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振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生长点
2016-02-10许婕
许 婕
生态文明建设是振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生长点
许婕
20世纪50年代,绿色运动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渐影响全球。但引人思考的是中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率先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思考生态问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生存智慧。2007年,中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这绝不是一种外交辞令,而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面对全球及自身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生态问题本质的深入思考的结果,它是中国日益摆脱自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思想影响,更加自觉和自信地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证明。
生态问题古已有之,但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在世界范围拓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推向全世界,还在现代社会树立了一种“坚信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增加和人类文明及福利进步”的发展主义观念。这种思潮也深深烙印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之中,使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把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看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志,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中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歧途。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根本性命题,从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内在一致性来明确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是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人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的实现也必然要求这种有机统一性:如果人类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或者为了少数人的经济利益牺牲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生态文明就会成为空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的现代文明的根本批判,标志着当代中国正在探索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文明之路。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绘出浓墨重彩的画卷,而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资源优势更使它成为我国的粮食、石油、煤炭、森林等自然资源宝库,为新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昔日对发展的片面理解使人们只看到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滥用了自然赐予我们宝贵的生态财富。肥沃的土壤被耗竭,森林遭到无序砍伐,石油和煤炭面临过度开发,对自然的过分掠夺使黑龙江省多个资源依赖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双重困境,靠山吃山的发展方式走到了死胡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无疑为面临经济转型的黑龙江省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对于曾经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但目前却承担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的黑龙江省而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正是破解资源困境,引领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金钥匙。
第一,继续发展现代绿色农业。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粮食产量连年居全国首位,然而农产品质量优良却价格不高,产量虽大却利润微薄。把人们对龙江食品绿色、健康、安全的心理认知转化为市场购买力需要把“种的好”与“卖得好”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生产健康安全的食品,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用量,使更多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做好绿色食品的营销工作,通过整合和品牌合作培养大品牌,迅速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注重点对点营销、定制营销、互联网营销、股权众筹营销等新的商业模式应用,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黑龙江具有绿色食品优势地域的良好印象。
第二,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首先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坚持创新促升级、扩量调结构,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性能和品质。巩固壮大传统产业优势;深度开发原材料产业,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推动资源型城市依托现有产业链延伸、培育接续产业,实现原材料综合利用,提升附加值;按照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加快发展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
第三,做大黑龙江的生态旅游品牌。习近平在今年的黑龙江调研中生动地概括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生态旅游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最佳产业。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为生态旅游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黑龙江省的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湿地则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们不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功至伟,也最能实现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森林旅游、湿地旅游在生态旅游的潮流中对追求绿色生活的消费者具有无可替代的吸引力,还能进一步把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健康产业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业升级换代。黑龙江的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冰雪使冬季成为黑龙江最富魅力的旅游季。要继续赋予冰雪旅游以文化含义,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齐全的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同时加大营销投入,丰富产品供给,打造完整的冰雪生态链,把“冷”资源做成热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的重要一环,黑龙江省在全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承担重大的生态责任,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与消费者也有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是否必须付出环境的代价,保护生态是否意味着黑龙江人必须牺牲自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生态就是生产力”,要求我们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认识黑龙江经济振兴的优势所在,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黑龙江人不应把生态责任视作负担,而应该视作发展的机遇。当黑龙江人不再迷恋于GDP的排名,而把绿水青山、食品安全等人与自然和谐的指标看作是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标志,当绿色成为黑龙江经济最明显的符号特征,建设美丽龙江、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够变为现实。
(作者系东北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