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地城镇化模式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2016-02-10吴迪

学术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化权重科技

吴迪

就地城镇化模式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吴迪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就地城镇化成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取向。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以其广义“三农学”新内涵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就地城镇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文章深入分析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现状及其进程中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引进高端产业和先进模式,以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传统农业产业化、工厂化和生态化;以特色农业产业园群体连片,实现就地城镇化。

新型农业科技;就地城镇化;就地居民化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道路上开始兴起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即“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民并没有迁移到其他地方,而是在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地区,完成了向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过去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走过了许多弯路,出现了众多的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全国范围内形成城市规模攀大心理,其结果是空城、死城频现,而农村也出现空心化、空巢化,导致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城镇化乱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城乡的协调发展。为此,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成为学界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于是“就地城镇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就地城镇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有关农业科技创新和城镇化的研究,众多学者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影响提升创新能力的因素及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RéjeanLandry等(2002)[1]对影响提升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随着就地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县(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地区创新环境的营建,而创新环境越来越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隐性资产。无形资产正成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巩固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MichaelFritsch等(2007)[2]认为高校的研发能力和区位分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LixinXu等(2013)[3]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支撑。

国内学者费孝通最早提出就地城镇化的实地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朱宇(2002)[4]提出“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乡村人口没有经过大规模的空间转移而实现向城镇转化。石忆邵(2013)[5]对人口就地就业的产业类型进行了分类。翁计传等(2011)[6]从我国乡村城镇化发展的角度研究人口就地迁移。祁新华等(2012)[7]、梁少民等(2013)[8]通过实例研究了具体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状况。卢红等(2014)[9]以甘肃省敦煌市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构建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型,分析推进人口就地迁移的影响因素、就业模式和居住模式。李强等(2015)[10]认为异地城镇化导致了“农民工”和“留守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依托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促进人口集聚,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村庄就地改造,探索就近就地城镇化模式。

总的来说,虽然有对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实现城镇化的现象、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但是关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就地城镇化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这些研究为基础,对就地城镇化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中国城镇化现状与就地城镇化的特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中国城镇化问题,强调了新型农业科技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人力资源、思想认识、资源限制等,我国就地城镇化还有诸多问题需要面对与解决。

(一)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1.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期。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一个著名的规律,即“S曲线”。S曲线中,两个拐点最为重要,它们分别位于30%和70%处。在曲线的两端,也就是在城镇化率低于30%和高于70%的阶段,城镇化速度较为缓慢。当城镇化率介于两者之间时,城镇化速度最快。从1949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每上升10%分别用了32年、16年、5年和7年。经过6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2015年城镇化率是56.8%。根据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来推算,在2030年左右我国将会达到S曲线的第二个拐点即70%,届时我国将会实现基本城镇化。

2.城乡双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我国目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包括城市经济部门和农村经济部门。而在城市经济部门中,又进一步分为正规部门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在农村经济部门中,又进一步分为传统经济部门和非农经济部门。确切地说,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属于四元结构,即城乡双二元结构。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将会出现。为了重新释放人口红利,我国进行户籍改革以及加速城镇化进程,可以促使四元结构向真正的单二元结构转变。

3.城镇化地区性差异明显。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同区域间有较大的差异,此外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地区性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东部地区,并且差距较大。归其原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就地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实践

1.就地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就地城镇化是指在以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为前提下,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开展现代产业化生产,完善综合功能的基础设施,发展公共社会事业,实现居住生活城市化。因此,就地城镇化具有以下特征:(1)城乡差异的平衡器。在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上实现的就地城镇化,可以实现消除城市与农村的非对称性,是实现城乡均衡的平衡器,实现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匹配和互补,缩小城乡差距。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11]。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村庄整治、集约利用土地、通过“脱农化”过程,使传统“三农”变成现代特色小镇。(2)克服异地城镇化困境。由于以“农”为特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克服了异地城镇化、大城市化模式,人口城镇化困境。由于原农民不具有城市生活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严重的不适应“大城市化”[12]。因此,为克服异地城镇化困境,采取就地城镇化模式,通过制度改革和权力保障,并且运用新型农业科技带动就地城镇化,实现当地农民工转身成为城镇居民,就业和收人、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直接当地化,从而避免了农民的城市社会融合难题,得到了共同的社会参与、交往和心理认同。

2.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实行就地城镇化,并且不少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国重庆和山东的一些城镇或农村已经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就地城镇化实践情况

三、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对就地城镇化的催生效应

(一)自然农业的生态化升级效应

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仅靠投入大量生产资源,实现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随着资源、环境等情况不容乐观,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利用技术创新来引领农业的发展。所以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转变的唯一途径,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带来培育良种的较快发展,可以帮助我国农民实现增收、确保农产品的大量供给以及农业生产能力的综合提升。比如一系列的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因此,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自然农业的生态化升级。

(二)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效应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并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收益,农民仅仅是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出去,没有实现它的产业化。而在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下,可以避免科技与经济生产脱离的现象。通过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无缝链接,可以解决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成为就地城镇化的启动效应

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将会启动自然农业的变革之路、启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革新之路、启动传统“三农”转型之路。因为它通过促进自然农业的生态化升级,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改善。加上它对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文化发展,由此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农民不再需要进入城市工作。

