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平权
2016-02-11刘丽丽
刘丽丽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海外瞭望】
美国的教育平权
刘丽丽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平权运动(Affirmative Action,又译为“肯定性行动”)伴随着美国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而产生,是美国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任总统相继签署的对少数族裔、妇女、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在教育和就业方面进行优惠照顾的一系列总统法令及相关举措。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些平权法案遇到很多争议,并引起逆向歧视,导致了美国一些州逐渐废除了这一法案,并采取了一些替代性的措施,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
美国;教育;平权运动
美国平权运动是1960年代伴随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性解放等一连串运动而兴起的一项社会运动,1965年由民主党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发起,主张在大学招生、政府招标等情况下照顾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保障他们不会在教育及工作方面受到歧视及不公平对待。可以说,平权运动不仅强调种族平等,而且强调种族优先。平权运动伴随着美国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而产生,是民权运动的重要成果。
一、美国平权运动的产生
美国内战终结了奴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种族压迫。代替奴隶制的是合法种族隔离的吉姆·克罗时代。1828年美国剧作家赖斯创作了一个剧目,吉姆·克罗是剧中一个黑人角色的名字,后来逐渐变成贬抑黑人的称号和黑人遭受种族隔离的代名词。在内战结束之后一直到1965年,约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特别是南部诸州通过一系列法律,在公共场所对非洲裔美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施行种族隔离制,剥夺非洲裔美国人选举权等权利。而且,法律禁止南方的黑人进入白人专属的学校、医院、饭馆和厕所。这些法律被统称为“吉姆·克罗法”。吉姆克罗法,揭示了黑人民权运动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种族隔离制;二是黑人被剥夺选举权[1]。
1955年12月,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发生了一起联合抵制公车运动。在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蒙哥马利市5万名黑人团结一致,罢乘公共汽车达一年之久,终于迫使汽车公司取消种族隔离制。自此,民权运动迅速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运动。1963年8月28日,25万人(其中1/ 4为黑人)向华盛顿进军,要求就业、要求自由,要求平等的权利。就在这一天,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在演讲中,他提出了民权运动的六大目标,这些目标涵盖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黑人所应当取得的权利。他的演讲将民权运动推向了高潮。
民权运动产生的直接成果就是平权法案的产生。平权法案最早始于1961年肯尼迪总统的一个反对歧视的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雇佣少数族裔。后来经过几届政府的努力,“平权法案”演变为一系列旨在消减对社会机构中不同群体的歧视而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政策的总称。这些法案的初衷是消除历史上种族主义所犯下的错误,具体做法则是要求公立机构及政府供应商们,采取措施保证对少数族裔的录取或雇用。在教育方面,体现为许多大学使用了配额制度,让少数族裔得以按配额(不是
全靠成绩)进入公立大学。
平权法案是总统颁布的反对歧视的行政命令,它还需要在法律上进一步得到保障。1963年6月11日,肯尼迪总统发表有关公民权利的讲话,要求立法使所有美国人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以及投票等权利。一星期后,他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内容全面、影响深远的《民权法》,但遇到了重重阻力。不幸的是,11月肯尼迪总统不幸遇刺。他是美国历史上遇刺身亡的四位总统之一。1865年,林肯因为废除奴隶制被刺杀;而在约100年之后的1963年,肯尼迪总统因为要废除种族隔离而遇刺。由此可以看出,种族问题在美国社会中是非常棘手的政治问题。
临危受命的约翰逊总统进一步推进了平权运动。他认为,平权的原则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则,而应该解释成对黑人等少数族裔在就业和就学方面的优先考虑和优先机会。1964年6月,在约翰逊总统任内,国会通过并颁布了《民权法》。民权法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的种族歧视行为,结束了美国自建国以来长期的黑白种族隔离政策,被认为是人权进步的里程碑。
1965年6月,约翰逊总统在哈佛大学的著名演讲中对“平权法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你不能把一个才从很多年的手铐脚镣束缚中解救出来的人,立刻将他带到与别人并肩的起跑线上,对他说‘你可以和别人自由竞争’,并且相信这样做是绝对公平的。因为对于打开一道公平的大门,我们要做的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全体公民都能够从公平的大门下通过,那么所谓的公平,不只是权力和理论,更是事实和结果。”[2]
二、美国在教育上的平权
少数族裔通过《民权法》在法律上获得了享受平等权利的保障,然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必须借助良好的教育。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平权。大学实施教育平权的目的是想纠正过去的种族不公正,为全体学生营造一种包括不同种族、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观点的教育氛围,并帮助少数族裔在企业、政府、和专业领域成为领袖[3]。
