给问题,如果以社会对市场形成有效的约束,如果企业家都有社会责任意识,在经济领域活动的各个主体都有一种职业良心、有做事的底线,供给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大大减少,老百姓各种各样的担忧、消费的外流也不至于像今天这么厉害。当然,消费的外流是很自然的,全球化了,会在旅游的时候买一些国外有特色的产品。但是像奶粉这种生活必需品普遍去买国外的,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的不信任,有一种不安全感才会导致这种局面。

很显然,这里有政府的问题,标准不合理,监管不到位,法治不健全;同样,社会自治也是不到位的,社会没起到约束市场的作用,不但没能为市场导航,反而导致市场侵蚀了社会。伦理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普遍缺失;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不讲诚信成了普遍现象。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缺失,就反映出社会发育严重滞后于市场化。缺乏社会约束的市场肯定是不健康的市场,是功能残缺的市场。创新意识不足,投机、泡沫、短期化等这些现象都是从中衍生出来的。

从中不难看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个维度的改革太弱,社会与市场的关系不正常,单兵突进的市场化改革也难以深化。从整体观察,各个维度的改革是相互关联的,在当今改革发展新阶段,再沿着过去改革的路径,主要在市场化改革上发力是不够的。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向社会分权的改革来深化向市场分权的改革,即以社会化改革来深化市场化改革,以社会化改革来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来重构国家治理结构。

以社会化改革来统揽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改革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的特征就是要求各个维度都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这种发展既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社会的发展。

我们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主要是在体魄上,像青少年一样,主要是“长个”了,而现在不仅需要强健的骨骼,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成熟的精神。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长个”的目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能满足于此,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的社会化改革,则要实现新的目标:长精神,以社会的发育来促进市场的健康,以社会理性来引领经济理性,以价值理性来引导工具理性。

在现有体制下,社会化改革包括两大块:一是体制内,涵盖各个领域的事业单位;另一块是体制外,涵盖各领域的民间社会组织。这类似于我们的企业,过去有大量国营企业,通过改革变为市场主体;同时,放开搞活,产生了大量民营企业。在社会领域也有国有事业单位,非国有的则被称之为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从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来看,既有事业单位,也有民办组织,如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影剧院、养老院等。对于体制内的社会化改革,集中体现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于体制外的社会化改革,则集中表现为放开搞活,减少管制。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构建社会微观基础,激活社会活力。

以政府与社会关系改革为主线的社会化改革,首先要突破的是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这跟当年的国营企业的改革是类似的。事业单位要变成独立的社会主体,而不是依附于政府的各个部门。只有这样,当前的科教文卫、科研院所的改革才有微观基础,有了微观基础,才能进一步深化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改革。构建社会微观基础,打造社会自治主体,这是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当前科教文卫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缺少整体设计;而之所以没有整体设计,则是因为缺了社会化改革这个抓手;之所以找不到这个抓手,则是因为没有着眼于微观基础的构建。

当然还要进一步放权,让民间社会组织充分发展起来,既可以办医院、也可以办学校、办慈善,还可以办行业协会等。这些民间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融合发展,就可形成现代社会事业制度。有了现代社会事业制度,再有完善的市场制度,两者匹配起来,中国的发展才能是完整的,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发展才能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中国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需要全面的、整体的改革,即构建一个新的国家治理结构。我们要以社会化改革来推动整个国家治理结构的系统性重塑,尽管经济的改革、市场化的改革并未完成,但当前迫切需要破题的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都应纳入这个维度来统筹考虑、整体设计。

实现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何而来?这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以及社会与市场关系的构建。在这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光靠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创新要靠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经济创新的上游,必须要有活力,唯有源头活水,创新驱动才能真正落地。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本文是作者6月25日在“国研智库论坛·2016中国资本峰会”上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发表前经作者审定。

猜你喜欢

分权顶层社会化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转型经济中的我国财政分权研究:方法、目标及其特征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