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意识: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与实践要求
2016-02-10管玄同徐冀宁
管玄同徐冀宁
(1.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核心意识: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与实践要求
管玄同1徐冀宁2
(1.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吉林长春130012;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核心意识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奋斗中形成的一种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所共有的特殊意识。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增强核心意识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
核心意识;习近平;领导核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党内文化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互相支撑、互为补充,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重要概括。这其中,核心意识的提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与实践要求。
一、核心意识是具有科学内涵的重要概念
核心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奋斗中形成的一种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所共有的特殊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核心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全党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和理直气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是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什么政治组织可以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可以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杜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这一核心意识,源自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作用与贡献的自信,更是执政条件下全党乃至全国人民需要牢固树立的。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到来,特别是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确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每一个“全面”都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无论具体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什么变化,全党的核心意识不能变,都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今天我们谈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锻造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二)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是党的领导核心
建立一个具有崇高威望的“领袖集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列宁曾经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4]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5]。这些无不说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内部必须具有一个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领袖群体,这样一个核心的存在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的建设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开展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中,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处于关键地位。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担负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方向、统筹协调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应对国内外重大矛盾风险的重要职责”[6]。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7]365这一论述是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常说,坚持“四个服从”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全党服从中央,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三)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中国的领导核心,“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国共产党;从中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指党的总书记,总书记是中央领导集体‘一班人’的班长,既是领路人,又是带头人”[8]。领导核心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构成了增强核心意识的三个主要指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7]310回顾党的历史,一个领导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集体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样,一个成熟的、有能力的中央都必然有一个领导核心。正是因为领导集体与领导核心之间存在这种相互关系,邓小平同志才说“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7]309。在90多年历史中,我们党先后产生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展现出了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敢于担当的执政品质,特别是处于总书记关键位置上的习近平同志,以“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9],表现出很强的治国理政核心能力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气魄,是党中央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阶段,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就会靠得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会靠得住。
二、增强核心意识的现实意义——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全党树立和增强核心意识,对于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将发挥巨大作用。可以说,增强核心意识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一)增强核心意识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的“王道”与铁的纪律的“霸道”凝聚在一起的。纪律建设的根本在于培育以纪律意识为核心的党内纪律文化,树立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八大前后查处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11]这一论述说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换言之,只有在增强政治意识上下功夫,才能消除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软”约束,可遵守可不遵守的错误观念。
作为政治意识的具体表现,核心意识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需要时刻绷紧的一根弦。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只有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核心意识,才能让党性修养随着党龄的增长而不断保持和加强。党的力量来自于党的各级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对于党的各级组织来说,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核心意识,才能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无论是党员还是党的组织,核心意识淡薄,都会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危害党的团结统一,最终损害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增强核心意识是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必将对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深刻而伟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历史法则,增强核心意识就是旨在为解决“中国问题”服务。
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提出“中央要有权威”的思想。他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7]277中央要有权威,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并对党的领导水平和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实现“五大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风反腐走向深入,实现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亦出现复杂变化。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必将面临很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考验。这就迫切要求全党切实增强核心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以党内团结带动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最大合力。
(三)增强核心意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同志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1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表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一个奋发有为的领导集团,没有一个信念坚定的最高领导者,就会把党和国家带入亡党亡国的境地。事实上,“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国家崛起过程中都有一个规律性前提:政治慢慢地权威化并形成治理或领导核心”[8]。提出增强核心意识,既是应对新的伟大斗争的需要,更有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量。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事实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的来说是好的,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乱局形成鲜明对比。这都得益于中国有一个共产党以及共产党有一个优秀的领导核心,得益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始终紧密团结在这样一个核心周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对实现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不断完善事关党的领导的各方面体制机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
三、增强核心意识有着明确的实践要求
核心意识是党内观念层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90多年光辉实践的重要精神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重大历史关头,强调增强核心意识以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和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增强核心意识,不仅需要内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归根到底,也只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才能真正增强核心意识。
(一)经常主动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居于灵魂与统帅地位,而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则是前两者的深化与具体表现,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二者之间也是内在相通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过:“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13]可以说,增强核心意识,就必须不断看齐;看齐,就必须要向核心看齐。
核心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向核心看齐,最基本的是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4],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党中央的治党理政,靠的就是提出和贯彻一套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江泽民同志指出:“维护核心要通过维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来体现。”[15]480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治党治国的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形成了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回答。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已经成为全党统一思想、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这些都是全党要主动看齐的标杆,是有偏差就要对照调整的标准。
(二)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
国内外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创造力,同时又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领导集体的权威和作用”[16]。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其中的成功也好、挫折也罢无不在证明这一点。事实也证明,与健康的党内文化相比,党内也确实存在一种亚文化。这种依靠小圈子生存的亚文化一旦形成发展,就会滋生大大小小的与党的原则不相容的潜规则,从而严重破坏正常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
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就是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时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定人的思想的差异性,也不是否定集体作用去搞个人崇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领导我们这么大一个党,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建设这么大一支军队,必须有一个团结统一的核心,这是一条历史规律。”“维护核心,就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突出哪一个个人”[15]479。全党增强核心意识,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需要,是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
(三)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具体化、程序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为观念层面的党内文化,核心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制度层面的保障。换句话说,增强核心意识,必须加强和完善制度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聚焦这个总目标,增强核心意识就会展现出其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党最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增强核心意识,是民主集中制的本质要求和思想支撑。党章对于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这也是增强核心意识需要深刻把握的重要准则。把民主集中制的要求落到实处,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领导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各项举措予以制度化,是增强核心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化、程序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后,如能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制度化,不断推动党的民主集中制具体化、程序化,全党核心意识必将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必将越来越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将获得更加坚实可靠的政治保证。
[1]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N].人民日报,2016-01-30.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3]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1-08.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6]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N].人民日报,2015-12-30.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大国治理与核心意识[J].人民论坛,2013,(25).
[9]周新民.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能力内涵[J].人民论坛,2016,(1).
[10]仲祖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J].求是,2015,(18).
[1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5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1.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7-298.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1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学习时报,2008-09-08.
责任编辑:孙静
D616
A
1009-0169(2016)09-0028-05
管玄同(1990-),男,安徽无为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徐冀宁(1987-),男,辽宁鞍山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和中共内蒙古地区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