在《民权法》颁布之后的几年中,作为民权运动的大本营,几乎所有著名的大学和专业学校都积极响应,发起主动招录少数族裔考生的计划,并考虑在招生过程中接受合格的黑人学生,即使他们比大多数的白人学生的成绩和考试分数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今美国社会中一些成功的少数族裔人士进入了美国著名大学。
尽管这种教育平权在一定的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诉讼。“平权法案”无论从它的持续时间还是实现方式上来看,都是美国当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法案,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独特的道德论争。白人也有穷人,亚裔也有穷人,东欧裔移民也有穷人。为什么阳光只沐浴黑人?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博文(WilliamG.Bowen)和前哈佛大学校长伯克(DerekBok)在他们的著作《河流的形状》(TheShapeofRiver)中,通过使用追踪数据,分析了从入学、学业成就、研究生专业教育直到就业等阶段平权法案的情况及其影响,他们把“平权法案”在高等教育中的推行,比喻为密西西比河的河水,充满了各种波折和转弯才流向大海。
支持者认为,大学通过基于“种族”的录取政策可以成功地提高以黑人为首的少数族裔的入学人数,以确保种族和文化多元性,有利于维护少数族裔和有色人种的利益,对于文化教育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为显著的意义。尽管黑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重大改善,但总的来说,黑人在美国仍然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黑人和白人之间在教育水平、平均工资、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此外,尽管公开的种族歧视已不常见,但白人种族主义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美国社会之中。因此,“平权法案”还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反对者则认为,该法案只是以肤色为依据,并不看重个人成绩。这项特殊照顾政策把以族裔和肤色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权利置于美国公民权利之上,损害了以勤奋努力和个人奋斗为基础的美国精神。“平权法案”实质上是反平权法案,是对白人的逆向歧视。这项政策不仅在入学和就业等人生大事上对白人极不公平,而且也容易使少数族裔滋长不劳而获和低人一等的观念。会使一些人平白无故受到补偿和照顾。
对“平权法案”不满的不仅是白人,而且包括一些少数族裔人士。一些成绩优异的少数族裔学生也加入了反对“平权法案”的行列。他们认为,自己完
1.2.3 泌尿系统感染 ①尿频尿急可伴有尿痛;②伴有下列症状之一:a.尿中血细胞升高≥10/HP;b.尿液连续两次培养出相同的病原菌。
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进入名校,不愿意被别人看作是被照顾的对象。身为黑人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董事康纳利(Ward Connerly)认为,这项政策中的一些特殊照顾措施,实际上等于公开宣布少数族裔无力与白人进行真枪实刀的竞争,只能靠族裔和肤色占尽先机,这实际上是对少数族裔的公开贬低[4]。少数族裔需要的是平等公正,而不是所谓的特殊照顾和优惠。在实践中,这项政策的受惠者也有限,只是为已经进入上流社会权势阶层的一小部份黑人和白人女性提供了进一步高升的特殊便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逆向歧视”已经成了平权运动最大的绊脚石。有些受害者甚至把大学告到了最高法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案例本质上都与平权法案的“逆向歧视”相关,但是最高法院对这些案例的判决却是反复不定的,就如同流淌的密西西比河,充满曲折。
三、美国教育平权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方面,从民权运动到现在,黑人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已大大增加。根据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05年,美国黑人大学毕业率已达到42%,但仍比美国白人62%的大学毕业率低20个百分点。2016年3月,美国教育信托基金会发布了一项报告,比较了450所高校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的毕业率。大部分学校少数族裔学生的毕业率都有所上升。其中,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非裔、拉丁裔、印第安裔学生的毕业率从2003年的69.4%上升到了2013年的74.1%。
其次,在政治经济方面,从全国看,已被选进国会和各市政府中担任公职的美国黑人共有四千五百人,比1954年的人数增加了四十五倍。在世界民族历史上,很少看到一个无权的少数民族能够像美国黑人二十五年来在政治上上升得那样快。1965-1995年的三十年间,美国黑人家庭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比例从18%上升到40%,在管理和技术领域中的就业率增加了两倍。截止到2009年,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黑人家庭已经占黑人家庭总数的47.7%[5]。
另一方面,由于平权法案的推行,美国教育领域的形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明显的不合理,美国的一些州开始禁止在公立大学推行“平权法案”。其中,加利福尼亚、华盛顿、密歇根、内布拉斯加、亚利桑那州、和奥克拉荷马州是通过公民投票来禁止的。在佛罗里达州,是通过州长杰布·布什发布行政命令禁止的。在新罕布什尔州,州议会通过法令,禁止在大学录取新生时考虑种族。
四、美国教育平权的新措施
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有8个州废除了平权法案。在废除平权法案之后,这些州的公立大学都纷纷尝试使用弱化种族因素的策略来实现文化多样性。
(一)前百分之十计划
