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机关,走进农村,锤炼党性
——山东牟平创新开展“青春走基层”活动启示录
2016-02-10梁兴英
文 | 梁兴英
走出机关,走进农村,锤炼党性
——山东牟平创新开展“青春走基层”活动启示录
文 | 梁兴英
青年干部,具备良好知识基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蕴含着干事创业的巨大能量。但同时也存在着多激情、欠理性,重理论、轻实践,好粗放、少严谨等 “短板”,概而言之,就是存在一些“不严不实”的问题。如何补齐“短板”,真正让“三严三实”成为青年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近期,团烟台山东牟平区委和区委党校联合举办了两期“青春走基层”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实效。活动的形式就是组织青年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农村,在完成“走进农家院”“体验农家活”“帮做农家饭”“学说农家话”“结识农家人”五项任务的过程中,上好“劳动课”“文化课”“干群课”“三农课”这四堂课,开辟了青年干部走进基层、了解基层、热爱基层的新路径,搭建青年干部走进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新平台,树立了青年干部接受党性教育、锤炼党性作风、加强党性修养的新举措。
“青春走基层”活动:开辟青年干部了解基层实际的新路径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青春走基层”活动把青年干部推到基层一线去“看、问、学、做”,在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开阔眼界、了解实际、提升格局。
“走进农家院”才能“看见农家人”。“青春走基层”严格保密工作,两期活动均采取现场抽签分发任务的形式,坚持“地点不提前准备、路线不提前安排、任务不提前透露”,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让青年干部走进真正的未知农家,看到最真实的农村、看见最真实的群众、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从而了解基层现状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活动中,很多久坐机关的青年干部第一次走进农民群众家中,来到群众的生活空间,第一次与农民群众近距离交流,获得了真实的感性认识。
“体验农家活”才能“体会农家难”。“青春走基层”积极将干群关系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让青年干部与农民群众在农村体力劳动中一起流汗、一起辛劳,使青年干部与农民群众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农民群众的不易。在牟平区龙泉镇河北崖村,许多青年干部第一次体会刨花生、掰玉米和给苹果摘袋的劳动强度,两个小时就个个汗流浃背、手掌起泡,在劳动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农民群众的不易,学会了换位思考。
“帮做农家饭”才能“感受农家情”。两期“青春走基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环节是中午只给每名青年干部5元钱,让青年干部到农民群众家中吃一顿饭,去拉近与农民群众之间最根本、最淳朴、最原始的关系。5元钱吃一顿饭表面看似简单,但是却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他们买肉包饺子,甚至炖上了预备过年的鱼,看到干部回到了和自己“一个锅摸勺子”的时代,怨气消了、牢骚没了,只剩下浓浓的鱼水深情;5元钱吃一顿饭程序并不复杂,但是让青年干部体会到自己吃的是群众的饭菜、靠的是群众的力量,但是做的却并不够多,于是他们帮助农民群众干农活、做家务、烧火做饭作为回报,并深刻理解了今后工作究竟应该“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层次问题。
“学说农家话”才能“听懂农家音”。“青春走基层”活动不断创造青年干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青年干部学着倾听农民群众的声音,学着用农民群众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在牟平区莒格庄镇姚家庄村,刚刚入职的青年干部分成10个组到60岁以上的老党员、老村民代表和老致富能手家里“听故事、学说话”,他们听到了最朴实的群众语言,掌握了最基本的沟通技巧,避免了干部与群众“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尴尬,打通了隔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通天塔”。
“结识农家人”才能“赢得农家心”。“青春走基层”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搭建青年干部与基层群众的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帮助青年干部了解农民群众、结识农民朋友,在了解农民群众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结识农民朋友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在活动结束时,青年干部纷纷与刚结识的基层群众互留联系方式,青年干部多了一群“老亲戚”,农民群众多了一群“贴心人”。
“青春走基层”活动:搭建青年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新平台
有多少能力,才能干多少工作;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青春走基层”不仅为青年干部打通了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也为青年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搭建了一个全面提升能力素质的新平台。
上好“劳动课”,做好“创业实干家”。群众看重的不是干部说了什么,而是干部做了多少。“青春走基层”首先让青年干部干起来,和群众肩并肩地干在一线、干在前面,既帮助群众减轻了农活的压力,又帮干部捡起了实干的法宝。活动中,很多干部体验到了靠劳动吃饭,靠实干赢尊重的快乐,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基层一线实打实的“干”,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创业实干家才是受欢迎的干部。
上好“文化课”,做好“乡愁传承人”。任何现象的形成都是经历了特定的阶段,每个群众的思想,都受知识结构和生长环境的影响。青年要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要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首先要了解基层农村的文化,要了解社情民意,才能做出科学决策。“青春走基层”活动,让青年干部学习基层文化、了解村俗民风,既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帮干部找到了打开群众心扉的钥匙。活动中,很多干部在学习基层文化中恍然大悟,提升了与群众说到一块去、想到一块去的能力。
