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二分法设计具有再生再利用的多杂质水网络

2016-02-09王焕云潘春晖范小振田云奎刘树恒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二分法水流杂质

王焕云, 潘春晖, 范小振, 田云奎, 刘树恒

(1. 沧州师范学院 机械与电器工程学院, 河北 沧州061001;

2. 沧州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河北 沧州061001)

运用二分法设计具有再生再利用的多杂质水网络

王焕云1, 潘春晖2, 范小振2, 田云奎2, 刘树恒2

(1. 沧州师范学院 机械与电器工程学院, 河北 沧州061001;

2. 沧州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河北 沧州061001)

为了优化具有再生再利用的多杂质水网络设计,提出一种二分法设计方法。即认为所有过程仅包含不使用和使用再生水的过程,假设前者完全使用新鲜水,根据过程的源水流值可算出初始再生浓度,其流量待定,然后基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完成本次迭代后,以未回用的源水流即为再生前水流,将其流量与再生水用量进行比较,数值较小者与再生水量的初值构成一个区间,用二分法确定出再生水量,据此选择浓度势较小的再生前水流,并计算出再生浓度,直至收敛时结束。并对文献中几个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设计步骤简捷、计算量小,且设计的新鲜水用量和再生浓度比文献的设计值低。

多杂质用水网络;再生再利用;二分法;废水最小化

1 引 言

用水系统的最优化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相对于只考虑再利用的水网络而言,当加入再生过程后,新鲜水消耗和废水排放可进一步减少。因此,具有再生过程的水网络的研究对于过程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再生循环的用水系统,Feng X等人[1]提出一种图解方法来优化再生循环的单杂质用水网络。其目标是最小新鲜水消耗量、最小再生水用量和最佳再生浓度,并提出了计算这些目标的方法。潘春晖等人[2]提出一种迭代方法设计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的单杂质水网络。Yang Liu等人[3]提出一种数学规划模型优化一个和两个出口物流的用水系统。Da-Long Xu等人[4]提出通过讨论临界再生浓度和再生水夹点变化规律来优化再生循环单杂质水网络。史春峰等人[5]提出双出口再生单元再生后浓度与再生率、回用成本关系的关联模型,并求解具体的案例说明具有双出口再生单元再生循环水网络的优化设计步骤。冯霄等人[6]建立了具有中间水道的废水再生循环的多杂质水网络的超结构,提出了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分步优化策略,依次对新鲜水消耗量、再生水流率和再生负荷进行了优化。Yongzhong Liu等人[7]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使新鲜水消耗和再生水用量最小化。Hui-Peng Zhao等人[8]运用浓度势概念及迭代方法设计具有中水道的再生循环的多杂质水网络,所提出的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Pan等人[9]针对再生再利用/循环的多杂质水网络提出一种迭代设计方法,该方法既可以解决移除率(Removal Ratio,简称RR)问题,又可以解决固定再生浓度问题。对于RR问题,首先根据水网络及再生过程的特点估算出再生浓度,再生水流的量待定,将再生水流看作系统的新增水源,运用具有再利用的多杂质水网络的设计方法来设计水网络,只需几次迭代即可得到最终设计;对于固定再生浓度问题,只需一次迭代即可得出最终设计。

对于再生再利用的用水系统,因增加了不能循环的限定条件而增加了优化的难度。徐冬梅等人[10]对再生再利用的单杂质用水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操作模型的整体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归结为非线性规划问题来求解,从而完成用水网络的设计。Jie Bai等人[11]提出一种数学规划方法来优化再生再利用的单杂质用水系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过程分解,达到用水最小化目标。张云希等人[12]分析影响引入再生过程后夹点位置变化的因素,得出夹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从而为用水网络的分析和设计提供理论性的指导。Kuo 和 Smith[13,14]提出一种系统方法用于解决多杂质用水网络设计中的再生再利用问题。该方法包括水夹点的确定、操作分组、操作转移三个步骤,从而得到再生再利用水网络的最终设计,但该方法是复杂的。Liu等人[15]为了确定出再生后水流的浓度和流量,提出将整个多杂质水网络分为再生前和再生后两个子网络,由再生前子网络确定出再生前水流。该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再生前和再生后两个子系统,如果划分不当,则很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尤其是较复杂的系统。