通常来讲,美国的社区都是块状分布的,像一个巨大的沙拉盘,黑人有黑人的社区,拉丁裔有拉丁裔的社区,白人有白人的社区;自然的,黑人的孩子进入黑人社区的公立学校;拉丁裔的孩子进入拉丁裔社区的公立学校;白人的孩子进入白人社区的公立学校。当然,白人社区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资源肯定要好于其他社区的学校。这样,通过10%计划,教学质量不太好的公立学校的前10%的考生,尽管他们的成绩没有好学校的学生好,照样能够进入大学。
这些少数族裔的学生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能进入研究型的大学。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百分比计划在低收入和中产阶级学生校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百分比计划,更多来自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或4万美元至10万美元之间家庭的学生得到了录取。
(二)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并设立新的奖学金项目
大学在录取中还增加了对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考虑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单亲状态,社区人口,父母的教育水平,高中成绩等因素。例如,华盛顿大
学向申请者询问他们所面临的个人或家庭义务,是否是单亲家庭,父母的工作和收入状况等。
大学会为这些面临困难并成绩突出的考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首先,高等教育中的社会经济分层是在更大的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的直接后果。第二,政府应该激励高校提高社会经济的多样性。第三,政府应采取政策鼓励低收入学生申报重点高校。
经济资助是支持被录取后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一个关键措施。在学生们决定去哪所高校入读时,奖学金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一些州实施了新的奖学金政策,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支持,鼓励他们申请[7]。
(三)提高招生数量和支持力度,并降低对校友孩子的偏好
大学也加大了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支持力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绩好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知道他们能够选择名校,三分之二的学生甚至没有申报任何名牌大学。例如,佛罗里达大学,创建了一个特殊的计划来帮助第一代大学生,也就是他们是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鼓励他们申报。如果这些学生一旦被录取,就可以享受全额的奖学金并且没有贷款,并对他们实行特殊的指导方案。
由于一些名牌大学的校友一般都比较成功,而他们也乐于向母校捐款,所以有些大学偏好招收校友的孩子,这使那些富有的白人申请者获得益处。其实,这往往间接地损害了低收入申请者的入学机会。加利福尼亚大学,佐治亚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在取消了平权法案之后已经取消了优先录取校友的孩子的规则。
以上这些措施经过实践非常成功,这些经验表明在大学中构建新的种族多样性的道路是可行的。最高法院的裁决并不意味着平权法案的终止,而预示着新方法的产生。白人在加州全州人口的比例已接近50%,即将成为少数民族,白人已有同等权利要求“平权法案”政策的特殊照顾。美国社会将面临全新挑战。美国“平权法案”的存废之争仍旧令人纠结不已,因为这是一个平等和公平之间的矛盾问题——平等、公平是每个社会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但是绝对的平等和公平实在太难。美国的平权运动,不仅尚未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且路途漫漫,任重道远。
[1]关福艳.关注民权、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J].中国社会科学,2011,(5):17.
[2]LyndonB.Johnson.Public papers of the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5.VolumeII,entry 301. 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635-640.
[3]W.G.Bowen,D.Bok.The shape of the river: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considering race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dmission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98):7.
[4]Vincent,Norah.“The New Mathon Race”.The Village Voice.New York. March 28,2000.
[5]U.S.Census Bureau: Income,Poverty,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Consumer Income http://www.census.gov/prod/2010pubs/p60-238. pdf.
[6]Top 10% Scholarship Program,College for All Texans,http://www.collegefortexans.com/apps/ financialaid/tofa2.cfm?ID=385.
[7]Richard Kahlenberg.The Future of Affirmative Action[M].The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2014:12-18.
责任编辑:任芃朴
G57
A
1009-0169(2016)11-0035-04
刘丽丽(1970-),女,河北青县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外国语言与文化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美国社会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