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我军特色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6-02-09郭箐箐

中国军转民 2016年9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我军军民

■ 郭箐箐

关于建立我军特色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的思考

■ 郭箐箐

统筹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实现军队人才融合式培养,是世界各国军队人才建设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我军特色人才是指适应我军新时期任务需要的各类特定人才。本文结合我军实际,就建立我军特色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有益探讨。

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伟大动员令,富国和强军都需要人才支撑。习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既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经验得出的新结论,也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对军队特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实现我军特色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必须走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之路

(一)依托社会培养军队人才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军正处于信息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现代化水平与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队作战能力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不相适应和差距,既有装备技术水平的原因,也有理论水平和经费保障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我军人才素质整体不高、能力不够强、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军队核心能力提升的“瓶颈”。只有坚持军民融合,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路子,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教育资源。才能缩短军队特色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起点和质量,有效解决当前军队特色人才培养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为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产模式提供坚强支撑。

(二)提高军事人才资源培养开发整体效益的客观要求

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专业人才建设军民融合的路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都是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他们的经验做法为我军推进军队专业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提供了借鉴。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日益增强,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质量规模有了长足进步,为专业技术人才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从数量上看,全国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军队应用专业;从质量上看,地方高校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从社会效益看,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展现了广阔的融合前景。

(三)适应战争要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技术密集度、集成度越来越高,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战争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军专业人才仅靠军队自身培养,数量有限,质量也有限,难以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迫切需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国与发达国家军队在军事领域的差距主要是军事人才的差距,而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国防科技战略咨询论证人才、新武器装备研发人才、新武器装备使用维护人才、特种作战专业技术人才、军事理论创新人才等方面。应将这些人才培养作为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重中之重。要着眼未来战争需求,搞好顶层谋划,完善制度机制,抓好政策落实,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二、探索完善具有我军特色人才的军民融合培养模式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构建具有我军特色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获取军队人才培养的丰厚资源和强大支撑。

(一)依托培养模式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拉开了我军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的序幕。目前,全国已有一百多所普通高校与军队总部、军区、军兵种及武警部队签约,其中大多数都是进入国家“2ll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序列的高水平大学或具备较强综合办学实力的高校。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军队人才已成为我军初级军官的重要来源。

(二)直接引进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招收聘用等形式,直接引进地方相关人才为军队服务。既可以迅速扭转军队某些专业和领域高层次人才严重欠缺的被动局面,也可以为相关人才队伍梯次建设扫清障碍。2007年,中央军委发布《军队吸引保留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规定》,首次对我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吸引保留问题进行系统规范。2009年,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问世,标志着全军统一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正式启动。

(三)合作吸纳模式

由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稀缺性,完全据为己有,阻断人才交流,不仅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后期培养和自我完善,而且容易稀释部门或单位内的竞争氛围。相反,采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合作吸纳模式,不仅能够减免培养和保留人才的成本费用,而且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遴选优秀人才,形成竞争向上、集智攻关的良好态势。我国“两弹一星”、“神舟飞船”、“银河计算机”等重大国防科研项目,正是采用这种模式,集中军地优势资源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三、完善我军特色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科学机制体系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专业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必须立足国家和军队整体发展战略,着眼于将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体系和经济发展体系融合起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真正做到无缝链接,融为一体。

从目前情况看,我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宏观组织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建议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建立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军委、有关部门参加的融合式发展改革领导机构,负责包括武警专业人才培养在内的军民融合式培养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和计划组织,变军地协商为国家统筹,实现军民专业人才两大体系由分立、结合到系统集成,在更高层次形成军民融合的专业人才建设战略格局。地方党委政府和军队系统应依托现行的双拥机构建立军地协作体制和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承担起军地专业人才融合式发展的协调责任。

健全人才引进体系。从地方直接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武警专业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关键环节。一要明确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基本标准。军队职能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武警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因此,在吸引社会人才到军队工作时必须明确引进的基本标准:首先,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思想基础;其次,应是军队建设急需人才或是储备人才;再次,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最后,在本专业领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完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制度和机制。相关政策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报名条件和考核方法、初次定职定级的标准、最低服务年限、相应物质待遇和违约责任等;相关机制主要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常态化运作机制、培养和选拔机制、淘汰机制等。三要兼顾作战部队的需要。国防工业部门、军队科研院所无疑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智力支持,但作战部队同样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为加强我军全面建设,推进我军联合作战发展,确保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军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时应兼顾作战部队的需要。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资源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实行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并重的方法,坚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通过联合办学、送学深造、设备带研和专家帮带等方式培养在职干部,不断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胆引进智力,聘请军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或客座教授,定期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切实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有所建树。在现有国防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应通过向下延伸、向上拓展和双向合作,变单纯的国防生培养体系为具有人才培养和引进复合功能的新型体系,以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向下延伸,就是要探索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士官的路子;向上拓展,就是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硕士和博士高层次人才,依托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双向合作,就是要按照战区地域,在全国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协作区,与地方科技密集单位建立联合工作制度,使地方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军队科技项目研究和重大军事行动。此外,要依托相关单位,对军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形成培养与引进相互促进、军事专业教育与国民通用基础教育相互补充的军队专业人才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着眼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共用、可持续发展,构建军队专业人才考评体系和机制。制订科学的考核标准,充分体现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的一般要求和武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充分体现把思想政治建设标准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特点。完善考核内容,增强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充分体现考核内容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和流动规律,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如,进一步健全人才选拔考核制度,健全考核选拔和质量监督、绩效评估机制,完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与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军地人才共享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走开军地人才互动交流、代培委培、急需调用以及转业安置的路子,科学利用现有资源,拓宽人才成长空间和使用周期,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沟通理顺运行机制。要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形势分析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进完善相关举措;建立定期研讨交流制度。通过研讨交流,既为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又促进先进经验做法的传播推广;建立挂职交流制度,选派人员到对口地方院校研究学习,为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能力素质基础;建立调研走访制度。适时组织军地人员进行调研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四、拓宽军队与武警专业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是制订专业技术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战略规划。把军队和武警专业人才建设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在国家人才建设体系框架内,按照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总体部署,遵循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着眼人才供求的实际需要,科学制订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尽快形成中长期融合式培养规划。对军队和武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深造,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明确融合式培养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并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确保稳步,推进、有效实施。

二是营造专业技术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环境条件。在福利待遇上,完善利于聚集人才、激发动力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奖励措施,在执行全军统一的工薪待遇标准基础上,可采取按岗取酬、按任务取酬、按业绩取酬的分配方式,让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享受一流待遇。对军地兼容、通用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紧缺人才,采取高薪保障等超常举措引进和使用。

三是加大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式培养的力度。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武警专业人才和引进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各部队应依托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在岗培训部队专业技术骨干。要充分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为部队服务,切实让社会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军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武警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我军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