对于再生再利用的多杂质水网络,目前的方法不是复杂就是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潘春晖[9]的方法比较简单,只需几次迭代即可得到最终设计,但运用该方法对具有再生再利用的水网络进行设计,实例计算表明一般情况下不能收敛。经过分析可知,造成不收敛的原因是选取每次迭代的再生水流浓度的初值不当,因此为了能使用该方法进行设计,需对计算再生水流浓度初值的方法进行改进。

2 二分法设计方法

2.1 二分法

设计时为了能确定出再生前水流,可根据过程是否使用再生水将所有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使用再生水的过程(the process non-using the regeneration water,PNURs),另一类是使用再生水的过程(the process using the regeneration water,PURs)。如果能确定出PNURs,则再生前水流就可确定下来。在设计时首先执行的过程,通常完全由新鲜水来满足,可将之称为完全使用新鲜水的过程(process using freshwater completely, PUFC)。通常情况下PUFCs包含在PNURs中。

图1 网络设计过程Fig.1 The design procedure for the network

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2.2 再利用设计方法简介

按照文献[16]的方法,用水过程中的源水流包括过程的出口源水流及新鲜水,各用水过程的入口水流称为需求水流。在使用源水流Si满足过程Pj时,为了提高出口源水流回用量,应使需求水流Dj中至少一种组分的浓度达到极限值.首先达到浓度极限值的杂质将决定Si的回用量,称该杂质为回用的关键杂质(RKC)。对于关键杂质来说,单位质量(例如每t)Dj中的极限杂质负荷与从源水流分配过来的杂质负荷相等:

其中,,jRKCDC为Dj中关键杂质的极限浓度,,jkDC为Dj中杂质k的极限浓度;,iRKCSC为Si中关键杂质的浓度,,ikSC为Si中杂质k的浓度;NC为杂质个数;jiR,称为Si满足Dj时的最大虚拟回用率。

由式(4)可以看出关键杂质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说需求水流与源水流的浓度比值最小的杂质即为关键杂质。

需求水流的浓度势CPD值是该过程再利用各源水流的总体可能性的量度,用式(5)来表示:

其中NS是源水流的个数。此处需要说明的是,i ≠ j表示一过程的出口源水流不能回用于该过程。

源水流的浓度势(Concen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urces), CPS值是各需求水流再利用该源水流的总体可能性的量度,用式(6)来表示:

其中ND是需求水流的个数。

CPD和CPS的值越低,该水流的浓度就越低。因此,可由水流浓度势的顺序得到水流的浓度顺序。

设计时,将各过程按需求水流的极限浓度势由小到大排序。需求水流极限浓度势最低的过程(PUFCs)首先执行。该过程通常只使用新鲜水,并确定出初始的PNURs,运用式(1)计算出初始再生浓度。基于当前可用源水流及初始再生水流,需求水流浓度势最低的待执行过程优先执。当满足一过程时,依次优先使用各过程的出口源水流、再生水、新鲜水,最大化的使用各过程的出口源水流。对于出口源水流,优先回用由式(4)确定出的虚拟分配率最大的源水流。而且PNCRs中的可用内部源水流将不与再生水及PCRs中的可用内部源水流混用。为了避免循环使用再生水,PNURs中的可用内部源水流将不与再生水混用,这样设计还可出现不收敛的情况,为此,为了不出现以上这两种情况,使PNURs中的可用内部源水流将不与再生水及PURs中的可用内部源水流混用即可。