上好“干群课”,做好“责任担当者”。责任是群众对干部最重的托付,担当是干部对群众最好的回报。“青春走基层”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干部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问题,又帮助青年干部树立问题导向,培养遇到问题不回避、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担当意识。活动中,青年干部在帮民解困中实现了自身价值,更把责任担当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举措。
上好“三农课”,做好“改革促进派”。充分调研是实事求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青年干部调研基层情况是“青春走基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将“青春走基层”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将活动成果转化到工作中去的关键环节,一群注重实干、了解民情、坚持问题导向的干部才能调研出基层的实际情况,才能根据调研做出正确的对策。青年干部现场建立了“青春走基层”微信群,活动全程采用微信方式下达任务、评分认定,不仅提高了活动效率,还打破空间限制,建立了线下与群众交流,线上与同事分享的新平台,使改革创新的气息充满田间地头。
“青春走基层”活动:引发青年干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启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好作风、好办法永远出在实践中。“青春走基层”只是在青年干部作风建设和党性教育的路径探索、平台建设上走出了一小步,还有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将在实践中探索。
党校姓党,宗旨意识和党性教育的旗帜不能丢。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1月23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发〔2015〕35号),提出把党校姓党原则贯彻到党校各项工作中,特别要求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团牟平区委与区委党校联合开展“青春走基层”活动,就是着眼于青年干部不缺新思想、熟悉新事物,最缺的就是党性教育、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这个基本事实。无论何时何地,宗旨意识和党性教育这面旗帜不能丢。“青春走基层”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开放式教学、潜入式教育的形式,让青年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的过程中明确一个党员干部应该为群众做什么,应该怎样和群众交流,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青春走基层”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党性教育和作风建设。活动中,没有人给大家念文件,但是大家都觉得很神圣;没有人给大家讲感情,但是大家和农民群众感觉很亲;没有给大家提要求,但是大家自己给自己提的要求更高。
从严治团,思想引导和青年引领的工作不能等。2015年7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表明新常态下党通过群团组织动员群众、整合社会的传统优势得到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也标志着群团组织应对社会变革的探索和努力将进入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与党对青年工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三峰叠加,社会结构性变革不断深入,利益取向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认识和认知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团的组织建设形态呈“倒金字塔形”,基层基础还很薄弱;团的工作中发挥青年主体作用和基层主动作用还不够;团的运行方式同青少年工作的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趋势还不相适应。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让群团改革抵达每个青年的身边,全面提高青年工作的“颜值”,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从严治团,及时担负起思想引导和青年引领的职责。团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服务党政大局,团结动员广大青年走在时代前列。团要以青年为中心,让青年当主角,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青年,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真正成为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
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问题导向的要求不能变。共青团淡化政治性就会迷失正确方向,缺乏先进性就难有吸引力凝聚力,没有群众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问题导向,才能找到服务中心和服务青年的最佳结合点。改革如果不针对具体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共青团目前存在的问题,实质是脱离群众的问题。群团改革的出发点,应该围绕“为了离青年更近一些”。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对共青团既是作风要求、更是本职回归,必须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在行动上真正落实与青年特别是普通青年的紧密联系,让青年群体在工作生活中会更多地“遇见”共青团,让共青团更主动、更高效地回应青年需求;要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植入共青团的精神基因,形成自觉、形成风气,成为每一名团干部思考和谋划工作的逻辑起点,让共青团更积极、更有效地引领青年思想。END
(作者系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