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
2016-02-10杜平
杜平
(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浙江嘉兴 314050)
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
杜平
(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浙江嘉兴 314050)
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小说《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解读者”阅读取向的小说,可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小说教学;教学内容;阅读取向
不同文体的阅读取向自然是不同的,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
一、小说的阅读取向
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1]166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都有探索新知的原始阅读欲望,“鉴赏者”的阅读取向在阅读时一般会关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重在自身的阅读感悟,或是情节,或是技巧,抑或是情感。“解读者”在此基础上会关注“为什么这么写”。“‘解读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1]167,读者以客观的视角看待文本,跳出自我看文本、看作者。
为了做好对小说阅读取向的判断,我们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角度出发,以《一滴眼泪换一点水》为例,看看小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一滴眼泪换一点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美与丑的看台”板块。编者是这样解释这个专题的:“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从编者的意图看,选择此文是为了突出强调“人性”“认识生活”“净化灵魂”“提升道德”。
《巴黎圣母院》是作家雨果在青年时期为了注解“命运”而作的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小说。他自己说,在研究圣母院的时候,在塔楼的暗角处,他发现了手刻的希腊字“命运”,于是开始了浪漫主义想象,希望寻求到“命运”二字的真正内涵。要想充分解读一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创造动机和写作背景是必要的。
要避免解读时的断章取义,就应由节选向原著拓展。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但他不是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在《巴黎圣母院》中,他着力表现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愚昧统治下的愚昧人心,表现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无力抗争的底层人民,满怀人道主义精神。作品贯穿了反神权、反封建的主题,因为神权残害善良,扼杀人性,王权同样残害善良,镇压人民,两者又相互勾结。他用浪漫主义手法昭示:一切受难者,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的照耀下,均将得救。从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教材文本的预读者。教师的解读对引导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解读是单一的,在“预设”学习中就无法把握更为丰富的“生成”,错失教育良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伽西莫多以“生平第一次流出的”“一大颗眼泪”喝到了那善与爱的“一滴水”,实际上就是用生命和尊严报答同情与怜悯,这是最朴素的人性。
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类小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小说是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情节、人物、环境固然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但并不就是小说本身。小说叙述的东西,不能只关注它所再现的东西(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再现这种东西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进入小说的人性世界,通过探究来挖掘文字背后的作家追求。
二、依据阅读取向确定教学内容及实践探索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同的阅读取向,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是不一样的。既然这篇文章适宜“解读者”取向,那么,我们就看看怎么帮助学生解读。
从人文主题看,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学生要理解抽象的人性,就要去分析具体的人,如文本中的“看客”“伽西莫多”,文本外的“雨果”“读者”,只有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性,才能让人性美丑更加鲜明而富有立体感。
从学习方式看,这一专题主要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讨认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不管问题是来自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教师预设生成,都应该围绕文本的核心思想。例如:爱斯梅拉达为何给伽西莫多喂水?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笔墨渲染刻画军警、观众与克洛德?为什么说伽西莫多滚出的一大颗眼泪“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等等。
依据“解读者”阅读取向,我们除了要通过阅读知道“写了什么”外,还应知道“怎么写的”。基于此,笔者在《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教学中确定了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雨果的作品亦是如此,他的人道主义追求在文中有充分体现。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流泪的原因和独眼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关注人性的美与丑,一起解读出文章的主题:歌颂人性中美好的同情心,批判冷漠邪恶的行为及肮脏丑恶的灵魂。
优秀的作家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那些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也是作家使用最多、最圆熟的方法,经典的小说是学习语言表现方法的最好的范例。因此说,小说的写作技法是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了一个细节——“人们看见”。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叙述视觉,其实正蕴含着作者对群众这一群体本身美丑对照的看法——在爱的感召下,群众可以由丑到美进行转化。
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是语言的不同存在形式,它们同属于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价值方能显现。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等候”“观赏”两个词,引导学生揣摩群众心理。这是两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词语,看似不经意,其实是抓住了关键。因为这两个词很传神地写出了围观群众的心态,为后文群众的转变作了铺垫。□◢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