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就地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直观而具体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因子权重,以科学严谨的方式针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可以帮助决策者厘清复杂的指标系统,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决策者得出各变量的权重,找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决策者提供建议。

使用层次分析法时,需要按照不同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成不同的层次,通常将其分为三层:其中最高层为目标层A;中间层为准则层,包括政策因素、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3个指标;最底层为方案层。

因此,本文需要首先建立层次分析法所需的关键因素指标体系,基于前文所述,建立如表2所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因素指标。

表2 农业科技创新与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因素指标

层级分析法主要通过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进行定性分析,使用“1-9比率标度”量化各指标标准,通过量化数值组成判断矩阵再进行定量分析,参数意义如表3所示。

表3 判断矩阵标度与含义

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的方式得到指标权重,即可进行权重排序,从而获得权重分配数值,具体计算方式参考表4。

表4 样本矩阵

所以,由C1、C2、C3得到的计算矩阵为:

然后算出最大特征向量(该层权重),

因此,该层相对于上层的权重为0.556、0.320、0.124。

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各个指标间的权重,首先通过确立各指标的权重,利用评价指标因子集来计算各指标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就地城镇化模式指标体系。

(二)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影响因素指标权重分析

根据上文介绍的权重确定的方法,确定表1中各要素所占的权重。政策因素、行业因素、个人因素均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进程,并且对其影响程度相同,因此权重均为1/3。

政策因素中,政府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农村科技创新,例如税收优惠等对于科技创新推动就地城镇化显得异常重要,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使农民具有土地使用权,为就地城镇化发展提供土地资源,提供了物质保障。户口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农民在本地发展,缓解农村青年人大量涌入城市的状况。因此,政府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农村科技创新相对户口制度改革很重要,相对土地制度改革略为重要。因此,政策因素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政策因素各指标权重

行业因素中,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引进高科技企业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引进高科技产业,才能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入驻之后,接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可以使当地特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加快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则可早日推出创新成果,通过创新产出提供当地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工业园区,引进高科技企业比加快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略显重要,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也重要一些。因此,行业因素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6所示。

表6 行业因素各指标权重

根据表5以及表6,可以得出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就地城镇化模式中各关键要素的具体权重(见表7)。

表7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就地城镇化模式中各关键要素权重

通过表7可以看出,对个人的技能培训、推行鼓励农村科技创新政策、建立工业园区、引进高科技企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是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探索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影响因素。

五、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就地城镇化路径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异地城镇化催生了很多问题。农村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各种资源难以供应,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不改变这种城镇化方式,未来的城市发展令人担忧。为了解决异地城镇化产生的交通、人口、资源等问题,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就地城镇化,使农民在当地实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病”,同时还更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发展,通过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民又在自己家乡,有助于提高他们生活的满意度。因此,必须依靠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化,带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实现就地城镇化。根据层次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动新型农业科技与就地城镇化进程。

(一)推动传统自然农业的生态化升级——奠定就地城镇化的存在基础

实现传统种养到生物农业、产业(产供销、产学研政的完整产业链)、绿色、观光、人文结合。在较为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农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与支撑。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或文化氛围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农业科技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有了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农村可以实现以传统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及产业形态向现代化、产业化农业形态转变,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公司制农业转变。

(二)本土特色产业塑造就地城镇化品牌

各地区在利用新型农业科技推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需根据自身条件与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利用本土特色产业塑造就地城镇化品牌。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应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湖北堰河村利用本土的茶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现代产业特点的生态农业经济、具有文化寻根特点的乡村旅游经济和具有回归创业特点的打工经济。打造“文明新村、生态堰河”,在生产茶叶的同时,开办农家茶馆,发展旅游业。

(三)建立新型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与就地城镇化融合

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进程中,离不开新型农业科技的创新。为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可以通过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可以将现有企业集聚在一起,为企业之间技术分享、信息沟通提供平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城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降低农村企业创新的成本与风险,从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且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到产业园区,逐步扩大产业园区规模,为农村实现产业化发展、新型科技促进就地城镇化奠定基础。

[1]Réjean Landry,Nabil Amara,MoktarLamari.Does So-cialcapital Determ ine Innovation?To What Exten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2002(69).

[2]M ichael Fritsch,Viktor Slavtchev.Universities and In-novation in Space[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7(14).

[3]Lixin Xu,M in Cheng.A Study on Chinese Regional Scientific Innovation Efficiency w ith a Perspective of Synergy Degree[J].Technology and Investment,2013(4).

[4]朱宇.超越城乡二分法:对中国城乡人口划分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2(4).

[5]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33(7).

[6]翁计传,闫小培.中山市农村就地城镇化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2).

[7]祁新华,朱宇,周燕萍.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

[8]梁少民,张仲伍,邱士可.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及其对农户发展的影响——基于河南省鄢陵县山岗村和刘圪垱村的调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

[9]卢红,杨永春,王宏光,杨佩.农业与服务业协同推动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甘肃省敦煌市案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5).

[10]李强,陈振华,张莹.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5(1).

[11]焦晓云.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创新能力建设的提升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10).

[12]丁明磊,陈宝明,吴家喜.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

[责任编辑:刘烜显]

吴迪,许昌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河南许昌461000

F299.22

A

1004-4434(2016)11-0058-05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16240041048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产业集聚优化调整保障机制研究”(2016-GH-101)

猜你喜欢

城镇化权重科技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家乡的城镇化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