3 实例研究

例1:本例为文献徐冬梅[17]中一多杂质用水系统的例子,极限数据见表1。再生过程中杂质A、B、C的移除率RR值都为0.9。下面用二分法对其进行设计。

表1 例1中用水系统的极限数据Table 1 The limiting data for Example 1

首先确定出初始再生水流的浓度:

运用各源水流的极限浓度和式(5)分别求出各需求水流的CPD值并按大小排序,CPD值最低的过程P2和P3首先执行,并且只使用新鲜水,消耗量分别为18.05 t·h-1和7.5 t·h-1。过程P2和P3即为PUFCs,假设PNURs中仅包含过程P2和P3,将其中的源水流S2和S3合并后再生并由式(1)计算出再生浓度为(37.61,59.69,42.27) ppm,将之作为系统内的新增水源用于第一次迭代,其量待定。

第一次迭代的过程和结果见表2。

表2 例1中第一次迭代的所得数据Table 2 The data of iteration 1 for Example 1

第二次迭代的过程和结果见表3。

表3 例1中第二次迭代所得数据Table 3 The data of iteration 2 for Example 1

按以上相同的方法依次进行了四次迭代,第三、四两次迭代的结果基本相同。说明本例可通过三次迭代就能得到它的最终设计,最终设计见图 2。

图 2 例1的设计Fig.2 Design for Example 1

最终设计的新鲜水用量为27.52 t·h-1,再生水用量为25.19 t·h-1,再生浓度为(37、57.64、40.94) ppm。而徐冬梅[17]的设计中,最终新鲜水用量为27.96 t·h-1,再生水用量为24.746 t·h-1,再生浓度为(37.61、59.69、42.27) ppm。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新方法设计的再生水用量高出了0.43 t·h-1,但新鲜水用量降低了0.43 t·h-1,新方法设计的再生浓度略低于文献方法的设计。我们知道新鲜水的成本要高于再生水,说明新方法的设计优于文献方法的设计。

例2:本例为文献Kuo and Smith[14]和Liu等人[15]中一多杂质用水系统的例子,极限数据见表4。再生过程中杂质A、B、C的移除率(RR值)分别为:(0, 99.9%, 0)。下面用二分法对其进行设计。

表4 例2中用水系统的极限数据Table 4 The limiting data for Example 2

按照与例1相同的迭代步骤依次进行了八次迭代。每次迭代的设计结果见表 5,设计过程略。

表 5 例2迭代设计结果的比较Table 5 The comparison of the iteration results for Example 2

由表5 可以看出,第七、八两次迭代的结果基本相同。说明本例可通过七次迭代就能得到它的最终设计,最终新鲜水用量为59.7 t·h-1,再生水用量为55.49 t·h-1,再生浓度为(83.33、7.99、113.29) ppm。最终设计见图3。Kuo and Smith[14]和Liu等人[15]的设计为新鲜水用量为59.7 t·h-1,再生水用量为55.5 t·h-1,再生浓度为(85.6、8.31、116.9) ppm。比较说明,新方法设计的再生浓度略低于文献方法的设计,其它参数基本相同,说明新方法的设计略优于文献方法的设计。

图3 例2的设计Fig.3 Design for Example 2

4 讨论与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是提出一种基于浓度势概念[16]的二分法设计方法用于解决具有再生再利用的多杂质水网络的设计问题。对文献中几个实例研究表明,本文方法获得的设计略好于文献方法获得的设计,与文献方法比较,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设计步骤简捷计算量小的特点。

符号说明:

[1] Feng X, Bai J, Zheng X S. On the use of graph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targets of single-contaminant regeneration recycling water system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7, 62(8): 2127-2138.

[2] PAN Chun-hui (潘春晖), SHI Jing (时静), LIU Zhi-yong (刘智勇). An iterative method for designing water-using networks of single contaminant involving regeneration reuse/recycling (采用迭代方法设计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的单杂质用水系统) [J]. CIESC Jour nal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39-1344.

