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材于生活 讴歌真善美
——我的创作体会

2016-02-11蒋啸镝

文艺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婆婆创作

○ 蒋啸镝

取材于生活 讴歌真善美
——我的创作体会

○ 蒋啸镝

蒋啸镝1948年生于湖南衡阳。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美术系副主任、装潢系主任、工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教授。系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设计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长期致力于美术学和设计学教学、创作与研究。在中国画、年画、连环画、透视学与视觉传达设计等学科方面颇有建树。已出版《中国工笔画技法》《插图设计》《透视学》《字体设计》等八部著作。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在国家级艺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其艺术设计与美术作品多见诸于大型画册和专业学术刊物。参加过全国和国际性美展,并在省会长沙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亦有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曾担任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多次被聘为湖南省教师系列和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荣获曾宪梓全国教育基金奖及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系首届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人选。

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提到“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几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实践这一思想,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和陕北农民共同生产,一起生活,鱼水不分,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情节。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创作的中国画《同欢共乐》《延安新春》《毛主席和陕北农民》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画家曾一头扎进陕北长时间地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经过不断的加工、整理,进而升华,使之变得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在刘文西的笔下,毛泽东主席是那样的和蔼、亲切、那样的艰苦朴素、那样的平易近人。他没有把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而在民众的眼中,他固然是大家十分拥戴的领袖,但大家对他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亲而近之。你看那延安窑洞前,领袖站在台下与当地民众一块看秧歌表演;在田头地边,主席与农民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这些优秀作品实在感人之深,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广为流传,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刘文西先生是众多画家之一员,还有更多画家创作了不少可载入史册的优秀作品,至今熠熠生辉。

笔者也曾进行过一些工笔人物画创作,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对本人影响较深,从选材到创作完成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完成的。当然,本人的艺术修养、表现技巧远不如刘文西先生,但追求是执着的,态度是虚心的、认真的。

中国画《婆媳情》是本人1980年代初的作品,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谐善良的民族。他们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处处呈现欢乐、融洽的气象。看到这些情景,不由得我萌生了要创作一幅作品从正面去歌颂这种美德、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便趁着带学生到湘西苗寨写生的机会,走村串寨,深入到苗族同胞的各个家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他们拉家常,从中产生许多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需要讽刺、批评,更需要褒扬、歌颂。批评,可以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良现象的弊端、危害,使人们引起高度注意,从而痛改前非,弃恶从善。而歌颂则是对美好事物大加赞扬,以树立榜样,激励大家去学习,从而树良好风尚。这两者都好,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苗家在我的心目中美好的事物实在太多了:山美、水美、人更美;外表美、心灵美、家庭环境美、服装道具美……可谓美不胜收。这样美好的事物,怎么能不拿起画笔去热情歌颂?

在《婆媳情》这幅画里,我总共画了三个人物:婆婆、媳妇、小孙女。构图时,我把她们安排在同一堂屋之中,其环境选择了苗家特有的绣花帐檐床、小方桌、藤萝盆、竹背蒌,还有鸡群,以便强调苗寨的特点。加之每个人身上的衣着,服饰也都是苗族才有的。因此特色很突出。画面的中心思想是:媳妇孝敬婆婆,婆婆爱护媳妇、疼爱孙女,这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选取的情节是,年轻的媳妇刚从集市赶场回家,卖去一些土特产之后,换回了一些家常用品,而其中最为珍贵的物品就是那双棉布鞋。她一进家门,放下背篓就迫不及待地把这双鞋子拿了出来,让婆婆试穿。婆婆一边试鞋,一边开心地笑着,内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依偎在奶奶身边的小孙女也十分激动,手里拿着妈妈买来的“小人书”,眼睛注视妈妈给奶奶买的新棉鞋,脸上露出了可掬的笑容,从这笑容中,我们看到了她对奶奶的关心、尊敬、疼爱,也看到了她对妈妈的感激和赞许之情。而此时此刻的媳妇则是单腿跪地,一手拿着婆婆尚未试穿的另一只棉鞋,一手扶着膝盖,微微抬头,注视着婆婆,一副十分恭敬的姿态,眼里流露出十分得意的目光,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因为她的一份孝心,得到了婆婆的接收,得到了女儿的夸奖。鞋子虽小,情谊深长,怎么能不高兴呢?

