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少肌症”吗
2016-02-10本刊资料室
你了解“少肌症”吗
当前,少肌症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一般60岁到70岁人群的发病率为5%~13%,80岁以上为11%~50%。该病的发病原因与活动减少、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减退、患慢性疾病、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治疗少肌症,因此,自我测查、自我调理、自我康复就成了预防和对抗这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少肌症
少肌症(Sarcopenia)首先由美国塔夫茨大学Irwin Rosenberg教授于1989年提出,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进行性的全身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的丢失,代谢能力下降以及脂肪增多等,伴随体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易跌倒,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升高。少肌症目前并不包括在疾病范畴内,而是一个老年综合征。
老年人出现少肌症的危害主要包括:①跌倒风险增加,患少肌症老年人中,39.0%的男性、30.6%的女性失去独立居住能力;②影响人体抗病能力和疾病恢复过程;③参与胰岛素抵抗和2TDM发病;④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关;⑤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致残率。
怎样自测是否出现少肌症
专家指出,诊断少肌症需要到医院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但其实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自测:
观察步态: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如果常规步速小于0.8米/秒,则应警惕少肌症。具体方法:用计步器或手机软件计算自己走100米所花的时间,然后计算出每秒的步速。
观察体重:65岁以上老年人,年体重下降5%时,应警惕。
观察肌群: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以为自己长得胖就一定与少肌症无缘。其实不然,这种情况其实有可能是更为隐性的肥胖型少肌症。这种少肌症的体现是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多。因此,在观察自己身体肌肉群的时候要留意,如果臀大肌变得扁平,小腿的腿围减少,握力下降,都能说明肌肉有所减少。此外,老年人若眼眶下陷、肩胛骨突出、拇指向手背并拢处的骨间肌变平,也都是肌肉流失的表征。女性双臂平展,大臂部有明显的皮肤松弛下垂,是肌肉衰减的典型征兆。
哪些因素会引起少肌症
临床上引起老年人少肌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营养的摄入不足和吸收障碍;②活动减少;③年龄相关的性激素水平改变、凋亡、线粒体功能异常;④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神经元丢失;⑤内分泌因素:皮质激素、生长因子(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甲状腺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⑥其他,如恶病质等。
少肌症有哪些防治方法
1.合理饮食。首先要调整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证每天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达1.2~1.5g/kg体重。除必要的鱼、肉、蛋、豆类外,每天要有一定量的乳类摄入,因为牛奶所含的优质蛋白质,具有维持人体体重的作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易被人体吸收的钙,是预防少肌症最理想的食物。保证每天喝250~500毫升牛奶。适当补充维生素D。
2.科学运动。运动可增加肌肉蛋白和糖原的贮备,加速骨骼肌的血液循环与代谢,增加骨骼肌的力量,延缓因骨骼肌衰老导致的机能下降,改善心血管的功能,调节大脑及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大脑反应敏捷,不易疲劳,还可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提高酶类的活性,减缓内分泌功能的减退。安排合理运动,每天要有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对身体功能均有益。但因过大的力量训练负荷也可增加老年人受伤的几率,诱发心血管病等危险,因此老年人力量训练的量和强度都应谨慎,应因人而异,科学运动。
3.服用药物。性激素(包括睾酮和雌激素)是最重要的干预骨骼肌衰老的药物之一。睾酮可促进肌肉合成,使肌肉力量明显提高;生长激素也是促进肌肉合成的重要激素。激素类药物改善少肌症的效果较明显,但因其副作用的危害也较大,故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口服肌酸可以改善老年人骨骼肌的功能,但其长期疗效尚不明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改善少肌症的作用机制不太清楚,可能与增加心输出量,改善骨骼肌血供有关。抗肌生成抑制素、雄激素受体调节剂等正在进行早期临床试验。
(本刊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