[3] Liu Yang, Feng Xiao, Chu Khim Hoo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network with single and two outflow water-using process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 192: 49-57.

[4] Xu Da-Long, Yang Yang, Liu Zhi-Yong. Predicting target values of the water-using networks involving regeneration recycling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3, 104: 525-539.

[5] SHI Chunfeng (史春峰), DENG Chun (邓春), FENG Xiao (冯霄). Optimization of regeneration recycling water networks with double outlets regeneration units (具有双出口再生单元再生循环水网络的优化) [J]. Chemical Indu stry and En gineering Progress (化工进展), 2014, 33(3): 605-610.

[6] FENG Xiao (冯霄), SHEN Ren-jei (沈人杰), YU Xin-jiang (余新江). Optimization of regeneration recycling water networks with internal water mains (具有中间水道的废水再生循环水网络的优化) [J]. CIESC Journal (化工学报), 2008, 59(8): 2046-2051.

[7] Liu Y Z, Li G H, Wang L,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an integrated discontinuous water-using network coordinating with a central continuous regeneration unit [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9, 48(24): 10924-10940.

[8] Zhao H P, Fan X Y, Liu Z Y. Design of regeneration recycling water networks with internal water mains by using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concept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3, 91: 162-172.

[9] Pan C H, Shi J Liu Z Y. An iterative method for design of water-using networks with regeneration recycling [J].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12, 58(2): 456-465.

[10] XU Dong-mei (徐冬梅), HU Yang-dong (胡仰栋), HUA Ben (华贲),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water-using networks for the regeneration and reuse (含再生再利用的用水网络的优化设计) [J].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4, 18(2): 203-207.

[11] Bai J, Feng X, Deng C. Optimal design of single-contaminant regeneration reuse water networks with process decomposition [J]. AIChE Journal, 2010, 56(4): 915-929.

[12] ZHANG Yun-xi (张云希), FENG Xiao (冯霄), LIU Gui-lian (刘桂莲). Pinch point after introducing regeneration process in regeneration recycling water systems (再生循环水系统引入再生过程后夹点位置) [J]. CIESC Journal (化工学报), 2014, 65(6): 2179-2185.

[13] Kuo W J, Smith R. Designing f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use and effluent treatment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 1998, 76: 287-301.

[14] Kuo W C J, Smith R. Design of water-using system involving regeneration [J]. Transactions of Int ernational Chem ical Engineering, 1998, 76 (B): 94-114.

[15] Liu Z Y, Li Y M, Liu Z H, et al. A simple method for design of water-using networks with multiple contaminant involving regeneration reuse [J]. AIChE Journal, 2009, 55(6): 1628-1633.

[16] Liu Z Y, Yang Y, Wan L Z, et al. A heuristic design procedure for water-using networks with multiple contaminants [J]. AIChE J,2009, 55(2): 374-382.

[17] XU Dong-mei (徐冬梅).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water-using network (用水网络优化设计的研究) [D]. Qingdao (青岛):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Dichotomization Designing Method for Water-Using Networks with Multiple Contaminants and with Regeneration and Reuse

WANG Huan-yun1, PAN Chun-hui2, FAN Xiao-zhen2, TIAN Yun-kui2, LIU Shu-heng2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061001,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Cangzhou 061001, China)

water-using network with multiple contaminants; regeneration and reuse; dichotomization method; wastewater minimization.

TQ 021.8

A

10.3969/j.issn.1003-9015.2016.06.022

1003-9015(2016)06-1391-08

2015-03-30

2015-08-0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B2015110004);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5274514);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2015128)。

王焕云(1969-),女,河北沧县人,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潘春晖,E-mail:pchh258@126.com

猜你喜欢

二分法水流杂质
哪股水流喷得更远
能俘获光的水流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剔除金石气中的杂质,保留纯粹的阳刚之气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思考——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为例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二则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