画中除了表现儿媳孝敬婆婆之外,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即婆婆在家也不愿享清福,她主动承担了带孙女、绣花、补衣、喂鸡鸭的任务,让媳妇安心在外做事。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道具与人物的关系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婆婆坐在小桌子旁边,桌上的藤萝盆里盛着的小衣服、花带等物品会使人马上联想到,媳妇回家之前她正在忙着补衣、绣花;依偎在她身旁、与她形影不离的小孙女,肯定是她的“心头之肉”——由于她的特别呵护而健康成长的;那左下角的一群鸡,当然也离不开她的喂养。这里还可以看出,儿媳孝敬婆婆不是一时一事,婆婆关爱儿媳也是一贯如此的。俗话说“以心换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少的敬老,老的爱幼,大家都如此,社会必然和谐。

这幅画,本人以工笔重彩的形式来表现,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工笔重彩极富装饰性。苗族同胞十分爱美,从环境到道具,从铺盖到服饰……都饰有美丽的图案,用以点缀美好的生活,工笔重彩的装饰性正好与此相吻合。

2.工笔画线条可以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除了准确地表现装饰图案外,工笔画线条对人物形象的刻划更有独到之处。画中三个人物,有三种笑容:老太太开心的笑,儿媳妇内心的笑,小孙女天真的笑,无不通过细微变化的线条让其眉目传情,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中国工笔重彩画是中华民族绘画的典型代表,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好与此相协调,广大人民群众也更喜爱这种绘画形式。

这幅画,本人追求的是古朴、端庄的艺术效果,在注重装饰性的同时,还讲究一点厚重、沉稳。于是以墨为主,调剂了纷繁艳丽的各种图案色,使画面显得丰富而不花哨,沉着而不单调。画面背景是为突出人物服务的,我注重了它的层次关系,主次关系,运用了以淡衬浓、以疏托密或以密托疏的表现手法使主体人物较为突出。

此画创作完成之后,曾随着湖南工笔画赴京展出,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大众的认同,当时就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西藏日报》《广西日报》等多家报刊大幅面地刊登了。《中国青年报》还载文加以褒扬。尔后又有多家大型画册相继收录,并正式出版(此画原作被台湾一家画廊收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从这幅画的创作中,本人悟出了一些道理:

1.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光有好的构思不行,如不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画出来的作品肯定是概念化的,十分肤浅的,毫无生活气息,更谈不上生命力。

2.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家的必修课。任何优秀作品都不是坐在画室里凭空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要求作者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当中去,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但是,对体验生活的态度不一样,其收效则是截然不同的。不少画家也是年年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去作画,收集素材,画一点速写,拍一些照片,就是不愿意深入到民众当中去,如同旅游一样走马观花、猎奇而已,结果回来还是搞不出象样的作品。有的画家则不然,他能积极投身于人民之中,以小学生的身份向人民请教,虚心向他们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甚至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相处熟了,他们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心里话都会对你说,你会听到外面听不到的东西,看到外面看不到的东西。会从他们那里发现许多积极的、上进的,甚至内心深处的美好的东西。同时,他们也会甘心情愿地给你当模特,只要你的创作需要,他们都会满足你的,否则,你的要求会遭到他们婉言拒绝的。

3.细心观察生活,加强生活积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长期的事情,而观察生活、加强积累则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画家,画家看问题,非同寻常人。其一,对周围的事物要特别留意,特别关注。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一些很有成就的画家,哪里发生什么事情他都喜欢去看,不是看热闹,是看人群中各人对事态的态度,表情。泼妇骂街,他也看,看她无比冲动时的表情和体态特点,瞎子算命也看,酒鬼发酒疯也看……这一切都是他在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一些素材虽然一时不一定用得上,但到一定时候总会用得上的。本人30年前,在湘西吉首画了一张速写,没想到在今年却派上了用场。那是一幅用钢笔画的长卷式速写,把吉首河边吊脚楼较为详细地画了下来。以后就压在箱子里很少去管它。早些年,一场大火,把这吊脚楼全部烧掉了,于是就又时常把它翻出来看一看,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后来我儿子要搞一个砖雕壁画,题材是以湘西吊脚楼为主的旧时闹市,由于没有合适的资料,创作迟迟没能动手。当他跟我谈及此事时,我马上翻出此稿,并在此稿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成了一幅砖雕壁画,现已竣工,以照壁的形式永久置于张家界的民俗博物馆前,成为旅游点一个景观。

当然,画家要出好的作品,还不只是做到以上谈及的几个方面,还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有善于吸取别人长处的本领。总之,要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婆婆创作
蚜虫婆婆
Jazz
别把婆婆当成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如此婆婆
创作心得
献给婆婆
消闲(创作谈)
风婆婆来照相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