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事务社工破解青少年成长难题
2016-02-10团常州市委
文 | 团常州市委
青少年事务社工破解青少年成长难题
文 | 团常州市委
共青团如何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近年来,团常州市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作为破解新难题的抓手,探索出新时期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条新途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试点运行,率先成立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
2013年11月,团常州市委在天宁区成立全省第一家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阳光天地”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中心在民政部门批准注册,运用社会化的管理思路和运作手段为6-25周岁社区重点青少年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务事务,并负责对本区域内所属青少年事务社工进行业务指导、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中心拥有3名青少年专职社工,社工督导4名,110名由公检法司、心理医生、高校教师等专业力量组成的兼职社工队伍。该中心为特殊青少年群体精心设计“青藤之家”青春期性教育、“青翼教室”四点课堂、“心灵之桥”心理健康服务、“小成说法”法制教育等特色服务项目,并组织专兼职社工队伍走进附近社区,开展心理行为、失学失业、网络成瘾等个案服务工作,帮扶教育重点青少年群体3000人次,建立重点青少年档案4350条,为青少年成长铺就一条“阳光之路”,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认可。
夯实基础,打造青少年事务社工“常州模式”
2014年,在试点基础上,团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常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队伍、组织、阵地、机制入手,推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四维矩阵”法,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立专兼职社工队伍。
以专职牵头、兼职支持的方式,形成一支“1+N”的社工队伍。在市本级和各辖市、区各聘一名专职社工,经费由团市委和辖市、区团委按6:4比例共同承担。组织动员公检法司、心理医生、高校教师等专业力量纳入兼职社工队伍,运用中立身份和专业素养优势,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进一步扩充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团市委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身份多次深入社区、街道了解青少年事务工作力量的需求,与综治办反复协商,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综治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综治青少年事务社工按照每个街道(镇)不少于1人的标准进行配备,并进驻同级政法综治中心工作。
二是成立骨干青年社会组织。
在市本级成立常州市“阳光伙伴”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青年家园”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两家骨干“民非”,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在各辖市、区相继成立武进区“青武家园”、金坛区“七彩天地”、溧阳市“红铃铛”、钟楼区“新枝”等青少年事务“民非”,形成市、区两级联动的格局。各“民非”组织通过深入社区、学校和家庭掌握青少年的动态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服务,成为全市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是打造重点服务阵地。建设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服务阵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按照市本级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模式,依托各辖市区的公用或闲置房产,建立区级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依托街道(乡镇)政法综治服务中心,建立青少年事务服务站;依托“青少年维权岗”等载体,建立青少年事务服务点。目前已建成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7家、青少年事务服务站21家、青少年事务服务点53家。
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纳入全市和谐社区(村)建设工作考评指标,采取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结合的方式,重点突出工作总量、工作成效、自身建设等,客观科学地评价社工的服务水准。
全面推进,实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阳光伙伴”计划
2014年以来,团常州市委在继续深化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四维矩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制定下发《关于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阳光伙伴”计划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进入街道和社区,开展标准化、菜单化、落地化服务,真正把实实在在的服务送到青少年身边。“阳光伙伴”计划被团中央、民政部列为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示范项目。
一是专业化建设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常州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围绕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进行研讨,提出将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纳入财政政府购买范畴,同时提出完善青少年事务社工激励保障措施,制定合理的薪酬、评价、奖励制度,畅通社工发展渠道,吸引更多专业化人才加入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中,推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定期组织开展社工沙龙,为全市专兼职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一个彼此交流、经验分享的互动平台,邀请上海、北京等先进地区的专家前来座谈,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实战经验。
二是科学化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在实施项目的同时,注重青少年发展研究和社工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成立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常州大学,选聘一批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和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建立常州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强化对青少年特别是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为青少年事务工作机构决策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咨询服务。成立青少年事务社工实训基地。开设政策法规、职业伦理、专业理论和实务技能等课程,定期组织专兼职青少年事务社工就重点青少年群体个案协商研讨,围绕热点青少年社会问题预案演练。推出标准化《服务指南》。围绕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服务范围、类别、流程、技巧等方面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形成《常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指南》。指导全市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以服务指南为蓝本,从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服务流程开展标准化服务,做好案卷。
三是落地化实施“阳光伙伴”菜单项目。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合理设计菜单项目,推动政府在青少年事务领域职能向青年社会组织转移并购买服务。深入实地调研。发挥共青团枢纽型组织的优势,深入城中村、社区、学校、戒毒所等地调研,了解各类青少年真正需求。建设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化平台,建立重点青少年档案12.2万条,将潜在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设计开发项目。围绕青少年成长发展、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等领域设计开发“阳光伙伴”青少年事务菜单化公益项目。第一季推出“青飞扬——奔跑在阳光下”、“青视界——穿梭在荧幕里”等8个项目,向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标准化服务,推动政府在青少年事务领域职能的转移,逐步形成政府“出资金”、共青团“出监管”、青少年事务社工+青年社会组织“出服务”的多元社会工作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