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天成 大巧不工
2016-02-09李艳韬
文 李艳韬
石本天成 大巧不工
文 李艳韬
从青州城向西驱车40里,便到了黑山,黑山因石黑如墨而得名,其山势东低西高,山上苍松碧柏,郁郁葱葱。从山脚至山腰,可依渐踏着石阶而上,当地人说,这些石阶路并不是刻意修建的,而是上下山人数多而被踩踏出来的。行至半山,石阶路渐隐,只剩灌木掩盖的小路可走,而著名的黑山红丝石的“唐洞”“宋洞”和“明清洞”便在这山路渐隐处。上山的石阶路和漆黑的洞口向人们宣示着当年红丝石的辉煌,也昭示着红丝石这千年的历史渊源。青州红丝砚,是以地名和砚石的颜色和花纹命名的历史名砚砚种,自唐宋时期沿用至今,青州红丝石产于青州城西20公里的邵庄镇“黑山”及周边区域,早在唐宋时期,青州红丝砚已被文人墨客推为“四大名砚”之首。
黑山脚下的邵庄镇有一家前店后坊的“古州聚宝斋”,主要从事红丝砚的制作与售卖,远近闻名,总经理也即是杜氏砚庄的主人杜吉河生于斯长于斯,黑山的红丝石伴随着他成长,山上路边岩石中的点点红丝石是他幼年的玩具,身边大人制作的红丝砚是他向往的作品,看着、玩着,耳濡目染之下,那种要将红丝砚的历史文化发掘和宣传推广的信念早早地就烙在了他的心头。现在,他不单是一名制砚艺术大师,还担任着山东省鲁砚协会副会长和青州市红丝砚协会副会长,为传承和发展红丝砚做着极致的努力。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红丝砚不但美轮美奂,且质地优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干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其天然的纹理和色彩,千姿百态,独具特色,或似山水云雾,或如阳光月晕,或类人物兽禽,有的像裂而不断的冰痕,有的则是旋转不绝但又层次分明的丝纹。从小看着这份美丽长大的杜吉河,比他人更懂得珍惜红丝石这份天赋的优势,每次制砚,他总是秉承“石本天成,大巧不工”的天人合一观念,将妙思赋予石上,佳作即得。
《随形砚》 杜吉河/作
《农耕砚》 杜吉河/作
《书卷砚》 杜吉河/作
无论是《风字砚》《随形砚》,还是《农耕砚》《书卷砚》,都以最大限度发挥红丝石天然的纹理和色彩为宗旨,用其独特的方式构思设计,使得作品虽简洁,却饱满而鲜活。《风字砚》《随形砚》是杜吉河素砚的代表作,其充分利用红丝石天然的造型设计制作,尤其是《随形砚》,四周原石的风化状态和砚心的抛光部分,既保留了红丝石的过去,又呈现出红丝石的当下,中心的下陷磨光,凸显着砚台本身最大的功能——实用性。《农耕砚》上部如象形字般的“田”,对应着下部一农一耕牛,古朴之风立显,浮雕突出的田与浅浮雕的耕牛,让作品形象丰满,令人回味无穷,一米一粟皆辛苦,勿忘勤,勿忘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写尽世间冷暖。《书卷砚》用线装本的造型,并巧用红丝石原石的皮色造型,彰显出其古拙沧桑。
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杜吉河制砚,是与石为友,以心制砚,深窥每一方红丝石的灵魂,让每一件作品都变成有形的诗、立体的画,不仅让红丝砚具备了深层次的思想,更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
杜吉河
山东省青州市人,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收藏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鲁砚协会副会长,青州市红丝砚协会副会长,《青州红丝砚谱》常务副主编,古州聚宝斋总经理,杜氏砚庄主人,自幼生长在红丝石砚产地“黑山”脚下,热衷于青州红丝石砚的历史文化发掘与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