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茶闲烟尚绿
2016-02-09文万石
文 万 石
宝鼎茶闲烟尚绿
文 万 石
《雄风壶》 李四清/作
江南就是江南,处处都是江南。对于一个在北方长大的人,此刻,才领略了什么是湿润、诗意。两岸是漫长的青石板路,舟中冥想,几乎忘了此行是来做什么的——就在美梦徜徉中,我们来到了李四清先生的居所。
我们中国有几样东西,是以“小”而能容“大”的,比如“篆刻”,再比如,宜兴“紫砂壶”。用通俗的说法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实际上,这里的“民族”,往往指的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文化”,在四清先生的居所,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多么片面、肤浅——“文化”绝不是在网上看几张图片,也绝不是在高楼大厦里把玩古董,“文化”是一种“布置”“生活方式”。
木心先生评价《红楼梦》里的诗词:像水草,要放在水里,才好看。李四清先生的紫砂壶也是这样,要在相宜的环境氛围里,才能真正领略到它们的好处。
四四方方的小院,沿西窗种着一大丛竹子,新旧交颈、相互映衬,顶尖处高出二楼一个头顶,微风一过,沙沙作响。院中央是一条砖砌小道,砖是青砖,缝里生着朵朵青苔,四清先生已经出现在门口……
《祥龙戏珠》 李四清/作
《紫玉金砂》 李四清/作
窗台前有一小案,阳光照进来,绿影斑驳。西墙上挂着一幅《茶道》,此刻,四清先生正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茶道”。谈话寥寥,而渐入佳境。端握在四清先生手中的,是一把紫金《雄风壶》。他道:“拙技浅陋,这把壶,或者和诸位雄浑的气质略相匹配。”我仔细在四清先生的指缝之间欣赏壶肚的图案,原来是一只下山的猛虎,山岩陡峭,岩缝里生满展示着厉风形状的野草,而虎掌却能稳踏其上,尾巴一甩、放出噼噼啪啪的闪电,虎吼连连,在房间里回荡……“好壶,好壶!”佟老师不禁连声赞叹。
好壶配好茶,“宝鼎茶闲烟尚绿”,《红楼梦》里的诗句再次来到我面前。我从竹影的摆动里揣摩着风向,一边看是否和杯子里腾起的绿雾走向相合。几个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神游在诸物之中。
四清先生摆开了棋盘,微微一笑,道声:“请!”这边佟老师也是围棋高手,两人正是“将遇良才”,在窗前的小案上对弈起来。
我不谙此道,于是在房间里四处转转。靠南墙有一架古书,大部分都是艺术类的,也不乏古典文学,甚至还有许多学术著作,比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战国铜镜》,王国维先生的《观堂集林》,李济先生的《安阳》。正厅和西间的隔断处有一扇形摆架,上面还有几把紫砂壶。我一把一把拿下来,细细鉴赏,一边向四清先生询问每一把壶的制作故事。
蜗型脚、鼎式身,从鼓肚里幻化出一条祥龙来。这条祥龙还没有被繁缛的修饰变得矫情,而是通体光滑、干净利落、柔韧有力,仿佛一条皮鞭、不甩自响,你用眼睛就可以看到它澎湃的激情。吸引它的,是壶盖上镶嵌的明珠,为着这个目标它铆足了劲儿挣脱壶身的束缚。正是四清先生抓拍住了它此刻的力道,把它完美的身影在紫砂壶上再现。
《紫玉金砂》,又是另一种浑厚之美。生命虽美,而昙花一现,比生命更伟岸的,是孕育生命之美的物质,比如大地,比如玉石,再比如紫砂。战国古玉浑厚古朴,四清先生在制作这把壶的时候,受到了战国玉的启发,我们从壶把能够看到。再往前,就是“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不同的角度看过去,竟然完全不一样。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种哲学:“圆即是方,方即是圆。”而“方”和“圆”,也正是文明之光的源泉和高度凝练。
“垂莲柱”在中国历史悠久,宋《营造法式》上就有数处提到“虚柱”,而且有“虚柱莲华蓬五层”的条目。在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被称为“垂莲柱”,原属于佛教雕塑,后来被中国古代建筑广泛采用,常见于四合院、殿堂等建筑物。受“垂莲柱”启发,四清先生做了一把《莲柱》壶。可以看到腾腾的佛国烈焰在飞升,壶肚上端坐的,是笑口弥勒,背面还有题诗,“泥、形、工、款、功”相得益彰。
……
欢乐时光易逝,在依依不舍地离别四清先生居所之际,我忽然想起周作人先生的一段文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莲柱》(正面) 李四清/作
《莲柱》(背面) 李四清/作
李四清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特有的人文环境,使其从小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得到了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的指点,接受了紫砂壶的创作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严格培训。1991年进入专业的技术工艺美术学校深造进修,在陶瓷理论上得到了更为系统的学习和积累;进行紫砂壶艺的创作,所制作的作品深受各界友人的珍爱。在长期制作与设计中,逐步形成气韵清灵、形意飘逸的壶艺风格,创办了陶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